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时光转瞬即逝,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已是一片沸腾。
清晨的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吹得码头两侧的大明龙旗猎猎作响,百余艘战船如钢铁巨鲸般列阵于海面,船帆尚未升起,却已透出慑人的气势——三十艘福船体型最为庞大,船身高耸如楼,甲板上的红衣火炮泛着冷光;楼船、蒙冲、斗舰紧随其后,前者可载数百士兵,后者灵活善攻;海鹘、走舸轻便迅捷,适合侦察与突袭;四百料战座船、巡座船与九江式哨船则均匀分布其间,构成严密的作战体系。
总计一百五十余艘战船整齐排列,船舷上的“明”字标识在晨光下格外醒目,两万水师将士身着青色号服,手持刀枪弓弩,肃立于甲板之上,目光坚定如铁,皆是从沿海卫所中挑选出的精通海战的精英锐士。
码头岸边,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礼,人群虽喧闹,却透着一股肃穆——这是大明开国以来首次大规模远洋远征,所有人都在期待水师能扬威海外,为大明雪耻。
辰时三刻,明黄色的御驾缓缓抵达,朱元璋身着龙袍,腰佩天子剑,在太子标的陪同下走上码头中央的高台,目光扫过海面的水师船队,眼中满是期许与威严。
待众人肃静,老朱抬手示意,声音透过传令兵的呼喊传遍码头:“朕今日亲临此处,为东征水师践行,也为天下百姓说句公道话!倭国南朝怀良亲王,狼子野心,罪无可赦!”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加重,每一字都掷地有声:“朕登基之初,念及两国邻里之情,遣使臣前往倭国招抚,盼其约束倭寇,共守海疆。可怀良亲王非但不遵,竟下令杀害朕的使臣,将副使囚禁三月之久,百般折辱!其送来的国书,通篇傲慢无礼,屡屡挑衅大明威严,称‘天下分治,非君独专’,此乃欺君之罪!”
“更可恨的是,他为一己之私,纵容手下武士、浪人伪装成倭寇,劫掠我大明东南沿海!浙江台州、福建泉州等地,百姓家园被烧,亲人被杀,粮食被抢,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地方官员数次围剿,倭寇却凭南朝庇护,屡剿不绝,此乃害民之罪!”
老朱的声音愈发激昂,字字如惊雷般砸在众人耳中:“怀良那厮,一边冒充倭国国王骗取大明信任,一边纵容倭寇在我沿海作恶——去年浙江瑞安,倭寇一日之内屠戮百姓三百余口,烧毁房屋两百多间,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福建漳州的商队,满载丝绸瓷器的船只被倭寇劫持,船员尽数被杀害,尸体抛入海中,海水都被染成红色!这些血债,桩桩件件,都要算在怀良头上!”
岸边百姓与百官听得义愤填膺,前排一位白发老者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哽咽:“陛下!臣是漳州人,去年小孙儿就是被倭寇所害,求陛下一定要为百姓报仇!”
旁边几位来自沿海州县的官员也纷纷附和,有人低声咒骂怀良“丧尽天良”,有人痛斥倭寇“禽兽不如”,人群中“杀了怀良”、“荡平倭国”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悲愤与怒火。
海面上的水师将士更是个个目露怒火,不少人紧握手中的刀枪,指腹因用力而发白。
俞通渊身为先锋大将,猛地拔出佩剑,对着海面大喝:“弟兄们!陛下说的这些血债,咱们都看在眼里!今日出征,定要让那些倭奴血债血偿!”
将士们齐声响应,呼喊声震得海面泛起涟漪,原本肃穆的船队瞬间被高昂的士气笼罩,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只待一声令下,便要乘风破浪,踏平倭国南朝。
“怀良亲王欺君害民,罪不容诛!朕今日下令,遣水师远征倭国,非为穷兵黩武,实为吊民伐罪!”
