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离间!唐玄宗与王忠嗣!
朕闻上古2025-07-28 18:042,218

  大殿里面,气氛诡异得让人窒息。

  老朱看了看身旁依旧面无表情的李文忠,又瞥了眼嘴角带笑的李骜,脸上顿时写满了尴尬,连带着方才的杀气都淡了几分,只觉得脸颊发烫。

  毕竟事情到这儿已经清清楚楚——李善长这老狐狸就是算准了他朱元璋素来敏感多疑,尤其忌讳外戚与功臣势力过盛,才故意使出这等下作手段,借着欧阳伦的手挑起事端,一边试探他的底线,一边想让他猜忌李骜,最好能借他的刀将李骜置于死地,顺便离间老朱与李文忠。

  而老朱自己呢,先前竟真的差点上了当,对着李骜动了疑心,还被李文忠和李骜看得明明白白。

  方才李文忠要致仕,多半也是寒心于他这片刻的动摇。

  这样一来,老朱可就尴尬透顶了。

  身为皇帝,被臣子看穿了心思不说,还差点被奸人利用,错怪了心腹。

  此刻面对李文忠叔侄,连句硬气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干巴巴地站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

  “那个……保儿啊……”

  老朱为了缓和气氛,这次直接喊上了李文忠的小名。

  到底是几十年的感情深厚,李文忠此刻也冷静了下来。

  毕竟当年他与父亲李贞走投无路前来投奔时,老朱正是用人之际,却二话不说收留了他们父子,不仅让他们衣食无忧,更将年少的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教他读书识字,教他骑马射箭,待他如同亲儿子一般,从未有过半分亏待。

  这些年在军营里摸爬滚打,老朱更是给了他无数历练的机会,甚至李文忠不过三十岁就接替常遇春接掌数十万大军,才让他有了今日的功成名就。

  李文忠与老朱,名义上是舅甥,实则早已情同父子。

  方才那股子失望与愤懑,在冷静下来后渐渐被多年的情谊冲淡——他终究还是舍不得这份情分,也清楚老朱虽偶有猜忌,却从未真正想过要亏待他。

  李文忠叹了口气,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些许,主动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默:“舅舅,您今日是真不该怀疑骜儿。”

  “这些年来,骜儿为大明做了多少事,立下多少功绩,您我都是有目共睹的。先不说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的那些战功;单论这实业局一事,他年纪轻轻就敢挑头去做,顶着多少士绅缙绅的非议攻讦,扛着多少明枪暗箭的压力?水泥厂、雪糖厂……哪一样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稍有差池就要被人抓住把柄参上一本?”

  “他若真是图自己的私利,何必费这么大劲?守着现有的爵位安稳度日不好吗?”李文忠语气里带着几分恳切,“说到底,他做这些,还不是为了大明能多些财源,为了百姓能多些活路?若不是真心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他何必这样殚精竭虑,把自己逼到这份上?”

  老朱闻言一怔,像是被人狠狠敲了一下,随后羞愧地低下了头,连脖颈都泛起了红。

  李文忠这话说得是再实在不过的事实。

  李骜本就是世袭的昭武侯爵,身份尊贵;亲叔父是手握重兵的曹国公李文忠,岳丈更是功勋卓著的魏国公徐达,这等家世背景,在朝中无人能及。

  他若真贪图名利权势,根本不必费这等力气,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待在京中,等有战事时随军出征,凭着李家和徐家的脸面,随便立些战功便能步步高升,哪用得着这么折腾?

  可李骜偏要搞这实业局,又是水泥又是雪糖,还要琢磨布局天下,处处与商人为伍,与匠户打交道,这在讲究“士农工商”的朝堂上,本就惹来不少非议。

  那些士绅缙绅看着实业局赚钱,早就红了眼,明里暗里不知使了多少绊子,他这是平白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啊!

  若非真心想为朝廷开辟财源,为百姓谋些生计,他何苦来哉?

  自己方才竟真的因几句挑唆就动了疑心,实在是愧对这孩子的一片赤诚。

  李文忠又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道:“舅舅,您还记得唐玄宗与王忠嗣吗?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养子,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宠爱,甚至王忠嗣一度享受皇子待遇……”

  李骜在一旁听得分明,眼中也闪过一丝后怕。

  李善长这狗东西,分明就是用了李林甫的毒计啊!

  唐玄宗培养王忠嗣,说白了就是打心底里想亲手养成一个大唐版本的冠军侯霍去病。想当年霍去病十七岁随军出征,率八百轻骑深入大漠,斩获匈奴两千余人,一战封侯,年纪轻轻便成了横扫草原的传奇。唐玄宗对这份传奇心向往之,便将同样自幼丧父、被接入宫中抚养的王忠嗣视作璞玉,悉心栽培,教他兵法谋略,练他骑射武艺,盼着他能成为第二个横绝大漠的少年将军。

  所以等王忠嗣成年,唐玄宗没半分犹豫,立刻就把他安排去了边军历练,让他从基层做起,在刀光剑影里打磨。王忠嗣也真没让唐玄宗失望,天生就是吃军旅这碗饭的料,在边军里从不靠皇帝的特殊关照,硬是凭着一股子狠劲和过人的胆识拼杀。不过短短数年时间,就在前线立下赫赫战功,破吐蕃、败突厥,生擒敌酋、收复失地,每一场胜利都是实打实的硬仗,完全是靠他自己的本事一刀一枪打出来的硬功,成了让边疆异族闻风丧胆的名将,也算是圆了唐玄宗那份效仿汉武帝的念想。

  因此,不过三十岁的王忠嗣就凭实打实的战功升任节度使,镇守一方;到四十岁时,更是凭借无人能及的军功与威望,位列大唐第一帅臣。他巅峰时期,手中握着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大军镇的兵权,这四大军镇乃是大唐抵御吐蕃、突厥的核心力量,全国超过一半的精锐边军全都掌握在他手中,军威之盛,震慑整个北疆。

  这个时候的安禄山,还只是个刚在幽州崭露头角的将领,论资历、论战功、论在军中的声望,连王忠嗣的脚后跟都够不着,就算他想攀附王忠嗣当小弟,排上几年队都未必能得见王忠嗣一面,更别说让对方正眼瞧他一眼了。

  按照大唐朝廷的潜规则,像王忠嗣这样军功卓著、又得皇帝信任的边帅,继续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就会被调回中枢,入阁担任宰相,完成历代武将梦寐以求的“出将入相”顶级荣耀。

  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晋升路径,从前的李靖、李世勣皆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王忠嗣的存在,就成了时任宰相李林甫的眼中钉肉中刺。

继续阅读:第259章 阳谋!王忠嗣之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