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期间,李骜并未急着前往倭国,而是选择留在京师应天府。
他一方面要陪伴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妻子徐妙清,给予她安慰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照拂刚刚经历思想转变、需要引导的徐增寿,同时处理徐达留下的一些家族事务。
这段时间,李骜暂时放下了朝堂的纷争和军事的谋划,生活相对平静。
他每日除了陪伴家人,便是在家中研读兵法和史书,偶尔也会与徐增寿一起去徐达的墓地祭拜,表达自己的哀思。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让李骜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他知道,改封诸王与免除徭役的事情事关重大,必须谨慎处理。
同时,他也十分关心自己一手创办的实业局的发展情况。
这天,李骜特意约了姚广孝和王钝在自己的府邸见面。
姚广孝如今是实业局的总顾问,负责为实业局的发展出谋划策;王钝则是实业局的副局长,具体负责实业局的扩张与管理。
两人接到通知后,准时来到了镇国公府。
见到李骜,两人连忙躬身行礼:“属下参见国公爷(镇国公)。”
“免礼,坐吧。”李骜摆了摆手,示意两人坐下,然后开门见山地问道,“这段时间实业局的情况怎么样?发展还顺利吗?”
姚广孝和王钝对视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钝首先开口说道:“回镇国公,实业局如今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哦?详细说说。”李骜来了兴趣,示意王钝继续说下去。
王钝清了清嗓子,说道:“镇国公您还记得吗?实业局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水泥厂和雪糖厂两项业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陆续开拓了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矿产等多个领域。”
“在丝绸和布匹方面,我们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多个大型纺织厂,引进了您设计的新式纺织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我们生产的丝绸和布匹质量上乘,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还通过东海贸易远销海外,深受海外诸国的喜爱。”
“在瓷器方面,我们在景德镇建立了官窑,聘请了国内最顶尖的工匠,烧制出的瓷器精美绝伦,品种繁多。其中,一些特制的瓷器还被选为贡品,献给了皇宫。”
“在茶叶方面,我们在福建、云南等地收购了大量的茶园,改进了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生产出的茶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我们的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口到了欧洲和东南亚等地,为实业局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在矿产方面,我们在全国各地勘探和开采了多个煤矿、铁矿和铜矿。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实业局自身发展的需要,还为朝廷的军工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姚广孝补充道:“国公爷,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东海贸易,实业局如今能够每年为朝廷创造上千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这还不包括水师征收的商税和关税。”
“上千万两白银?”李骜虽然早有预料,但听到这个数字还是感到十分惊讶。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两千万两白银,而实业局一个机构就能贡献上千万两,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这笔巨额收入,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来说,意义非凡。
在明朝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停滞,商业活动萧条,朝廷的财政状况一直十分拮据。
为了恢复生产和巩固统治,朱元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轻赋税、鼓励垦荒等。
但即便如此,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增长缓慢,每年的财政支出常常入不敷出。
军队的粮饷、官员的俸禄、水利工程的修建、皇宫的修缮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朝廷常常因为资金不足而捉襟见肘,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无法顺利开展。
而实业局每年贡献的上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朝廷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笔资金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为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有了这笔资金,朝廷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百姓的温饱。
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扩充军队,改善武器装备,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外敌的入侵。
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修建道路和桥梁,促进商业的发展,繁荣经济。
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更重要的是,实业局的成功,为大明王朝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它证明了通过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同样可以为国家创造巨额的财富,而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税收。
这为后来的明朝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为大明王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实业局的成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更是一个政治和战略上的胜利。
它让朱元璋看到了实现盛世的希望,也让整个大明王朝充满了底气和自信。
王钝点了点头,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是的,镇国公!随着东海贸易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商船队已经遍布了整个东海乃至南海海域。我们将大明的商品运往海外,再将海外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资运回国内,从中赚取了巨额的差价。”
“同时,水师在海上巡逻护航,不仅保障了商船队的安全,还征收了大量的商税和关税。这些收入加起来,每年都能为朝廷增加一大笔财政储备。”
李骜听后,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当初创办实业局,就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为大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如今看来,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且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很好,你们做得非常好!”李骜赞许地说道,“实业局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你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我代表朝廷,感谢你们!”
“国公爷(镇国公)言重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姚广孝和王钝连忙说道。
李骜继续说道:“实业局如今已经成了大明王朝的摇钱树,也为陛下践行盛世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最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扩大实业局的规模和影响力。”
“我计划在守孝三个月期满之后,前往倭国考察。到时候,我希望实业局能够配合我,在倭国建立一些工厂和贸易据点,将我们的商品和技术推广到倭国去。同时,也将倭国的一些资源带回大明,为实业局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姚广孝和王钝连忙说道:“国公爷(镇国公)放心,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您的计划!”
李骜点了点头,说道:“好。你们先回去吧,继续抓好实业局的各项工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随时向我汇报。”
“是,国公爷(镇国公)。”姚广孝和王钝躬身行礼后,转身离开了镇国公府。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李骜的心中充满了信心。
有实业局作为经济后盾,有姚广孝和王钝这样的人才辅佐,他推行改封诸王的国策将会更加顺利。
同时,他也相信,在实业局的带动下,大明王朝一定能够实现繁荣昌盛,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