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炉矗立挺拔,石墨模具整齐排列,水力鼓风装置蓄势待发,遵化铁厂的革新万事俱备,只待点火试炼。
匠人们个个激动万分,眼中满是按捺不住的期待与十足的信心——这份信心,不仅源于崭新的设备与先进的技术,更源于李骜自始至终的言出必行,源于那些真真切切落到手里的实惠。
早在铁厂改建之初,李骜便许下诸多承诺,彼时匠人们虽心怀期待,却也难免带着一丝忐忑。
毕竟在这个年代,官员们“画饼充饥”早已是常态,多少光鲜亮丽的承诺最终都沦为泡影,从未有人真正把他们这些卑贱匠人的死活放在心上。
可李骜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他们过往的认知,将每一个承诺都一一兑现。
改建期间,铁厂虽未正式投产,匠人们或参与拆旧炉、建新炉,或学习新技术、制作石墨模具,无论干哪样活计,李骜都坚持按时按天发放工钱,分文不少、一日不拖。
每日收工后,户部派驻的专员便会带着银钱与账簿,在锦衣卫的监督下现场发钱,匠人凭自己的劳作天数签字领钱,白银的分量十足,铜钱的数目清晰,从没有过丝毫克扣与拖延。
更让匠人们感动不已的是,李骜还牵头制定了完善的匠人评级制度,彻底打破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的僵局。
评级由老匠人、技术骨干与朝廷专员共同组成评审团,从技艺熟练度、成品质量、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最终分级授予“工匠”、“良匠”、“巧匠”、“大师”、“宗师”五个等级称号。
不同等级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工钱待遇:最低等的“工匠”,工钱也比以往翻了一倍;晋升为“良匠”,不仅工钱再涨三成,每月还能领到两斤精米的补贴;“巧匠”可享受朝廷发放的白银奖励,每年还有一次免费修缮房屋的机会;“大师”更是能获得朝廷授予的荣誉牌匾,子女可进入官办学堂读书;最高级的“宗师”,俸禄堪比七品官员,还能参与铁厂革新章程的制定。
首批评级结果公布时,匠人们围在公告栏前,看着自己的名字与对应的等级,个个喜笑颜开。
那位能凭火色辨铁水纯度的老匠人,被评为“宗师”,拿到沉甸甸的荣誉牌匾时,老泪纵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做了一辈子匠人,从未想过自己的手艺能得到如此高的认可,能享受到这般尊崇的待遇。
还有几位技艺精湛的中年匠人获评“大师”,年轻的憨娃也凭着精准的控温手艺,评上了“良匠”,拿到额外补贴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给家里的妹妹买些糖果,给常年患病的母亲抓药。
这样的评级制度,不仅让匠人们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更给了他们清晰的上升通道,让大家看到了靠手艺改变命运的希望。
在这个年代,能像李骜这样言出必行、不亏待下人的好官,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匠人们常常私下感慨,以前在贪官污吏的把持下,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天不亮就得起身劳作,深夜才能歇息,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官府发放的口粮,要么掺着沙子碎石,要么是发霉的粗粮,稀粥能照见人影,常常饿得上工都没力气。别说工钱了,稍有不慎还会遭到打骂呵斥,匠人的性命如同草芥,根本无人在意。
而如今,一切都变了。
厂区的食堂早已改造完毕,每日三餐都是热饭热汤,顿顿有雪白的白米,每隔三日还能吃上一顿肉,蔬菜瓜果也从不间断。
匠人们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不用啃带着沙子的粗粮,每一顿都能吃得饱饱的,干活也更有劲头。
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每天都能拿到实实在在的现钱。
以前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敢奢望有现钱傍身?如今口袋里有了银子、铜钱,家里的孩子能买得起糖果、添置新衣,老人患病能请得起大夫、抓得起药,妻子也能买点布料做件新衣裳。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以往都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奢望,而现在,却真真切切地握在了手里。
有位老匠人,儿子常年卧病在床,以前没钱抓药,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
拿到工钱后,他第一时间请了大夫,抓了上好的药材,看着儿子的病情渐渐好转,老匠人对着李骜的住处深深鞠了一躬,心中满是感激。
还有几位年轻匠人,攒了几个月工钱后,托人给家里捎了银子,收到家里回信说“妻儿衣食无忧,父母安康”,他们干活时脸上的笑容都格外灿烂。
对匠人们来说,“承诺”再好听,也不如手里的银子实在;“未来”再美好,也不如当下的日子安稳。
李骜这位国公爷,没有说太多华丽的言辞,却用一餐热饭、一份足额的工钱、一个公平的评级制度,给了他们最实在的实惠。这份恩情,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匠人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能吃饱穿暖,能凭自己的手艺挣口饭吃,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而李骜,恰恰满足了他们所有的期盼。
他不仅给了他们未来的盼头,更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的滋味。
正因为如此,所有人都对此次铁厂改革充满了信心。
他们亲眼见证了灶户盐丁的蜕变,那些以往比他们过得还要凄惨的人,在李骜的带领下,住上了新房、娶上了媳妇、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如今,这份希望也降临到了他们身上,他们坚信,跟着李骜绝对不会错,他们这些被人看不起的卑贱匠人,也能像灶户盐丁一样,凭着自己的双手,挣出一份锦绣前程。
厂区内,匠人们自发地检查着新高炉的每一个细节,擦拭着石墨模具,调试着水力鼓风装置,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精神抖擞。
他们盼着新高炉早日点火,盼着用新技术炼出更好的铁,盼着凭着自己的手艺挣更多的钱,盼着让家人过上更安稳幸福的日子。
李骜漫步在厂区内,看着匠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看着他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
人心齐,泰山移。
有了这些充满干劲与信心的匠人,有了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制度,遵化铁厂的革新必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明日清晨,新高炉点火的那一刻,大明铁政的新篇章,便将在这熊熊炉火中,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