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盐政改革的赫赫成效,李骜在匠人中早已积攒下极高的威望——灶户盐丁从食不果腹到安居乐业的巨变,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所以当他提出推倒旧炉、重建新炉,推行炼铁新技术时,不仅没有一人反对,匠人们反而个个踊跃响应,全力支持。
在他们眼中,这位镇国公带来的从来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哪怕要推翻沿用多年的老法子,他们也心甘情愿跟着尝试。
自此,遵化铁厂彻底热闹了起来,厂区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人人精神抖擞,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李骜早已提前从津铁坊调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这些工匠曾参与过小型铁器作坊的改良,对新式炉具的建造略有心得。
他将铁厂的匠人分成两拨,各司其职,高效推进革新事宜。
一拨匠人跟着津铁坊的工匠,全力投入拆旧炉、建新炉的工程。
以往的土法炼铁炉低矮破旧,炉壁斑驳,不少地方早已开裂,拆除起来并不算费力。
匠人们带着工具,齐心协力将旧炉一一推倒,清理炉渣与废铁,为新炉建造腾出场地。
拆除过程中,大家还细心地将尚可利用的铁料分类整理,丝毫不敢浪费,这是多年劳作养成的习惯,也透着对这份新希望的珍视。
另一拨匠人则在厂里老工匠的带领下,一边照旧采矿,一边学习李骜传授的新采矿法子。
以往采矿全凭蛮力,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矿石浪费,甚至引发坍塌事故。
李骜结合后世经验,教大家用木架支撑矿道,避免坍塌;用筛网分级筛选矿石,将优质矿石与劣质矿石分开,确保冶炼原料的纯度。
老匠人们学得认真,举一反三,很快就将新法子运用得炉火纯青,采矿效率大幅提升,矿石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从青岛加急调运的石墨,正一车车源源不断地运往遵化铁厂。
毛骧亲自前往青岛督办,与当地实业局密切配合,挑选的都是纯度最高、质地最坚硬的石墨,装车时小心翼翼,全程由锦衣卫护送,确保石墨完好无损。
当第一车石墨运抵铁厂时,匠人们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乌黑色的石块,没人想到,这看似普通的石头,日后会彻底改变他们的锻造生涯。
石墨一到,李骜立刻召集了厂里手艺最精湛的几位老工匠,在作坊里亲自演示石墨模具的制作方法。
“各位师傅,这石墨质地坚硬、耐高温,用来做模具再好不过。”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工具,“第一步,按铸件的尺寸,将大块石墨切割成粗坯,注意预留出打磨的余量;第二步,用细砂纸反复打磨,直到模具内壁光滑如镜,不能有丝毫凸起;第三步,在模具内壁涂一层薄薄的耐火泥,既能防止石墨在高温下开裂,又能让铁水更容易脱模,铸件表面也会更平整。”
李骜动作娴熟,讲解细致,老匠人们本就身怀绝技,悟性极高,一点就透。
他们围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每一个步骤,时不时相互交流几句,记下关键要点。
演示结束后,老匠人们纷纷上手尝试,从切割粗坯到精细打磨,再到涂抹耐火泥,一步步有条不紊。
起初还有些生疏,可没过多久,动作就愈发熟练,不过两日时间,便彻底掌握了石墨模具的制作技巧。
接下来的日子里,作坊里一片忙碌,匠人们加班加点制作石墨模具。
没过多久,一个个造型各异、做工精良的石墨模具就整齐地摆在了作坊中:有专门用来铸炮管的长筒模具,内壁光滑得能照出人影,确保炮管壁厚均匀、弹道顺畅;有用来造船锚的厚重模具,边角圆润饱满,尺寸精准无误,能让船锚更加坚固耐用;还有用来造农具的小型模具,纹路清晰,细节到位,铸出的锄头、犁铧锋利实用。
以往匠人们用陶土模具铸器,铸件表面满是砂眼和毛刺,冷却后还得花大量时间打磨修整,既耗时又耗力,成品率也不高。
如今换上石墨模具,铁水浇铸后自然冷却,脱模时轻轻一敲,铸件便能完整脱出,表面光滑细腻,几乎不用再做打磨,不仅大大节省了工时,成品率也从以往的六成提升到了九成以上。
看着这些崭新的铸件,匠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眼神中满是惊叹与欣喜,不住地伸手触摸着铸件光滑细腻的表面,口中赞叹不已,对李骜更是敬佩有加:“国公爷真是神通广大!这石墨模具简直是神物,以往想都不敢想,铸件能做得这么规整!”
