第三百一十七章 朱棣受刺激了
半两牛栏山2025-07-02 19:092,067

朱允熥被封吴王,这个消息很快就通过了砥报宣扬到整个大明都知道了。

  而且这一次的功劳确实是有些大,让激动的皇帝老爷手一挥就放了应天府各部门三天的假期。

  在这罕见的假期里,皇帝老儿与民同乐。

  当天就来到了江氏火锅店作客,并给方天音和玉娘都赐下了大量的赏赐,把她们吓得连头都不敢抬没机会认出眼前的老人就是她们平时谈论的老黄。

  而远在北平,最靠近北地的燕王朱棣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

  从官方的渠道里得到的消息虽然有些迟缓,但是在那封圣旨的用词里来判断。

  皇帝老子对于这个孙子的壮举是赞誉有加的。

  相比之下,他这位当王叔的似乎没能及时送上祝福,这也有点说不过去了。

  还好,那些还在应天府里胡天胡地的儿子里油滑的朱高炽早就准备好了礼物送进了宫中,说是给吴王开府用的。

  也算是他燕王一脉给出来最直接的回应了。

  在这些细节方面,朱棣没暇顾及了。

  他现在被朱元璋这样的举动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两个皇孙都封王了?难道这老头子不准备再封太子了?”

  按伦理来说,太子薨了,那他的两个儿子就理应会继承大位的。

  可是这时候皇帝老子把两个侄子都架起来了,那接下来到底谁来继承大位就成了朝中的文武百官们最关心的事了。

  甚至有一些老一些的臣子当着大朝会催促朱元璋早日定下人选,好让大明能有个安稳的朝纲。

  本来放在以前,这些老臣子敢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被朱元璋拉下去打个半死或者直接扒下这身官服是不算完的。

  但是这次老朱的反应却是有些耐人寻味了。

  “按卿家这么说,你有什么人选吗?我倒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这话一出口,整个朝堂哪里还有安宁的一天呢?

  每天的朝会里,处理完了其他的日常之后,就总会有一两个官员出来推举哪位皇室子弟有资格问鼎大位。

  但这些人被推出来不到半秒,就马上有人跳出来反对。

  总之整个朝堂上就被朱元璋这么一摆弄,往往都会变成了堂上互喷的结局。

  既然朝堂上讨论不出一个切实的结果,那只能把压力放在内阁的阁老们的身上了。

  然而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帮已经老成油条的家伙竟然也会耍太极。

  直接一句:天家之事,老臣不敢妄断!

  给推得一干二净,这也是他设立了内阁之后,第一次感到后悔了。

  而远在北平的朱棣在读完了自己的消息渠道收来的信息之后,第一时间浮现在他脑海里的竟然是一个人名。

  “江寒?”

  他想到了当初这个白衣少年跟老朱传出“绯闻”时,老朱并没有对这位没有半点职位的年轻人有任何举动。

  这非常反常。

  起码在熟悉父亲性格与品性的朱棣面前,他觉得这事非常反常。

  估计整个大明,也就是他这样的人才会把那个市集上流传出来的谣言当成是真事来相信了。

  毕竟他想要登基当皇帝,就必须要了解清楚每一个有可能成为敌人的人。

  想到这里,他才发现一个事实。

  “我还真不了解江寒这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想他在火锅店里见到的那个年轻人,说不上对他的感觉如何,只是感觉他看自己的眼神跟别人不一样。

  “不行,我得去看清楚了。”

  北平去北地也不是多远,一日来回就能看到了。

  想通了这个问题,他带着满怀的疑问踏上了去北地的路。

  跟朱棣所想的几乎一样,在皇宫里对于孙儿能有这样的能耐而高兴的劲头过去之后。

  朱元璋又仔细的阅读了一番自己的眼线在北地所了解的情况的汇报。

  “人人有书读?”

  对于江寒目前所忙活的事情,朱元璋是双手赞成的。

  想当年,他如果真的读多两本书,也不至于会走那么多的弯路了。

  其实他也不想想,如果他真的多读了两本书的话,别说是揭杆起义了,估计稍微有点危险的话这样的书生也会衡量一二,然后选择“智者不居危邦”了。

  作为皇帝的他知道江寒现在在北地里兴建学馆是一件好事。

  但是做好事不是说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就能行的,像他现在利用这些移民想要安定下来,想要自己的儿女有一个出头的渠道而鼓吹出来的口号。

  老朱就认为这有些异想天开了。

  “退一万步来说,真被你建成了这么多的学馆,那里面的先生你怎么凑齐?是沿用皇宫里的精英教育?还是说有其他不同的方法?”

  这个问题不仅是皇帝想知道,跟在江寒身边的方孝儒也想知道。

  能教化万民,那是他这一代文人最崇高的理想。

  但是现实往往要抽他们这些文人的脸的,每建立一个学馆,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坐镇。

  先不说目前北地有没有这么多的先生,哪怕真的每个学馆都能找到这样的先生。

  那像江寒所说的,对于学子的所有花销呢?他商盟再有钱,也不可能能支撑几百上千个学馆的花费的。

  更别论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还是家里的劳动力之一呢,保不齐一些认知不足的家长们宁愿让孩子在地里面对黄土背朝天也不会让他到学馆里学那些没用的之乎者也的。

  老朱在皇宫里都能给江寒这个计划列出了不少于十条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更别说是方孝儒这种肚子里内秀的文学大家了。

  “方伯伯认为咱们办学馆是为了让这些孩子全都去考科举吗?”

  虽然对于科举的试题很是看不起,加上这个理论上全大明都可以参加的考试的活动不可能承接这么多的学子们一起参加。

  就连对于江寒五体投地的黄子澄也认为这个计划是不是有些急进了。

  “江兄,这事我觉得还得从长计议比较好,毕竟希直兄作为多届科举的协助官员,他比我们清楚多了。”

  听到方孝儒和黄子澄的劝告,江寒也只能是摇了摇头。

  “这古人的眼光也就是到这里了,不知道开启民智的好处!”

继续阅读:第三百一十八章 学府的作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我只不过想躺平,你却让我称帝?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