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利民固本!贸易的真正意义!
朕闻上古2025-10-09 15:402,441

  随着“倭国矿脉”的消息传遍大明,一场规模空前的“淘金潮”迅速席卷全国,大量士绅商贾带着资金、货物与雇工,争相涌向倭国。

  这股热潮不仅改变了倭国的格局,更意外带动了大明沿海口岸的蓬勃发展——天津卫的码头原本以漕运为主,如今却挤满了等待改装的商船,工匠们日夜赶工,将漕船加固、加宽,加装防护木板,使其能抵御东海的风浪;宁波港更是热闹非凡,本地的造船作坊订单排到了半年后,工匠们从周边州县招募了数千名学徒,木料、铁钉等物资供不应求,港口周边的客栈、饭铺生意火爆,连挑夫、搬运工的工钱都涨了三成;上海港虽兴起较晚,却凭借地理位置优越,迅速成为江南商贾前往倭国的首选出发点,官府趁机扩建码头,增设仓库,短短数月便从一个小渔港,变成了大明东南沿海的重要商港。

  海运相关产业更是迎来爆发式腾飞,苏州、扬州的造船业首当其冲,原本只能建造小型渔船的作坊,如今纷纷升级设备,开始打造能搭载百人、载重千石的大型商船,有的作坊甚至不惜重金从福建聘请经验丰富的造船师傅,学习远洋船只的建造技艺。

  船用物资如帆布、绳索、罗盘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江南的棉纺作坊、麻织工坊日夜开工,仍供不应求;江西的瓷窑更是推出了“防压船用瓷”,专门用于商队运输,既安全又能作为商品售卖,一时间订单络绎不绝。

  而这股商潮的终点——倭国都护府下辖的长崎港口,更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的长崎港只是倭国西部一个普通的渔业港口,码头简陋,船只稀少;如今却成了大明士绅商贾登陆倭国的第一站,港口内密密麻麻停泊着来自大明的商船,桅杆如林,旗帜飘扬,“张记商队”、“闽南船帮”等旗号随处可见。

  商船靠岸时,搬运工们肩扛手提,将一船船的丝绸、茶叶、瓷器、铁器卸到码头,再将倭国的木材、硫磺、海产品装上船,准备运回大明;港口周边原本空旷的土地上,迅速建起了一排排商铺、客栈与仓库,有的商贾甚至直接在此开设了“大明商品展销店”,倭国的大名、武士与百姓纷纷前来采购,大明的丝绸、茶叶成了最抢手的商品,一匹上等丝绸能卖到十两白银,仍被抢购一空。

  随着商贾日益增多,关税征收提上了日程。

  李骜召集汤和、俞通渊等水师将领与都护府官员,在衙署内召开议事会,制定关税细则。

  “如今商船往来频繁,若是没有明确的关税制度,不仅会造成国库损失,还容易滋生贪腐。”李骜坐在主位上,开门见山,“咱们制定的细则,必须公平合理,既让商贾愿意缴纳,又能为朝廷创收。”

  汤和率先提议:“不如按船只大小收税?大船载重多,自然多缴税;小船载重少,就少缴税。这样简单明了,商贾也无话可说。”

  俞通源补充道:“光按船只大小还不够,不同货物的价值天差地别。丝绸、瓷器价值高,关税应多收;粮食、铁器是刚需,关税可适当降低。另外,从大明运到倭国的货物收一次税,从倭国运回大明的货物也要收税,这样才能保证税收稳定。”

  都护府的财政官也建议:“还需设置专门的关税查验点,配备官吏与士兵,负责核对船只吨位、清点货物数量,避免商贾偷税漏税。若是发现瞒报、漏报,除了补缴税款,还需处以罚款,以儆效尤。”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三日的反复商议,最终敲定了《东海贸易关税细则》。

  其一,按船只吨位征收“船税”:载重五百石以下的小船,每艘每次征收白银五十两;载重五百石至一千石的中船,每艘每次征收白银一百两;载重一千石以上的大船,每艘每次征收白银两百两。

  其二,按货物价值征收“货税”:丝绸、瓷器、茶叶等高档商品,按货物价值的百分之十征税;粮食、铁器、布匹等民生商品,按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五征税;黄金、白银、矿石等贵重物资,按货物价值的百分之十五征税。

  其三,设立关税查验司:在长崎港、大明松江港、泉州港等主要港口设立查验点,由朝廷派遣官吏与水师士兵共同负责查验,所有商船需先登记、缴税,领取“通关文牒”后,方可装卸货物或离港。

  其四,制定奖惩制度:如实申报、按时缴税的商贾,可获得“诚信商户”称号,下次缴税可享受百分之五的减免;若发现瞒报、漏报或偷税漏税,除补缴税款外,还需缴纳三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取消其前往倭国贸易的资格。

  细则颁布后,商贾们虽有不满,却也明白关税是“朝廷规矩”,且细则划分清晰、奖惩分明,并未过度压榨,便纷纷按规定缴税。

  仅第一个月,长崎港便征收关税白银十五万两,松江港、泉州港等大明港口也征收了大量关税,这些税款一部分上缴朝廷,一部分用于水师建设与港口维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李骜站在长崎港的瞭望台上,看着往来如梭的商船与忙碌的码头,心中了然——这才是他筹备东海贸易的真正目的。

  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靠倭国的矿脉攫取资源,而是想通过构建“大明-朝鲜–倭国”的贸易闭环,打造稳定的税收来源,从根本上改善大明的财政结构。

  以往大明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税,尤其是在经历战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多贫困,却要承担高额税负,不少人因交不起税而流离失所,百姓负担沉重;而商税与关税长期被忽视,大量财富集中在商贾手中,朝廷却难以征收。

  如今随着东海贸易的繁荣,商船往来不绝,仅长崎港每月的关税就达十五万两,加上大明沿海港口的商税,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这便有了减轻农税的空间——无需再靠压榨农户填补国库,也能支撑边防、水利等国家开支。

  李骜已向朱元璋上书,详细阐述了“以商补农”的构想:先从江南地区试点,将农税降低一成——江南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也是贸易最活跃的区域,降低农税后,既能缓解当地农户压力,也能为其他地区树立榜样;同时承诺,待倭国矿脉开采步入正轨、关税收入连续半年稳定在二十万两以上,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降低农税,北方地区可先降五成,偏远州县甚至可免除部分杂税,真正让百姓卸下肩上的重担,有更多精力投入农耕与生产,形成“农稳商兴、商兴补农”的良性循环。

  在奏折中,他还特意附上了关税收入明细与农税减免的具体方案,强调此举不仅能缓解民生压力,还能增强百姓对朝廷的认同感,减少流民问题,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李骜对此充满了信心,只要这个方案能落地,大明就能逐步摆脱“重农抑商”的传统束缚,走出一条农商并举的强国之路,而东海贸易,便是这条路上最关键的基石。

继续阅读:第509章 全力支持!老朱的欣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