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招工!引爆整个北疆!
朕闻上古2025-09-19 16:002,307

  李骜从暴昭口中摸清天津的底细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二日便召集实业局天津分局的人手,正式铺开天津的建设工作。

  他站在临时绘制的天津规划图前,指着图上标注的区域,对暴昭及分局众人道:“天津如今只是个卫所,没有城池束缚,没有旧势力盘根错节,看似一穷二白,实则是块能放开手脚干事的好地方。咱们第一步,就从建水泥厂开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水泥是盖房、修码头、筑路的根基,上海能快速建起厂房和民居,靠的就是水泥厂源源不断的供应。天津周边山石资源丰富,烧水泥的原料随手可得,咱们先把水泥厂建起来,往后不管是修粮仓、盖货栈,还是筑防御工事,都有了底气。”

  暴昭立刻躬身应道:“下官这就安排人选址、招工,争取一个月内让水泥厂开工。”

  “不止是水泥厂。”李骜补充道,“你再以实业局的名义,草拟一份招工文书,张贴到天津周边的各州府、县城,甚至是村镇。”

  “文书里要写清楚——只要肯来天津做工,不管是建水泥厂、修码头,还是将来打理粮仓、跟着商队跑运输,每月都给三百文工钱,管吃管住,冬天还有棉衣发放。”

  暴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国公爷,这工钱和待遇,比北方寻常农户一年的收入还要高,会不会……”

  “就是要高。”李骜打断他,语气坚定,“北疆百姓苦了这么多年,若是待遇不优厚,怎么能让他们愿意背井离乡来天津?咱们要让他们知道,来这里做工,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攒下银子,给家人一个安稳的日子。”

  暴昭恍然大悟,立刻领命去准备。

  不过三日,招工文书便传遍了天津周边的永平府、河间府、顺天府等地。文书上的内容,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引动了整个北疆的百姓。

  这些年来,北疆的日子实在太苦了,苦到百姓们提起“过日子”三个字,眼里就只剩下麻木的绝望。

  先是连年干旱,从春到秋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刚冒芽就被晒得蔫头耷脑,到了秋收时节,要么是干裂的土地里刨不出一粒粮食,要么好不容易收上来的几袋谷物,还不够缴纳官府的赋税——衙役们拿着锁链上门催缴,别说留粮糊口,连种子都要被搜走。

  好不容易盼到一场小雨,刚种下的冬小麦还没扎根,又遇上了铺天盖地的蝗灾,黑压压的蝗虫像乌云一样飞过,地里的庄稼、路边的野草,甚至连院子里的果树叶子都被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风里晃荡,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

  好不容易熬到冬天,本以为能喘口气,却又接连遇上寒灾雪灾。

  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能把人的耳朵、手指冻裂;大雪一下就是半个月,埋了屋檐、堵了道路,百姓们躲在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没有像样的棉衣御寒,每天都有人因为冻饿倒在雪地里,第二天就没了气息。

  官府虽有赈灾粮,可经过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的只剩下少得可怜的发霉杂粮,根本不够一家人塞牙缝。

  百姓们实在没了活路,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

  春天挖苣荬菜、婆婆丁,夏天剥榆树叶、捋槐花,秋天捡落在地上的野果子,冬天就只能啃冻得硬邦邦的树皮,刮下来的树屑混着少量杂粮煮成糊糊,咽下去剌得嗓子生疼,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

  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家填不饱肚子,为了不让全家人都饿死,只能含泪把年幼的孩子卖掉——几串铜钱,就能换一条人命,换家里其他人几天的口粮,这样的惨剧,在北疆的村落里,每年都要上演好几出。

  南方有江南的富庶可以依靠,就算遇上灾年,靠着长江水运的便利,能从其他地方调运粮食、物资,百姓们再苦也有个盼头;可北疆地处边陲,北边是草原部落,南边是贫瘠的燕云、山东之地,既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农田,也没有发达的商路转运物资。

  商人们嫌北疆路远、贫瘠,赚不到钱,很少愿意来这里做生意,百姓们就算有少量的土产,也卖不出去,只能守着贫瘠的土地,眼睁睁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看不到半点好转的希望。

  如今听说天津的实业局招工,不仅管吃管住,每月还有三百文工钱,冬天还发棉衣,百姓们瞬间看到了希望。

  “实业局”这三个字,早已不是陌生的名号——新河镇因为实业局的铁厂,从一个小村落变成了热闹的集镇;上海因为实业局的雪糖厂、水泥厂,百姓们从食不果腹变成了能攒下银子盖新房;北平因为实业局的商栈,连街头的小贩都能赚到比从前多几倍的钱……这些消息,早已随着往来的商队传遍了大江南北,北疆的百姓虽没亲眼见过,却也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

  “去天津!去天津做工!”

  不知是谁先喊出了这句话,随后便像一场风暴般席卷了整个北疆。

  农户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渔民们收起渔网,甚至连一些在衙门里做杂役的人,也辞了差事,拖家带口地往天津赶。

  他们有的推着独轮车,车上载着简陋的行李和年幼的孩子;有的挑着担子,一头是锅碗瓢盆,一头是年迈的父母;还有的实在没力气赶路,就跟着商队的马车,一路风餐露宿,只为能早日抵达天津。

  短短半个月,天津卫的周边就聚集了近万名百姓。

  暴昭按照李骜的吩咐,在码头附近搭建了临时的棚屋,给百姓们提供粥饭,再根据他们的体力和技能,分配到水泥厂、码头修缮队和货栈筹备组。

  一时间,天津卫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水泥厂的工人们挥着锄头开采山石,码头的工人们扛着木料搭建栈桥,货栈的工人们忙着平整土地,连孩子们都帮着捡拾木柴、传递工具,整个天津卫都充满了久违的生机。

  这日清晨,李骜带着暴昭在天津卫巡查,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如今搭起了一排排临时棚屋,茅草屋顶下炊烟袅袅升起,随风飘来米粥的清香;水泥厂的土窑里火光熊熊,工匠们挥着木锹往窑里添着石灰石与黏土,拉着木风箱的伙计汗流浃背,窑顶烟囱里冒着缕缕白烟,伴着“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满是热火朝天的景象;码头上,工人们肩扛手抬,将一块块凿好的巨石搬到指定位置,有的用麻绳捆着石头合力拖拽,有的用木杠撬动石块调整角度。

  这些工人,虽个个汗湿衣衫,手上磨出了水泡,脸上却满是干劲,眼底亮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继续阅读:第444章 隐忧!暴昭的善意提醒!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