“可不是嘛!用陶土模具时,铸件上满是砂眼,打磨半天还未必能达标,现在这石墨模具铸出来的东西,光溜溜的,连一点毛刺都没有,省了多少功夫啊!”
“以前铸炮管,总担心壁厚不均、弹道不顺畅,稍微有点偏差就成了废件,浪费多少铁料不说,还耽误工期。现在有了这石墨模具,炮管内壁光滑如镜,尺寸分毫不差,再也不用愁出废件了!”
“还有这些农具模具,纹路清晰得很,铸出来的锄头、犁铧锋利又耐用,农户们肯定抢着要!国公爷带来的法子,真是帮咱们解决了天大的难题!”
“咱们做了一辈子匠人,从没见过这么好用的模具,国公爷不仅让咱们吃饱穿暖、拿到足额工钱,还带来这么神奇的技术,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往后咱们一定跟着国公爷好好干,把铁器做得又好又多,不辜负国公爷的信任!”
赞叹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话语中都透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与钦佩,对未来的炼铁生涯充满了无限期待。
在制作石墨模具的同时,匠人们也按照李骜提供的图纸,结合老工匠的经验反复修改完善后,正式开始搭建新的高炉。
新高炉的建造是此次革新的核心,李骜不敢有丝毫马虎,亲自坐镇指挥,与匠人们一起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让高炉更耐高温、减少铁水粘连,匠人们将石墨块切割成规整的石板,仔细镶嵌在新炉内壁,再用耐火泥勾缝,确保严丝合缝。
建造过程中,匠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手艺:青砖砌成的炉身笔直挺拔,每一块砖都砌得严丝合缝;外壁裹着加固的铁条,每隔一段便有一道,牢牢箍住炉身,防止高温下膨胀开裂;顶端装有新设计的排烟管,既能快速排出冶炼时产生的烟气,又能调节炉内气压;底部留有方便出铁的开口,还安装了可活动的铁闸,出铁时只需拉开铁闸,铁水便能顺畅流出。
匠人们日夜赶工,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个人都盼着新高炉早日建成。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座座崭新的高炉在厂区内拔地而起,取代了以往低矮破旧的土法炼铁炉。
这些新高炉高达七丈,直插天穹,远远望去,一排高炉整齐排列,气势恢宏,透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
凑近了看,炉壁上镶嵌的石墨石板泛着乌亮的光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鼓风装置也进行了彻底革新,不再像以往那样靠人工拉拽皮囊,而是连接上了水力机械——利用厂区附近的河水驱动水车,水车带动鼓风机,只需打开水闸,便能为炉膛持续输送强劲而稳定的风力,既节省了人力,又能精准控制鼓风强度,让炉内温度更加稳定。
一个月后,所有旧炉全部拆除完毕,十二座新高炉全部建成。
当最后一道铁条加固完毕,匠人们纷纷放下工具,围在高炉旁,脸上满是自豪与激动。
他们伸手触摸着崭新的炉壁,感受着石墨石板的冰凉与坚硬,想象着不久后高炉点火、铁水奔流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期待。
李骜站在高炉前,看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新高炉的建成,只是铁政革新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点火试炼、优化工艺。
但他坚信,有这些身怀绝技、干劲十足的匠人,有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遵化铁厂必定能创造出远超以往的辉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高炉上,为其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远处的河水潺潺流淌,水车在微风中轻轻转动,厂区内一片宁静,却又透着即将爆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