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交割之日如期而至,清晨的济州岛港口雾气尚未散尽,远处海平面上便出现了一列庞大的船队——李骜率领的大明水师船队正缓缓驶来,战船首尾相接,旌旗招展,甲胄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尽显大明军威。
朝鲜方面早已做好准备,济州岛守将率领残存的官吏与驻军在港口列队等候,手中捧着户籍册、土地册、军备清单等各类文书,神色恭敬却难掩复杂。
当李骜乘坐的主舰靠岸,他身着铠甲,迈步走下跳板时,朝鲜守将立刻上前,双手将文书奉上,躬身说道:“济州岛所有事宜已整理完毕,恭迎大明接管。”
李骜接过文书,交由身后的参军核对,随即下令:“按此前约定,朝鲜官吏与驻军即刻撤离,不得延误。”
朝鲜守将不敢怠慢,立刻指挥手下登船,整个撤离过程井然有序,未出现丝毫混乱。
交接仪式在港口的临时营帐中举行,营帐内摆放着案几,案上供奉着大明的玉玺与诏书,两侧分别站立着大明的将官与朝鲜的交割官员,气氛庄重肃穆。
李骜身着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官服,手持诏书,以沉稳有力的语调宣读内容——诏书中明确载明,自当日起,济州岛正式划归大明版图,受大明登州卫管辖,朝鲜需即刻移交岛上所有行政、军事与资源控制权,不得再对济州岛事务进行干涉。
诏书内容不仅清晰界定了双方的权责,更强调大明将在济州岛推行与本土一致的律法与治理体系,保障岛上百姓的生计与权益,同时明确济州岛作为大明海防前哨与战马基地的定位,彰显大明对该岛的主权与治理决心。
在场的朝鲜官员虽面带不舍,却也只能躬身聆听,无人敢有异议。
诏书宣读完毕,李骜将诏书交予参军存档,随即下令升大明黄龙旗。
两名大明士兵捧着绘有日月山河图案的旗帜,缓步走到营帐外的高杆下,随着“升国旗”的号令响起,旗帜缓缓升起,在济州岛的上空迎风展开,猎猎作响。
这一刻,在场的大明将士无不精神振奋,整齐列队,举起手中的兵器,齐声高呼“大明万胜”。
呐喊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不仅饱含着将士们对国家疆域拓展的自豪,更透着对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
洪亮的声音在港口上空回荡,层层叠叠,连海浪拍打岸边的轰鸣声都仿佛被盖过,让整个港口都沉浸在大明的威严与气势之中。
朝鲜官员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更添敬畏,纷纷再次躬身行礼,以示对大明主权的认可。
而远处围观的济州岛百姓,虽对未来尚有疑虑,但见此庄重场面,也隐约感受到新统治者的实力,不少人悄悄放下了心中的不安,目光投向那面飘扬的大明旗帜,期待着日后的安稳生活。
看着眼前的景象,李骜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济州岛的顺利接管,不仅完成了与李成桂的约定,更让大明在东海多了一处战略要地,无论是海防还是战马供应,都将得到极大补充。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景隆与徐增寿,沉声道:“景隆、增寿,即刻率军接管岛上一切事务,尤其是负责豢养战马的牧胡,务必妥善安置,不可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末将遵令!”李景隆与徐增寿齐声应道,随即各自点兵,分两路出发——李景隆率军前往岛南的草场,接管牧胡与战马;徐增寿则率军进驻岛北的城镇,接收户籍与行政权。
此时,一旁的汤和也显得格外兴奋,他虽已年迈,鬓角染霜,但眼中却闪烁着光芒。
作为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老将,他太清楚优良战马对大明的重要性——早年与北元作战时,大明常因战马短缺而受制于敌,多少次战役都因骑兵不足而错失良机。
如今济州岛归入大明,岛上的济州马更是连元朝都极为重视的优良品种,日后大明骑兵的战力必将大幅提升。
“大将军,这下可真是了却了陛下多年的心愿啊!”汤和拍着李骜的肩膀,语气难掩激动,“想当年咱们在北方跟元军拼杀,要是有这么多好马,何至于打得那么艰难?如今济州岛在手,大明的骑兵总算能挺直腰杆了!”