老朱抬手,身旁内侍捧着象征兵权的斧钺上前,“朕任命镇国公李骜为征东大将军,持斧钺,掌全军指挥之权;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协助统筹全局;南安侯俞通源为右副将军,负责战船调度与粮草转运;越巂侯俞通渊为先锋大将,率领先头船队勘察航线、扫清障碍!”
“两万水师将士,皆为大明忠勇之士,望尔等不负朕望,不负百姓,踏平倭国南朝,生擒怀良,还沿海一片安宁!”
李骜身着银色战甲,大步上前,与汤和、俞通源、俞通渊一同跪地,双手接过内侍递来的斧钺。
斧钺入手沉重,却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他高举斧钺,声音洪亮如雷:“臣李骜,定率水师将士,荡平倭国,生擒怀良,为大明雪耻,为百姓报仇!若有负陛下所托,愿提头来见!”
汤和、俞通源、俞通渊也齐声应道:“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
起身之后,李骜转身走向码头边缘,面向海面的两万水师将士,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剑尖直指苍穹,喊出那句水师代代相承的口号:“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
“生擒之!剿灭之!”甲板上的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连海面的波涛都似被这股气势震慑,暂时平息下来。
“扬帆!出征!”李骜剑指倭国方向,厉声下令。
传令兵的号角声即刻响起,此起彼伏的“扬帆”指令从旗舰传向各艘战船。百余艘战船的船帆同时升起,如无数白色巨鸟展开羽翼,借助海风的力量缓缓驶离码头。
岸边百姓挥舞着手臂,高呼“大明必胜”,文武百官躬身相送。
老朱站在高台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水师船队,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不仅是一场远征,更是大明水师崛起的开端,是大明走向海洋的第一步。
海面上,李骜立于旗舰“大明号”的甲板之上,身旁汤和、俞通源等人并肩而立。
他望着前方辽阔的海面,心中清楚,此次远征虽有北朝配合、避开台风的优势,但前路仍有未知的挑战——南朝的抵抗、海域的暗礁、物资的补给,每一项都不容小觑。
但看着身后整齐排列的战船与士气高昂的将士,他心中的信心愈发坚定:“诸位,此行虽远,却关乎大明尊严与水师未来。待我们生擒怀良,平定倭寇,归来之日,便是水师都督府正式设立之时!”
为了这一刻,李骜可谓是等了太久太久。
自他来到大明,便深知倭国对华夏的威胁绝非一时——从唐宋时期的倭寇袭扰,到如今怀良亲王纵容海盗、残害百姓,这个民族屡次觊觎华夏海疆,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乃至于后面的全面侵华战事,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李骜心中很清楚,仅凭一腔怒火无法成事,唯有手握实权、掌控足够力量,才能真正为华夏复仇。
先前他从未对倭国表露出任何敌意,而是选择积攒军功,一步步踏入大明中央朝堂的中枢,获得老朱陛下与朝臣的信任。
这之后李骜一边搜集倭国南北朝的情报,绘制海域航线图,摸清倭寇的巢穴与习性;一边推动水师建设,提议改进战船、研发火炮,说服陛下开拓海外贸易,为水师积累物资与战力,甚至借与北朝接触的机会,埋下合作围剿南朝的伏笔。
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只为等待一个能亲率大军远征倭国的时机。
终于,在摸清怀良亲王的欺瞒行径、勘破“神风”真相、争取到朝廷与众将支持后,他等到了这一天!
任何一个华夏人,都不会忘记这个卑劣的民族对华夏百姓造成的伤害与痛楚——那些被倭寇杀害的无辜村民、被劫掠的商队、被烧毁的家园,那些刻在史书里的血泪记载,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骨血之中,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
李骜心中清楚,此次远征不仅是为大明雪耻,更是为无数死在倭人手中的华夏同胞复仇,是要让倭国永远记住——华夏海疆不可犯,华夏尊严不可辱!
“愿随大将军,踏平倭国!”众人齐声应和,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那里,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是大明水师需要洗刷耻辱、彰显威严的地方。
百余艘战船在海面上连成一线,朝着倭国方向破浪前行,朝阳洒在船帆之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这场远征的胜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