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士子争投实业局、民间贸易热情高涨的浪潮,李骜迅速从长崎传回指令,命姚广孝与王钝借此机会大力吸纳人才。
他在信中明确要求,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学识,更要重实干——优先录用那些曾参与过农耕、经商、矿冶的士人,或是能提出具体贸易、实业规划的书生,而非只懂死读经书的腐儒。
姚广孝在京城立刻行动,联合吏部制定了“实业局人才选拔细则”:先通过策论考试,考察士子对“以商补农”、“东海贸易”的理解;再进行实操考核,让考生模拟制定商船载货清单、核算矿场开采成本。
短短一个月,便从数百名应试者中选出了五十名合格者,先安排到实业局旗下的绸缎工坊、船运公司实习,学习账目管理、货物调度等实务。
王钝在江南的选拔更注重实践经验,他亲自走访苏州、杭州的商贾与工坊主,从他们推荐的人才中筛选——有擅长计算成本的账房先生,有熟悉海外航线的水手,还有懂得矿石鉴别、铁器锻造的工匠。
这些人虽未必有科举功名,却深谙实业运作,王钝将他们分往倭国矿脉筹备处、江南商品集散中心等关键岗位,让他们直接参与实际事务。
李骜还特意叮嘱二人,要为这些新晋人才制定“历练-晋升”体系:先在实业局基层岗位历练两年,考核合格后,再根据其专长输送到六部百司——懂贸易者可入礼部主理海外通商事务,善核算者可入户部参与税收统计,熟悉矿冶者可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正如他在信中所说:“从实业局出身的官员,如卓敬、练子宁,深知民间疾苦与实业艰难,他们不会尸位素餐、贪腐受贿,只会一门心思干实事。大明如今亟需这样的干吏,来填补各部的空缺,推动新政落地。”
果不其然,这些从实业局走出的官员,很快展现出与传统士绅官员的不同。
被派往户部的一名前实业局账房,仅用三个月便梳理清了江南商税的混乱账目,提出“按商品品类分级征税”的建议,让江南商税增收一成;调往工部的一名矿冶人才,改良了佐渡金山的开采工具,将矿石提炼效率提高了三成。朱元璋得知后,对李骜的选人策略赞不绝口,下令“今后六部选官,优先考虑实业局历练者”。
与此同时,李骜在倭国也启动了资源攫取的下一步计划。
他命人将陆续抵达长崎的大明士绅商贾,按其专长与资金规模分批次送往都护府下辖的各个资源点。
资金雄厚的商贾,如苏州的张万隆、泉州的船帮首领,被安排接管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的主要开采权。
他们需自行出资购买开采器械、招募矿工,朝廷则提供安全保护与技术支持,条件是矿脉产出的金银需按“朝廷七成、商贾三成”的比例分配。
张万隆当即投入五十万两白银,从大明运来新式凿岩机与冶炼炉,还从江南招募了两百名经验丰富的矿师,仅一个月便让佐渡金山的黄金日产量翻了一倍。
擅长商品贸易的商人,被派往长崎、大阪、京都等港口城市,开设“大明商品行”,同时建立倭国资源收购点。
他们一边将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高价卖出,一边以低价收购倭国的硫磺、木材、海产品——仅硫磺一项,每月便有上千吨通过商船运回大明,用于制造火药,充实边防军备。
懂农耕与工程的士人,则被派往倭国沿海平原,指导当地倭民开垦荒地、修建水利。
这些士人带来了大明的曲辕犁、水车等农具,教倭民种植高产的水稻与棉花,条件是开垦出的土地需缴纳三成收成作为“租税”,既解决了当地倭民的温饱,也为大明商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补给。
为了最大化利用倭国人力,李骜还推出“倭民征召政策”:凡参与矿场开采、农田开垦、港口建设的倭民,每日可获得两升大米的报酬,表现优异者还能获得大明的布匹、瓷器等奖励。
这一政策吸引了数万倭民前来投奔——既有因战乱失去土地的农夫,也有因幕府衰败失去生计的工匠,甚至还有不少曾参与倒幕军、战败后无家可归的士兵。
他们听闻参与劳作能获得稳定的大米报酬,还能得到大明产的布匹、瓷器,纷纷从倭国各地涌向矿场、农田与港口。
这些倭民的加入,不仅解决了资源开发的人力短缺问题——佐渡金山的矿洞因此得以扩大开采规模,石见银矿的冶炼工坊也增加了近十倍的人手,沿海开垦的农田面积短短三个月便翻了两番,大大提升了资源产出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倭民逐渐依赖大明提供的生活物资:他们每日的口粮来自大明商队运输的粮食,身上的衣物多是大明出口的布匹缝制,家中使用的碗碟也是大明瓷器,甚至连农具、工具都需从大明商人手中购买。
这种依赖感慢慢消解了倭民对大明的抵触心理——以往他们受幕府与天皇宣传影响,视明军为“外敌”,如今却发现,正是大明带来的政策,让他们能吃饱穿暖,过上安稳日子。
曾经因“家国观念”产生的反抗情绪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稳定生活的珍惜,不少倭民甚至主动向明军士兵示好,告知周边可能存在的叛乱隐患,无形中为大明在倭国的统治筑牢了基础。
一时间,大明本土与倭国都护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明境内,实业局人才辈出,六部百司效率提升,江南农税减免后农户耕作积极性高涨,沿海港口商船往来不绝,商税与关税持续增长;倭国境内,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的金银源源不断运往大明,港口城市的贸易日益繁荣,开垦的农田产出充足,都护府的统治逐渐稳固。
远在南京的朱元璋,每月收到李骜送来的资源清单与财政报表,都忍不住对太子标感叹:“骜儿这小子,不仅为大明开辟了财路,还为朝廷培养了干吏,更把倭国治理得服服帖帖。有他在,大明的国库会越来越充盈,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这盛世,指日可待啊!”
太子标也点头附和:“父皇所言极是。如今实业局已成大明人才摇篮,倭国资源成国库重要补充,‘以商补农’‘海外拓土’的策略已初见成效。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便能成为四方来朝的天朝上国。”
而在长崎港的瞭望台上,李骜望着满载金银与资源的商船驶向大明,心中满是笃定。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眼前的财政增收,更是为了为大明构建一个“实业支撑、贸易驱动、人才辈出”的长久格局。
随着这一格局的不断完善,大明的强盛,将不再局限于本土,更将辐射整个东海,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