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敲定水师都督府一事,朱元璋与太子标特意选在御武楼召集众将议事。御武楼内宽敞明亮,墙上悬挂着大明疆域舆图与历次征战的战报,地面铺着厚重的红毯,尽显皇家威严。
不多时,一众开国将领与功勋贵族陆续抵达——虽魏国公徐达早已因病退居二线,但此次事关大明军制调整,仍抱病前来;宋国公冯胜身着常服,面色沉稳;郑国公常茂英气勃勃,紧随其后;申国公邓镇、颍国公傅友德、东川侯胡海、鹤庆侯张翼、雄武侯周武、怀远侯曹兴等人也相继入内,个个身姿挺拔,气场十足。
李骜早到一步,正与常茂、邓镇等人围在一起交谈,几人时而低声说笑,时而讨论水师战术,气氛热闹。
常茂拍着李骜的肩膀笑道:“你小子可真敢想!水师独立成府,日后咱们军中又多了一条建功的路子,我那几个弟弟侄子要是知道了,保准吵着要去水师!”
邓镇也附和道:“可不是嘛!如今北边没了大仗,兄弟们手都痒了,若水师真能发展起来,去海上杀杀倭寇、护护商船,倒也痛快!”
李骜笑着回应,正待再说些什么,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陛下、太子殿下驾到!”
众人立刻收声,整齐列队,待朱元璋在太子标的搀扶下步入殿内,纷纷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抬手示意众人免礼,在主位上坐下,目光扫过殿内将领,缓缓开口:“今日召诸位前来,是有一事与大家商议——近日镇国公提出,要成立水师都督府,将水师从五军都督府中独立出来,专门负责全国水师军务。此事关乎大明军制,也关乎诸位将士的未来,今日便听听大家的意见。”
太子标随即补充道:“李骜的想法,是为应对东海、南海的海防需求,提升水师调度效率,同时给将士们多开辟一条建功立业的途径。诸位都是军中老将,对军务最为熟悉,有何看法,尽可直言。”
话音刚落,徐达便率先开口。
他虽身形略显消瘦,声音却依旧有力:“陛下,太子殿下,臣以为李骜此提议可行。一来,如今北元势弱,陆军暂无大战,水师确是未来军务重点;二来,东海贸易日益兴盛,南洋拓展也需水师护航,成立专门的都督府,才能更好地统筹规划。臣虽退居二线,但也知道水师分散管理的弊端,此举利国利民,臣支持。”
作为李骜的岳父,徐达的支持不仅是出于私人关系,更是基于对大明军务的长远考量,其话语分量极重,瞬间为议事定下了偏向支持的基调。
紧接着,颍国公傅友德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臣赞同徐公之言。臣常年驻守北疆,深知如今陆军将士多有闲置,不少年轻将士渴望立功却无机会。水师独立成府后,既能吸纳军中闲置人才,又能守护海外贸易,让将士们的本事有处施展,何乐而不为?而且水师强了,沿海百姓能安居乐业,朝廷也能多一笔税收,是双赢之举。”
宋国公冯胜也点头附和:“傅公说得在理。臣早年也参与过水战,知道水师作战讲究协同,如今分散在五军都督府,调度起来太过繁琐,往往错失战机。成立水师都督府,统一指挥、统一操练,水师战力定能大幅提升。若陛下决定推行,臣愿全力配合,从麾下抽调熟悉水战的将士支援水师。”
有徐达、冯胜、傅友德三位重臣带头支持,其余将领也纷纷表态——东川侯胡海直言“水师需强,海防才能稳”;鹤庆侯张翼称“愿举荐麾下擅长造船的工匠,助力水师建设”;雄武侯周武、怀远侯曹兴等人也相继表示支持,殿内几乎没有反对之声。
朱元璋看着众将踊跃支持的模样,脸上不禁露出笑容。
他心中清楚,众将支持不仅是认可提议本身,更源于李骜在军中的威望——自李骜生擒蒙古大汗、平定边疆叛乱后,早已成为军中年轻将士的榜样,加上他待人谦和、行事公正,深得众将信赖。
这份威望能让新成立的水师都督府更快凝聚人心,这一点让朱元璋颇为欣慰。
待众将发言完毕,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语气坚定地宣布:“好!既然众将皆认可,那朕便下令,正式成立水师都督府!”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元璋身上,等待着后续任命。朱元璋继续说道:“朕决定,由信国公汤和出任水师都督府第一位大都督,总领全国水师军务!汤和追随朕多年,忠心耿耿,又熟悉水战与火炮,定能担此重任!”
此任命一出,众将纷纷点头赞同——汤和的资历与能力有目共睹,由他出任大都督,既符合军心,也让众人信服。
随后,朱元璋看向众将:“水师建设,需大量熟悉水战的人才。你们可举荐麾下擅长海战、造船、航海的将领与工匠,凡符合条件者,皆可调任水师都督府,共同打造大明水师!”
