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城区,李骜带着徐增寿、李景隆与沈知言,往上海东郊的水师驻地走去。
刚靠近驻地,便听到阵阵整齐的呐喊声,夹杂着船只修缮的敲打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湿与松木的清香——这是属于水师的独特气息。
“国公爷,前面就是水师营地了。”沈知言指着前方一片被木栅栏围起来的区域,“俞将军他们每日都在操练,连下雨天都没歇过,就盼着您来定下出海的日子。”
话音刚落,营地大门突然敞开,一群身着铠甲的将领快步迎了出来,为首一人身材魁梧,面容刚毅,正是水师将领俞通渊。
俞通渊是开国将领俞廷玉的儿子,俞廷玉与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泊舟巢湖,联合廖永安等建立水寨防御外敌,时逢老朱起兵反元,于是俞氏父子就率水师万余投奔老朱,为水师将领。
俞廷玉在攻取安庆的战役中战死,由长子俞通海接替。
俞通海投奔老朱以来,主领水军,为朱元璋初期的扩张和稳定作出了贡献。此后,在平定陈友谅的过程中,居功首位,还参与了平定张士诚的全过程。
与俞氏父子一样的,还有廖家兄弟,可惜廖家兄弟一个被老朱赐死,一个被张士诚杀害,俞氏父子中俞廷玉、俞通海也先后死于战伤,只剩下了俞通源与俞通渊两兄弟。
俞通源如今主持水师军务,俞通渊则被老朱调来了实业局。
他见到李骜,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大步上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如钟:“末将俞通渊,率水师众将,恭迎镇国公!”
身后的十几位副将也纷纷行礼,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这些水师将士大多是巢湖水师旧部,早年跟着俞家兄弟与廖家兄弟在水上征战,后来虽编入朝廷水师,却常年守着近海,早就憋坏了——谁不想驾着大船出海,去看看更远的地方,顺便收拾那些在沿海作乱的倭寇?
“俞将军,诸位将军,免礼。”李骜笑着扶起俞通渊,“看你们这精气神,想必是早就等不及了?”
俞通渊哈哈一笑:“国公爷明鉴!咱们水师儿郎,天生就该在海上过日子!自打去年陛下把这五千将士、十艘福船拨给实业局,兄弟们就天天盼着出海,连梦里都在跟倭寇厮杀!”
一旁的副将也凑上前,语气急切:“是啊国公爷!那些倭寇在东南沿海抢了多少百姓的东西,杀了多少人,咱们早就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了!这次出海,要是遇上倭寇,定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李骜见众人情绪高涨,先是笑着讲了个早年在军中听来的笑话——说有个新兵第一次坐船,晕得吐了三天,最后抱着船桨说“宁愿跟马打仗,也不跟水较劲”,逗得众将哈哈大笑,营地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等笑声渐歇,李骜才收敛起笑容,正色道:“诸位将军,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定出海的具体事宜。”
“这次出海,不是去打仗,却比打仗更重要——咱们要为大明开辟一条新的贸易路,也要摸清海外的局势。”
说着,他对身后的亲随递了个眼色,亲随立刻捧着一卷宽大的堪舆图走上前,在临时搭起的木桌上铺开。
众人围了上来,只见图上用墨线清晰地画着海岸线,标注着“上海”、“天津”、“韩国仁川”“倭国长崎”等地名,还有一条条用红笔标注的航线,旁边密密麻麻写着各处的水深、暗礁位置和补给点。
“这是我让实业局的人根据旧图和海商的口述,整理出来的航线图。”李骜指着图上的路线,缓缓说道,“第一次出海,咱们先以试探为主,不求一步到位。”
他的手指从上海出发,沿着海岸线向北移动:“第一步,船队从上海起航,沿着近海北上,先到天津卫。天津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实业局在那里设有粮仓和货栈,咱们可以在那里补充淡水、粮食和药材,顺便检修船只,让将士们适应一下长途航行。”
接着,手指越过渤海,指向韩国半岛:“补充完毕后,船队出渤海,穿过黄海,前往韩国的仁川港。韩国盛产人参、毛皮和铜器,咱们船上带了江南的丝绸、瓷器、水泥、茶叶和雪糖,正好跟他们通商——用咱们的货物换他们的特产,一来一回,就能赚不少银子。而且韩国与大明向来交好,这次通商也能加固两国的关系。”
最后,手指转向东边的岛国:“从韩国出发,再往东走,就是倭国。到了倭国,除了通商,更重要的是探查局势。如今倭国战乱不断,分成了南北两派,咱们要想办法与足利氏取得联系——足利氏如今掌控着倭国的部分实权,若是能跟他们达成协议,不仅能打通倭国的贸易通道,还能让他们约束境内的倭寇,减少东南沿海的祸患。”
说到这里,李骜抬头看向众将:“这次出海,首要任务是安全,其次是通商和探查。遇到倭寇,若是小规模,可以顺手解决;若是遇上大股倭寇,不要硬拼,先记下位置,等下次咱们准备充分了,再回来收拾他们。”
“至于与韩国、倭国的官员打交道,实业局会派专门的通译和商事官员随行,你们只需负责船队的安全即可。”
众将听着,脸上渐渐露出不解之色。
俞通渊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国公爷,末将有些不明白——咱们有十艘福船,五千将士,对付倭寇绰绰有余,为何还要绕远路去韩国、倭国通商?直接去东南沿海清剿倭寇,不是更痛快吗?”
其他副将也纷纷点头,显然跟俞通渊想法一致。
在他们看来,水师的职责就是打仗,通商这种事,该是商队干的。
李骜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耐心解释道:“俞将军,诸位兄弟,我知道你们想杀倭寇,为百姓报仇。可清剿倭寇,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倭寇行踪不定,又熟悉海路,咱们就算这次清剿了一批,过不了多久还会有新的倭寇冒出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若是咱们打通了海外贸易,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来,通商能赚银子,有了银子,咱们就能造更多的船,招更多的将士,装备更好的武器,到时候再清剿倭寇,就更有底气;二来,跟倭国的足利氏合作,让他们从内部约束倭寇,比咱们在海上追着倭寇打,要省力得多。这叫‘釜底抽薪’,比‘扬汤止沸’管用。”
俞通渊等人听着,慢慢皱起的眉头舒展开来。
随后俞通渊恍然大悟:“末将明白了!国公爷是想长远打算,既赚了银子,又解决了倭寇的根源,一举两得!”
“正是这个道理。”李骜笑着点头,“你们放心,等这次出海摸清了路线和局势,下次咱们就带更多的船、更多的人,不仅要通商,还要把那些敢作乱的倭寇,全都收拾干净!”
众将顿时精神一振,齐声应道:“末将遵命!”
“好!”李骜满意地点头,“从今日起,你们就开始准备出海物资——淡水要多装,粮食要够三个月用,药材、绳索、帆布这些必需品,都要清点清楚,不能出半点差错。沈县令,上海这边的物资补给,就辛苦你多费心。”
沈知言立刻躬身道:“国公爷放心,下官这就去安排,定让船队满载出发!”
俞通渊也上前一步,抱拳道:“国公爷,末将这就回去传令,让兄弟们加紧准备,最多十日,船队便可起航!”
李骜看着众人摩拳擦掌的模样,心中也涌起一股豪情。
他走到海边,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仿佛已经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从这里扬帆起航,穿过风浪,驶向更远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