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实业兴邦!教育太子标!
朕闻上古2025-07-28 18:482,503

  “经济,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李骜缓缓的开口,道出了这话。

  太子标听后陷入了沉思。

  他今日前来,正是老朱授意,向李骜了解“实业兴国、藏富于民”一事。

  毕竟朱标身为当朝太子,自垂髫之年便在宋濂、李善长等当世大儒的悉心教导下进学修德。

  十余载春秋,这些东宫讲师始终将“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理念深植其心,反复强调储君当以研习经史子集、钻研帝王心术、参悟治国方略为要务,每一堂经筵讲席都围绕着《资治通鉴》的兴衰之鉴与《大学》的修身之道徐徐展开。

  然而此刻李骜所阐述的“经济治国”主张,却如惊涛拍岸般打破了朱标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

  不同于传统以礼乐纲常为根基的治国理论,这套全新理念竟将商贾百业置于治国核心,以“藏富于民”为纲!

  这种突破儒家义利观的大胆思想,让熟读经史的朱标既感震撼,又隐约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治国维度正在眼前展开。

  几乎下意识地,朱标就想要反驳,但方才李满仓的话语却回响耳畔。

  “李骜,详细说说你这法子。”

  太子标突然开口道,眼中充满了兴趣。

  李骜见状顿时欣慰一笑,开始给太子标讲一讲后世普遍盛行的经济论。

  后世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与外交博弈,始终围绕经济核心展开角逐。

  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资本市场活跃,产业链条高效运转,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薪资水平持续提升,更让民众对未来充满期待。

  企业扩张带来的红利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乡村振兴计划,从尖端科技研发投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繁荣的经济成为民生福祉的坚实支撑。

  反之,经济衰退如同一场无形的风暴,席卷之处工厂停工、店铺闭市,失业率飙升打破无数家庭的安稳。消费市场萎缩引发恶性循环,企业利润下滑导致裁员降薪,中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房贷断供、生活成本激增等问题接踵而至。

  因此,经济运行的好坏,恰似掌握社会安定的关键密钥,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与历史进程。

  太子标听得入神,眉头随着李骜的话语渐渐凝成川字。

  自幼浸润在程朱理学的治学体系中,他深信《四书》《五经》里藏着治国安邦的终极密码,帝王的德行修养与对儒家礼制的践行,才是维系社稷的根本。

  那些经筵讲学上,讲师们反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将圣君贤相的道德楷模作用,与王朝兴衰存亡牢牢绑定。

  此刻李骜阐述的“经济治国”论,却如一道强光刺破了他习以为常的认知穹顶。

  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士农工商”的阶层排序深入人心,商贾之流被视作末业,经济活动更被斥为逐利之道,难登治国大雅之堂。

  儒家构建的天人感应体系早已根深蒂固——王朝兴盛是帝王德行感动上天,灾荒战乱则是统治者失德的天谴,这种将治国完全道德化、神格化的理论,让经济因素彻底隐身于君臣伦理与天人关系的宏大叙事之下。

  朝堂之上,文官集团掌控着舆论话语权,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奉为圭臬。国家昌隆时,他们将功劳归于圣主纳谏如流、重用儒臣;一旦时局动荡,便将罪责尽数推给帝王失德、奸佞当道。

  这种话语体系下,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被彻底遮蔽,百姓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被忽视,沦为被教化、被统治的“愚民黔首”,其生产生活、市井营生与王朝命运之间的深层关联,始终未被纳入正统治国理论的视野。

  李骜的话语,如同一柄锋利的刺刀,狠狠戳穿了这遮羞布。

  见太子标面露茫然,李骜自怀中取出一块碎银,在指间轻巧抛接:“殿下可知,这银子若终年锁在窖中,究竟有何用处?”

  朱标闻言蹙眉思索,一时竟想不出答案。

  李骜见状轻笑道:“它既填不饱肚子,也遮不住风寒。银钱的真正价值,在于流通——唯有投入市井交易,方能激活消费循环。”

  “百姓手中有银钱可花,商家便能盘活生意,工坊便能招募匠人,农产便能广开销路……当这枚银钱在市井间流转起来,便是千万人有工可做、有业可营,财富也将如滚雪之球,越聚越多。”

  虽因语速过快而略显杂乱,李骜这番论述却如拨云见日。

  朱标凝神细听,渐渐捕捉到其中要义。

  “想必太子殿下也知道,我朝每年税银不过三百万两,可天下窖藏的白银何止千万?”李骜指了指脚下土地,“这些沉睡的银钱,若始终深埋地下,与顽石何异?既不能解百姓饥寒,亦无法充盈国库,不过是窖中无用的死物罢了。唯有让银钱在市廛间奔涌流动,方能唤醒大明沉睡的财富。”

  话听到这儿,太子标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作为监国理政多年的储君,他比谁都清楚朝廷财政的窘迫——每逢北伐筹备军饷,户部银库见底的奏报总让他彻夜难眠。

  为填补窟窿,或加征赋税,或摊派徭役,可即便如此,筹措的钱粮仍如杯水车薪。

  大明真的匮乏金银吗?

  朱标比谁都明白,这个疆域辽阔的帝国从不缺贵重金属。

  滇黔的银矿日夜开采,可这些财富最终并未流入国库,而是化作达官显贵地窖里的沉眠之物。

  官宦世家的深宅中,金银被铸成银冬瓜深埋地下;士绅大族的密室里,金条堆叠成墙,层层锁钥封存着奢靡的象征。

  这些窖藏的金银,于朝廷而言,是永远无法调用的虚数;于百姓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镜花水月。

  它们既不能换成边疆将士的甲胄箭矢,也无法化作灾年赈济的粮米布帛。

  当江南水患频发,百姓易子而食时,地窖里的银锭不会发出一丝声响;当北方边军缺衣少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密室中的金条不会提供半分暖意。

  “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创办这些产业,给大明百姓一条新的活路!”

  李骜看向太子标,神色很是郑重。

  “普通百姓进入工坊做工,凭双手挣来的不仅是糊口银钱,更是撑起全家生计的底气。工坊盈利、商贾兴旺,朝廷就能从盐铁、茶酒、货殖中征收到足额税银。”

  “有了这笔活水,便能在各州府广设义学,让寒门子弟也能执笔习字;加固九边重镇的城防工事,让烽火台的狼烟不再成为百姓心头的阴霾;甚至能给官吏将士们提升薪俸,让清廉之官不再为五斗米折腰,戍边儿郎能安心守护家国。”

  “"再看这水泥厂,开窑一次便能产出万斤水泥。这些水泥流入民间,可用来浇筑官道桥梁,让南北商路畅通无阻;能垒砌水坝沟渠,让农田灌溉无忧旱涝保收;若是用于建造房屋,更能让百姓住上坚固耐用的砖瓦房。有了充足的水泥,城墙修缮将更加稳固,边关要塞的防御工事也能焕然一新。”

  “这看似寻常的水泥,实则是盘活民生、加固国防的关键之物。工坊全力运转,不仅让百姓有活可干、有钱可赚,更让大明的根基愈发坚实,这便是实业兴邦的道理。”

  太子标怔怔地看着李骜。

  他突然发现,自己前半辈子好像都白活了。

继续阅读:第224章 佃户之子!猛砸思想钢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