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混乱政局!李仁任的野望!
朕闻上古2025-09-20 15:402,344

  李仁任快要高兴疯了。

  他心中早已盘算开来——水泥和雪糖在韩国定能卖出高价,就算用大量的人参、铜矿去换,也是稳赚不赔。

  而且做成了这笔贸易,李仁任也可以稳固自己在韩国朝堂的权臣地位,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洪武七年,韩国恭愍王在王宫遇弑身亡,消息传来,明德太后悲痛欲绝,却强压下情绪,第一时间下令“秘不发丧”——她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消息外泄,不仅宗室会陷入夺权纷争,权臣也可能趁机作乱,甚至引北元或大明干涉,危及韩国国运。

  随后,明德太后紧急传召庆复兴(庆千兴)、李仁任等宰相入宫,在密室中商议善后事宜。

  明德太后与庆复兴的意见一致:恭愍王虽有一子江宁大君王禑,但王禑的出身始终存疑——民间传言其生母并非恭愍王正妃,且出生时曾有“非王室血脉”的流言,若立其为君,恐难服众。

  因此,二人主张在韩国宗室中挑选一位品行端正、血统纯正的子弟继嗣,既能稳定朝局,又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可李仁任却坚决反对,他力排众议,坚持拥立年仅十岁的江宁大君王禑:“王禑乃恭愍王独子,虽年幼却系王室直系,立其为君,名正言顺;若另选宗室,反而会引发‘废嫡立庶’的争议,徒增内乱。”

  实则李仁任另有盘算——王禑年幼,易于操控,若能成为辅政大臣,便可借“辅佐幼主”之名,掌控韩国朝政;而庆复兴等人主张的宗室子弟多已成年,若继位后亲政,自己便再无专权的机会。

  最终,在李仁任的强硬坚持与暗中拉拢部分朝臣的运作下,明德太后与庆复兴无奈妥协,王禑得以继位,成为新任韩国国王。

  因王禑年仅十岁,无法亲政,遂任命李仁任为“领议政”,总揽朝政,王禑甚至按李仁任的要求,称其为“尚父”,李仁任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权臣之路——他把持官员任免、掌控军权财权,朝堂之上几乎无人敢违逆其意愿。

  掌权后,李仁任为巩固自身地位,奉行“两端外交”:一边向大明称臣纳贡,换取大明的册封与贸易机会,避免大明对韩国动武;一边又暗中向北元上表,接受北元的封号与岁赐,借助北元牵制大明,同时安抚韩国国内亲元的旧贵族。

  可这一政策,却引起了韩国新兴士大夫阶层的普遍不满——这些士大夫多研习程朱理学,推崇“君臣大义”、“华夷之辨”,认为韩国应坚定依附“天朝上国”大明,而非在大明与北元之间投机取巧,视李仁任的“两端外交”为“不忠不义”之举。

  新兴士大夫不仅在朝堂上公开弹劾李仁任,还在民间撰写文章批判其政策,甚至联合部分地方官员抵制李仁任的政令,李仁任就此成为新兴士大夫的“公敌”。

  为扭转这一局面,李仁任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既能获取足够的财富拉拢朝臣、安抚旧贵族,又能通过“办实事”提升自己的威望,压制士大夫的反对声音。

  而此次大明船队携大量货物前来贸易,恰好成了李仁任眼中的“救命稻草”——大明货物在韩国本就供不应求,尤其是宣纸、丝绸等奢侈品,能为他带来巨额利润;更重要的是,李景隆拿出的水泥、雪糖是前所未有的新奇货物,若能垄断这两种货物的贸易,不仅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引入大明先进物产”之功,向百姓与朝臣展示自己的“治国能力”,进一步加强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甚至能借此分化新兴士大夫阵营——毕竟水泥可用于修路筑城,对民生有益,部分务实的士大夫未必会坚决反对。

  因此,李仁任才会对这场贸易格外看重,甚至不惜放下权臣的架子,主动与李景隆、徐增寿商谈,只为牢牢抓住这一巩固权力的机会。

  李景隆看着李仁任急切的模样,心中冷笑更甚——这李仁任果然是个见利忘义之辈,几句利益诱惑便让他彻底放下了警惕。

  不过这也正好,通过贸易稳住韩国,既能获取大明所需的资源,又能借此观察韩国的虚实,为后续应对倭寇、探查倭国打下基础。

  “既然协议已定,那便请李大人带我们去见见你家大王吧。”徐增寿说道,“虽说是贸易为主,但面见国王,递交国书,也是我等的职责所在。”

  李仁任这才想起还有国书一事,连忙点头:“是下臣疏忽了!上使请随我来,大王已在王宫备好宴席,等候上使多时了。”

  说罢,李仁任亲自引路,带着李景隆、徐增寿等人向汉城王宫走去。

  沿途之上,李仁任还在不停询问水泥的用法、雪糖的制作工艺,李景隆只是含糊其辞,只说这些都是大明的“秘方”,不便外传——他可不会轻易将核心技术透露给韩国,毕竟这是大明在贸易中的最大筹码。

  汉城王宫之中,韩国禑王虽未亲自迎接,却也摆出了隆重的宴席。

  宴席之上,禑王看似热情,不断询问大明的近况,实则眼神中满是警惕。

  李景隆与徐增寿则应对得体,既不卑不亢,又巧妙地避开了禑王的试探,只围绕着贸易话题展开,偶尔提及大明水师的实力,隐隐向韩国传递“大明不可欺”的信号。

  宴席结束后,李景隆与徐增寿回到驿馆,徐增寿忍不住说道:“这韩国果然是首鼠两端,禑王从头到尾都在试探我们,若不是我们拿出丝绸、茶叶、水泥和雪糖等货物,恐怕这贸易还没这么容易谈成。”

  李景隆点头:“这只是第一步。通过贸易,我们既能掌控韩国的部分资源,又能借机在仁川港驻扎水师,为后续探查倭国铺路。接下来,我们还要派人盯着韩国的动向,防止他们暗中与蒙古或倭寇勾结。”

  夜色渐深,汉城的王宫之中,李仁任正拿着水泥块和雪糖,向禑王邀功。

  禑王看着手中的宝贝,眼中满是贪婪,却也隐隐有些担忧:“大明突然拿出这么好的东西,会不会有什么图谋?”

  李仁任却不以为意:“王上放心,大明不过是为了利益。只要我们按时交付货物,他们便不会为难我们。更何况,有了水泥和雪糖,我国的实力也能提升不少,这对我们而言,也是好事。”

  禑王闻言,渐渐放下了顾虑,心中开始盘算如何将水泥和雪糖据为己有,如何从贸易中获取更多利益。

  他却不知,李景隆与徐增寿早已布下了一张大网,而韩国,不过是大明开拓东海的第一步。

  几日后,李景隆留下部分将士在仁川港协助筹备贸易,自己则与徐增寿带着其余将士,乘坐“镇海号”前往倭国方向。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摸清倭国的战乱局势,找出倭寇的根源,为大明水师荡平倭寇、开拓海外疆土,迈出关键的一步。

继续阅读:第452章 上使降临!足利义满欣喜万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