李骜笑着点头:“汤老所言极是。不过济州岛的价值可不止于此,咱们还得好好谋划一下它的未来。”
两人走到港口的高处,眺望着整个济州岛——岛南是一望无际的草场,适合养马;岛北有天然良港,可停靠战船;中部丘陵地带虽耕地有限,却能种植杂粮,足以供给岛上驻军与百姓。
汤和思索片刻,说道:“依我看,首先得加固岛北的港口,增建防御工事,再派驻水师战船常驻,这样既能防范倭寇,又能控制东海航线。至于岛南的草场,得派专人管理,扩大牧马规模,最好能从大明本土调些有经验的牧官过来,跟当地的牧胡配合,尽快提升战马的繁育效率。”
“汤老考虑得周全。”李骜补充道,“除此之外,还得在岛上设立行政机构,比如济州卫与济州同知衙门,分别负责军政与民政。民政方面,要安抚好岛上百姓,按大明律法轻徭薄赋,让他们尽快适应大明的统治。另外,岛上的矿产与渔业资源也不能浪费,可组织百姓开采、捕捞,既能增加百姓收入,也能为驻军提供补给。”
两人越聊越投入,从海防布局到产业发展,从人才调配到民生安抚,几乎涵盖了济州岛发展的方方面面。
谈及海防布局,汤和细化到在岛北良港修建防御炮台,配置红衣大炮,同时划分水师巡逻区域,规定每日巡航路线,确保能及时发现倭寇或不明船只;还计划在岛东、岛西的隐蔽海湾设置瞭望塔,安排哨兵日夜值守,构建全方位的海防预警体系。
聊到产业发展,除了核心的战马繁育,还商议在草场周边开垦饲料田,种植苜蓿、燕麦等作物,保障战马的饲料供应;利用岛周丰富的渔业资源,组织渔民成立渔户,由官府统一管理,既增加百姓收入,也能为驻军提供新鲜渔获;甚至考虑勘探岛上可能存在的矿产,若发现铁矿、铜矿,便招募工匠开设矿场,为大明军工提供原料。
在人才调配上,李骜决定从大明本土抽调经验丰富的牧官、农技人员、民政官员,分别负责战马养殖、农业指导与地方治理;同时选拔岛上识字的百姓进行培训,充实基层吏员队伍,既降低治理成本,也能让本地人才参与到济州岛建设中;对于熟悉济州马习性的牧胡,不仅给予优厚待遇,还挑选其中技艺精湛者担任牧马教头,传授养马经验。
说到民生安抚,两人达成共识:免除济州岛百姓前两年的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开设惠民药局,聘请郎中为百姓看病,免费发放常用药材;建立义学,让岛上孩童有机会读书识字,培养对大明的认同感;针对不愿留在岛上的百姓,安排专门船只护送其返回朝鲜,并发放安家补贴,确保他们能安稳过渡。
此外,汤和还提及岛上的交通建设,计划修缮现有道路,连接南北主要区域,方便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制定军营与百姓居住区的划分方案,避免军民摩擦;甚至考虑制定简单的商业规则,鼓励大明商人来岛贸易,带动岛上经济发展。
一番商议后,汤和看着李骜条理清晰的规划,不禁感慨道:“大将军如今不仅能领兵打仗,治理地方也有这般见识,文忠若是泉下有知,定会为你骄傲。”
李骜闻言,心中一暖,目光再次投向远方的海面:“叔父一生为大明操劳,我不过是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日后有汤老在旁辅佐,定能将济州岛打造成大明的‘东海屏障’与‘战马粮仓’,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也不辜负叔父的期望。”
此时,李景隆派人传来消息,岛南草场的牧胡已顺利接管,战马数量与清单一致,且牧胡们愿意继续为大明豢养战马;徐增寿也传来捷报,岛北城镇的户籍交接已完成,百姓情绪稳定。
李骜与汤和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期许——济州岛的新篇章,自此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