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繁华!捕鲸业带给天津的机遇!
朕闻上古2025-11-11 15:452,496

  李骜乘坐的船只缓缓驶入天津港,码头的喧嚣声顺着海风扑面而来。

  他立于船头,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商铺、往来如梭的商船,以及码头上忙碌的人群,眼中满是欣慰——这与他记忆中那个简陋的小渡口,早已是天壤之别。

  船只刚一靠岸,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快步迎了上来,正是天津知府暴昭。

  他身着青色官袍,虽鬓角添了几缕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见到李骜,脸上立刻露出了爽朗的笑容:“镇国公!您可算来了!下官已在码头等候多时了!”

  “暴知府,别来无恙啊!”李骜走下船梯,与暴昭拱手相见,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年他举荐暴昭出任天津知府时,便看中了对方的实干与刚正,如今看来,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

  “托国公的福,下官一切安好。”暴昭笑着回应,随即侧身引路,“国公一路舟车劳顿,下官已在府衙备好了薄酒,只是国公若不嫌弃,不妨先随下官在天津城里转一转,看看这些年的变化。”

  李骜欣然应允:“正有此意。我也想看看,你把我当年交给你的天津,打理成了什么模样。”

  两人并肩走在码头的石板路上,暴昭一边走,一边向李骜介绍天津的近况。

  “国公当年推动东海贸易,让天津成了北方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如今每天都有上百艘商船从这里出发,前往倭国、朝鲜、琉球等地,运来的硫磺、人参、生丝,运走的丝绸、瓷器、茶叶,都要经过天津周转。”

  暴昭指着不远处停泊的商船,语气中满是自豪,“就因为这东海贸易,无数商贾都蜂拥到天津定居,城里的商铺、客栈、货栈,建了一批又一批,当年的小渡口,早就变成了北疆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

  李骜顺着暴昭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码头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有来自江南的漕船,有来自朝鲜的遣明船,还有不少挂着朝鲜旗帜的贸易船。

  商人们带着伙计忙着装卸货物,搬运工们扛着包裹穿梭其间,吆喝声、船鸣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荣景象。

  “不错,比我预想的还要好。”李骜点头称赞,“那捕鲸业推行之后,天津的情况又如何?”

  “捕鲸业更是给天津带来了新的生机!”提到捕鲸业,暴昭的语气愈发兴奋,“天津本就地处出海口,又离倭国最近,是最适合开展捕鲸业的地方。自国公推动朝廷大力推行捕鲸业以来,不仅水师在这里设立了捕鲸基地,无数民间捕鲸队也纷纷在天津组建,从这里出发前往深海猎杀鲸鱼。”

  他顿了顿,又道:“鲸油可以做灯油、制肥皂,鲸骨可以做家具、工艺品,鲸鱼肉可以腌制后当军粮或卖给百姓,每一样都是宝贝!就说这鲸油,不仅燃烧时亮度远超菜籽油,烟还小,京城的勋贵和商铺都抢着订购,连宫里的灯油都有三成是从天津运过去的;用鲸油做的肥皂,去污力强还不伤手,江南的绸缎庄更是大批量采购,用来清洗名贵丝绸。”

  “鲸骨的用处也不小,质地轻便又坚韧,工匠们把它雕刻成屏风、摆件,花纹细腻还不易变形,远销到朝鲜和倭国,一件鲸骨屏风能卖上百两银子;就连不起眼的鲸须,也能做成梳子、毛刷,很受百姓欢迎。”

  “鲸鱼肉虽口感粗糙,但腌制后耐储存,水师和北疆军镇都把它当军粮,既顶饿又有荤腥,比枯燥的干粮强上百倍;低价卖给百姓后,更是成了穷苦人家餐桌上的常客,切碎了炖菜、炒菜,都能添不少滋味。”

  “现在天津城里,专门收购鲸产品的商行就有几十家,还有不少作坊专门加工鲸油、鲸骨,从熬油的工匠到雕刻的师傅,再到打包运输的伙计,足足养活了上万百姓……可以说,捕鲸业让天津又站在了新的风口上,这风口不仅吹活了商贸,更吹暖了百姓的日子。”

  正说着,码头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两人循声望去,只见一艘挂着“张记捕鲸队”旗帜的捕鲸船缓缓靠岸,船甲板上躺着一头体型不算特别巨大的鲸鱼,几名船员正兴高采烈地向岸上挥手。

  “国公您看,这就有一支捕鲸队回来了!”暴昭笑着说道,“看这鲸鱼的大小,虽然不是大鲸鱼,但鲸油、鲸骨加起来,也能卖不少银子,他们这次肯定有的赚。”

  果然,捕鲸船刚一停稳,就有数十名商贾挤了上去,围着捕鲸队的队长讨价还价。

  “张掌柜,这鲸油我全要了,按市价给你加两成!”

  “别听他的,我出更高的价,鲸骨也卖给我!”

  “鲸鱼肉我包了,赶紧卸下来,我这就派人运走!”

  商贾们的热情让捕鲸队的船员们笑得合不拢嘴,队长一边应付着,一边指挥船员们开始卸货。

  码头上的气氛愈发热闹,连路过的百姓都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这一幕。

  李骜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想当年他刚到天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百姓们靠打渔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如今不过短短数年,天津就凭借着东海贸易与捕鲸业,发展成了如此繁荣的巨镇,这其中固然有他的推动,但更多的还是靠暴昭的实干与天津百姓的勤劳。

  “暴知府,你做得很好。”李骜转头看向暴昭,语气真诚,“天津能有今日的景象,你功不可没。”

  暴昭连忙摆手,谦逊地说道:“国公过誉了。下官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若不是国公当年为天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东海贸易,又推行捕鲸业,天津也不可能有今日的繁荣。下官不过是顺着国公的路子,往前多走了几步罢了。”

  李骜笑了笑,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知道暴昭的性子,素来不居功自傲,这也是他最欣赏对方的地方。

  两人继续在城里巡视,走过繁华的商业街,看到商铺里摆满了来自各地的商品;路过鱼获加工厂,闻到里面飘来的咸鱼干香味;经过捕鲸队的聚集地,看到船员们正在修补渔网、保养船只。

  每到一处,百姓们见到李骜,都纷纷上前问好,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他们都知道,是这位镇国公,让天津变了样,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巡视结束后,暴昭将李骜请到了府衙。

  府衙内早已备好了酒菜,两人相对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天津的未来。

  “国公,如今天津的发展势头很好,只是这盐的问题不解决,鱼获加工厂就无法正常运转,捕鲸队的鲸鱼肉也不能及时处理,长此以往,怕是会影响天津的发展。”暴昭放下酒杯,语气沉重地说道。

  李骜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你放心,我这次来天津,就是为了解决盐的问题。不仅要解决鱼获加工厂的盐荒,还要彻底整顿大明的盐政,让那些蛀虫再也无法兴风作浪!”

  暴昭闻言,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有国公这句话,下官就放心了。下官定会全力配合国公,整顿盐政,绝不辜负国公的信任!”

  李骜看着暴昭坚定的眼神,心中更加有了底气。

  有暴昭这样的实干官员配合,再加上朱元璋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权与锦衣卫的协助,这次天津的盐政整顿,一定能成功。

继续阅读:第608章 长芦盐场!盐政的命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