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阳谋!王忠嗣之死!
朕闻上古2025-07-28 18:042,460

  唐朝虽然施行群相制度,但王忠嗣既有灭国级的战功打底,又有唐玄宗毫无保留的信任,一旦他返回朝堂,必然会迅速压倒其他宰相,成为手握实权的第一宰相,在大唐中枢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可李林甫此时已经在朝中担任宰相超过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早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哪容得下有人来分他的权,甚至取而代之?

  所以,李林甫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王忠嗣回朝,哪怕用阴私手段,也要把王忠嗣从那“出将入相”的路上拉下来,否则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权势,迟早要被这个后起之秀彻底瓦解。

  于是毒计就诞生了。

  王忠嗣奉命率军进攻吐蕃石堡城,这座城池地势险要,吐蕃布下重兵死守,易守难攻。结果在作战过程中,王忠嗣与唐玄宗的意见产生了明显分歧——唐玄宗急于拿下石堡城,想以雷霆之势破城,借此震慑周边外夷,彰显大唐天威;但王忠嗣实地勘察后,深知此城硬攻必然伤亡惨重,他出于爱护将士、珍惜兵力的考虑,觉得这样做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不过君命难违,他最后还是遵从了圣命,只是在攻城时暗中调整策略,尽量保存精锐力量,没让将士们做无谓的牺牲,攻势也因此显得相对缓和。

  而此事却被一直盯着王忠嗣的李林甫很快得知,他立刻抓住机会开始攻讦。

  不过李林甫一向精明,知道直接弹劾王忠嗣作战不力难以奏效,毕竟王忠嗣在军中威望极高,且唐玄宗对其仍有信任。

  于是李林甫绕开战事本身,命党羽上书弹劾王忠嗣结党营私,更编造出他暗中勾结三皇子李亨、图谋不轨的罪名。

  这一下瞬间触碰到了唐玄宗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帝王最忌武将与皇子勾结,尤其李亨已被立为太子,此事一旦坐实,便是动摇国本的大罪。李林甫这招借刀杀人,可谓阴狠至极。

  毕竟王忠嗣手中握着大唐一半的精锐之师,军权之重,足以撼动朝局。这样一位手握重兵的将帅,一旦真的与皇子暗中勾结,里应外合,那大唐的江山社稷都可能动摇,换个皇帝恐怕只是转瞬之间的事。

  更要命的是,王忠嗣年幼时曾在宫中抚养,与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朝夕相处,两人自幼便交好,关系匪浅,这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铁一般的事实。

  旧情加上兵权,再扯上皇子,哪怕只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也足以让唐玄宗心生忌惮——帝王之心,最容不得半分可能威胁皇权的隐患。

  李林甫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抛出这等罪名,哪怕没有实据,只要在唐玄宗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就足够毁掉王忠嗣了。

  因此唐玄宗得知弹劾内容后,当即下令召回王忠嗣回京审查,半点不敢耽搁。王忠嗣对唐玄宗向来极度忠诚,从未有过二心,接到旨意后也并未多想其中蹊跷,只当是寻常问询,立刻交代了军中事务,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王忠嗣待审期间,李林甫早已暗中打点妥当,狱卒们看其失势,自然百般刁难,让他吃了不少暗亏苦头,一身傲骨被磋磨得七零八落,心里面更是憋了一肚子无处发泄的火气。

  而唐玄宗审查来审查去,虽然查出石堡城一战王忠嗣没有听自己的话,终究没找到王忠嗣勾结皇子的实证,也清楚他没有任何不轨举动,最后只能将王忠嗣无罪释放,恢复了他的爵位。

  可经此一事,两人之间那层亲密无间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再也回不到从前。

  王忠嗣平白遭受这场无妄之灾,从云端跌落泥潭,心里面难免饱含怨气,看向唐玄宗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疏离;唐玄宗身为帝王,心思本就敏感多疑,即便知道自己误会了王忠嗣,却也容不下一个可能对自己心怀不满的将军继续执掌重兵——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因为今日的委屈,真的和皇子勾结起来造自己的反?

  这份猜忌一旦生根,便再也拔不掉了。

  所以最后结果,王忠嗣被彻底剥夺了兵权,从执掌四大军镇的顶级帅臣,贬为地方刺史,远离了中枢与战场。

  他明明蒙受不白之冤,在审查期间被李林甫的人百般折辱,吃尽了苦头,陛下也明知道他是清白的,却终究因为那点猜忌,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他。

  这份信任的崩塌,比任何刑罚都更让他难受。

  自己毕生忠诚于大唐,为朝廷征战四方,到头来却落得个被猜忌、被疏远的下场。

  昔日的功勋与情谊,仿佛都成了笑话。

  王忠嗣心中积郁难平,既恨李林甫的阴狠,又怨唐玄宗的凉薄,更痛惜自己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最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年仅四十五岁便暴毙于任上,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成了帝王权术与奸臣构陷下的牺牲品。

  这就是奸相李林甫此计的毒辣之处!

  他布下的根本不是简单的阴谋,而是一场摆在明面上的阳谋——利用的是帝王对兵权与储君勾结的天然忌惮,是朝堂上“功高震主者难容”的潜规则。

  王忠嗣的每一步都被算计得死死的,从他接到旨意选择回京的那一刻起,这场博弈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王忠嗣只要入了这个局,他面对的敌人就不再仅仅是李林甫这一个奸相,而是直接撞上了大唐朝堂的规则本身——武将不得与皇子过从甚密,手握重兵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帝王的猜忌与制衡,即便是功勋卓著、忠诚不二,也逃不过这无形的枷锁。

  他越是忠诚地遵从君命,越是坦荡地面对审查,就越容易被这套规则反噬,毕竟在皇权至上的逻辑里,“可能威胁”与“已经威胁”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

  同样的道理,李骜这次就险些被这规则本身所杀!

  若是没有姚广孝的提醒,若是他当初没有第一时间求助李文忠,没有想着去拜见马皇后陈情,而是任由欧阳伦与安庆公主在老朱面前告自己的刁状,老朱必然会对他心生不满与猜忌。

  而问心无愧的李骜,见老朱不辨是非,也难免会觉得老朱昏庸失察。

  君臣也会因此心生嫌隙,这份猜忌一旦在彼此心里生根,便再也拔不掉了。

  那么李骜的下场,可能与王忠嗣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实业局肯定别想再办下去,那些好不容易搞起来的产业会被立刻收走;他往后也别想再有机会领兵出战、驰骋疆场,只会被圈在京城当个闲散侯爷;要是李骜气性大,受了这委屈想不开,急火攻心之下,那他就真成了下一个王忠嗣!

  这就是李善长的阴狠之处!

  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就直指要害,借着朝堂规则与帝王心思布下死局,非要置李骜于死地不可!

  一想到这儿,李骜胸中那股火气再也压不住,不禁破口大骂。

  “他娘的,这李善长就是又一个奸相李林甫!”

  “一样的阴狠,一样的擅长借刀杀人,一样的把朝堂规则当成害人的利器!”

  “表面上装得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背地里却盘算着如何把人往死里整,连半点余地都不留!”

  “若不是老子多了个心眼,恐怕这会儿已经落得和王忠嗣一个下场,被他算计得死死的!”

继续阅读:第260章 同志!谁都不能咱们的友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