众将领命,立刻开始举荐人选。
冯胜率先说道:“陛下,臣举荐俞通源、俞通渊兄弟!二人出身水师世家,早年随父俞廷玉征战,熟悉海战战术,麾下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水师将士,可调任水师都督府协助汤和!”
俞氏父子乃是巢湖水师的老牌劲旅,在大明开国战争中功勋卓著。
父亲俞廷玉早年聚众于巢湖,组建水师抵抗元军,后率部归顺朱元璋,成为大明水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攻打安庆、九江等战役中屡立战功,最终在与陈友谅军的激战中战死,追封河间郡公。
长子俞通海继承父业,统领巢湖水师,作战勇猛且善用水战战术——鄱阳湖之战中,他率战船直冲陈友谅中军大营,纵火焚烧敌船,为明军大胜立下头功;后续攻打平江、通州等沿海重镇时,也多次亲率水师突破敌军防线,可惜在围攻平江时不幸中箭,伤重不治而亡,追封虢国公,谥忠烈。
如今俞氏水师一脉,便由俞通源与俞通渊两兄弟延续。
俞通源随兄长俞通海征战多年,熟悉各类水战阵型与战船操控,洪武三年因功被封为南安侯;俞通渊虽稍晚从军,却也在平定福建倭寇、护送漕运等战事中表现突出,凭借战功获封越巂侯。
兄弟二人不仅继承了俞氏水师的勇武血脉,更手握一批跟随俞家多年的水师老兵,是大明水师中极具威望的功勋世家。
傅友德也补充道:“陛下,航海侯张赫常年负责沿海防务,清剿倭寇有功,对东海、南海航线极为熟悉,若能调入水师都督府,定能助力航线规划与护航事务!”
航海侯张赫也是功勋卓著,早年便投身反元义军,后归顺朱元璋,凭借出色的水上作战能力,从普通将领逐步成长为水师骨干。
他一生征战多与海洋相关,洪武初年,沿海倭寇频繁袭扰,张赫主动请缨驻守登州、莱州等地,率水师多次出海清剿倭寇,先后在沙门岛、成山卫等海域大败倭寇船队,俘获敌船数十艘、斩杀倭寇数千人,有效遏制了倭寇对山东沿海的侵扰,保障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抗倭功绩,张赫还长期负责大明漕运与海上贸易航线的护卫工作。他熟悉东海、黄海的潮汐规律与航线分布,曾多次率领水师护送漕粮船队北上,确保京师粮草供应;同时,他还为往来的商船保驾护航,打击海上走私与海盗,为早期东海贸易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其在水师领域的突出贡献,洪武二十年,张赫被封为航海侯,成为大明少数以水师战功获封侯爵的将领之一。
其麾下的水师将士多是跟随其多年的老兵,实战经验丰富,对海上防务与战船操控极为熟练,是大明水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紧接着,常茂举荐了麾下擅长战船维修的将领——此人姓赵名安,早年曾在船厂学艺,后随常茂征战,不仅能快速修复受损战船的龙骨、船帆,还曾改良过战船的加固工艺,让战船在远海航行时更能抵御风浪,此前北伐时,常茂麾下战船多次因他的及时修缮而恢复战力,是难得的战船维修人才。
邓镇则举荐了熟悉潮汐规律的航海人才,名为吴伯宗,祖上三代皆以航海为业,对东海、南海各海域的潮汐涨落时间、洋流走向了如指掌,甚至能通过星象与海鸟行踪判断航线方位,早年护送贡品船队前往琉球时,曾凭借精准的潮汐预判避开风暴,确保船队安全抵达,有他协助规划水师巡航路线,可大幅降低远海航行的风险。
东川侯胡海也不甘落后,举荐了麾下擅长火炮操作的千总周正——周正曾跟随汤和改良水师火炮,熟悉各类火炮的射程、装填节奏,还能根据海战地形调整火炮角度,在之前清剿海盗的战役中,多次凭借精准的火炮打击摧毁敌船,若调入水师都督府,可协助训练水师将士的火炮操作技能。
鹤庆侯张翼则举荐了负责战船物资补给的主簿李谦,李谦擅长统筹粮草、淡水与武器弹药的储备,能根据水师出海时长与人数精准计算物资用量,避免出现补给过剩或短缺的情况,此前水师巡逻时,经他调配的物资从未出现差错,对水师后勤保障至关重要。
其他将领也纷纷举荐贤能,有的举荐擅长水战战术的百户,有的举荐熟悉海外诸国情况的通事,甚至还有人举荐了擅长治疗海上常见病的军医。一时间,殿内众人或高声举荐人才,或低声讨论人才的适配岗位,气氛热烈融洽,人人都在为水师都督府的建设出谋划策,希望能为大明水师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李骜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感慨——从最初提出想法,到如今获得皇帝与众将的一致支持,水师都督府的成立终于尘埃落定。
这不仅是大明水师发展的新起点,更是大明走向海洋、拓展国运的重要一步。
御武楼外,阳光正好,微风拂过,仿佛在为这场定调大明水师未来的御前会议喝彩。
而殿内的君臣将领,正怀着对未来的期许,共同描绘着大明水师纵横海洋的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