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离开御书房后,朱元璋立刻对太子标说道:“标儿,传朕旨意,即刻召翰林院所有翰林学士和六部尚书前来议事!”
太子标不敢耽搁,连忙让人去传旨。
不到一个时辰,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和六部的尚书都匆匆赶到了御书房。
他们见朱元璋脸色凝重,太子标也神情严肃,都知道肯定是出了大事,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查。朕听说,在元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西方人曾经来过中原,还在各地游历过!你们立刻去查阅元朝的宫廷记录、地方方志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务必核实此事的真假!”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
一个西方蛮夷的名字,竟然让陛下如此重视?
但他们不敢多问,纷纷躬身领命:“臣遵旨!”
随后,六部百司立刻行动起来。
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连夜进驻文渊阁,烛火彻夜不息,翻遍了元朝的宫廷档案、起居注、实录以及历代的史书典籍,连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都不肯放过;礼部则八百里加急传讯各地的布政使司和府州县官,命令他们立刻查阅当地的方志、碑刻、祠堂记载,甚至是民间的传闻轶事,务必找到关于马可·波罗的任何信息;兵部调动了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的人手,对京城内外的寺庙、道观、传教士居所进行搜查,希望能找到一些外文文献或者相关的书信记录。
整个京城的官僚机构都动了起来,一场大规模的查找查证工作迅速展开,气氛紧张得如同大战来临之前。
时间一天天过去,朱元璋和太子标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他们每天都会在御书房召见负责查找的官员,询问进展情况,每一次的追问都让官员们心惊胆战。
第一天,翰林学士们回报说尚未找到明确记载,朱元璋的脸色便沉了下来;第二天,礼部传来消息说各地还在排查中,太子标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到了第三天,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朱元璋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斥责官员们办事不力,吓得六部尚书纷纷跪地请罪。
接下来的几天,查找工作更加紧张。
翰林院的老翰林们熬红了眼睛,手指都因为翻书而磨出了血泡;礼部的官员们不停地催促各地,文书往来如同雪片一般;兵部的人手更是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四处奔波排查。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官员们人人自危,生怕因为找不到证据而受到牵连。
朱元璋和太子标更是寝食难安。
朱元璋常常在深夜独自来到御书房,看着墙上的大明疆域图发呆,心中充满了对未知威胁的忧虑;太子标则整日守在文渊阁,和翰林学士们一起查找资料,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工作。
他们都清楚,这件事关系到大明的安危,一旦证实李骜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大明就必须立刻做好应对海洋威胁的准备,丝毫耽误不得。
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翰林院的一位资深翰林学士拿着一叠厚厚的卷宗,匆匆来到了御书房。
“陛下,太子殿下,臣有要事启奏!”这位翰林学士躬身行礼道。
朱元璋连忙说道:“快说!是不是查到马可·波罗的消息了?”
“回陛下,是的。”翰林学士点了点头,打开卷宗,说道:“经过臣等连日的查找,终于在元朝的《元史·世祖本纪》和一些宫廷起居注中找到了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据记载,这个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于元至元十二年夏天抵达了元朝的上都。当时他年仅二十岁左右,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一同前来。马可·波罗自幼聪慧,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并且对元朝的文化和习俗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的聪明才智一直非常讨忽必烈的喜欢,忽必烈不仅封了他许多官职,还经常派他到各地作为元朝皇帝的使者,去考察地方政务、安抚民心。据马可·波罗自己在一些书信中的自述,‘由于他聪明谨慎,并学会几种文字,可能是蒙古、突厥、波斯文等,,甚受大汗宠爱,命令他出使各地,都使大汗满意,因此他们在中国住了十七年,期间游遍中国各地。’”
“他去过的地方非常多,包括大都、上都、扬州、杭州、泉州等许多重要的城市。他还曾奉命出使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为元朝与这些国家的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元至元二十九年初,因为波斯的伊儿汗国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元朝的新妃从海上出发,经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最终抵达了波斯。完成任务后,他于元元贞元年返回了自己的故乡威尼斯。”
听完这位翰林学士的汇报,朱元璋和太子标的脸色瞬间变了!
真有这么个混账之人!
一个在元朝身居高位,又在中国待了整整十七年的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肯定非常深入。
他回国之后,确实很有可能像李骜所说的那样,撰写一篇关于东方的游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富庶繁华的天堂。
那也就是说,李骜之前说的都是真的!
西方各国很可能已经被这篇游记所吸引,正在疯狂地打造海军,训练水师,准备向大明进发!
危险,不久之后就会来自于海洋之上!
朱元璋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之前还对李骜的话有些怀疑,觉得一个西方人的游记不至于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更不至于让西方各国不惜一切代价来攻打大明。
现在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海洋上的威胁,也低估了财富对人的诱惑。那个马可·波罗在中原待了十七年,还担任过官职,对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都了如指掌。
他写的游记,肯定会详细描述中原的富庶和繁华,甚至可能会泄露一些军事机密。
那些西方人看到这样的游记,怎么可能不动心?
太子标也感到一阵心惊肉跳,他从小就听老师讲过西方的一些事情,但都只是传闻而已,从来没有当真。
他没有想到,那个传说中的马可·波罗竟然真的存在,而且还在中原待了这么久,对中原的情况如此了解。
如果西方各国真的按照他的描述来攻打大明,凭借他们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海军力量,大明的沿海地区肯定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父皇……这……这可怎么办啊?”太子标有些慌乱地问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现在不是慌乱的时候,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他看着那位翰林学士,说道:“你先退下吧。这件事,朕知道了。”
“臣遵旨。”翰林学士躬身行礼,转身离开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只剩下朱元璋和太子标两个人。
气氛变得异常沉重。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地说道:“标儿,看来骜儿说得没错。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加强海防,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水师!”
“否则,大明的海疆就会成为西方人的乐园,我们辛苦打下的江山,也会毁于一旦!”
太子标点了点头,说道:“父皇说得对!儿臣建议,立刻任命阿骜为水师提督,全权负责水师的建设和训练;同时,加大对造船业的投入,尽快造出一批先进的远洋大船;另外,还要加强对沿海地区的防御,组织渔民和地方武装,共同抵御可能到来的外敌。”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朕现在就下旨,任命李骜为水师提督,总管水师事务。至于造船和海防的事情,你要亲自负责,务必尽快落实。”
“儿臣遵旨!”太子标躬身领命。
朱元璋看着窗外,眼神变得异常坚定。
该死的红毛夷,竟敢觊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