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老朱松口,李骜与太子标都是颇为欣喜。
二人对视一眼后,李骜知道,是时候拿出自己的全部底牌,彻底说服这位开国帝王了。
他先是从怀中取出一副早已准备好的堪舆图,小心翼翼地展开在朱元璋面前的御案上。
“陛下,您请看。”李骜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密密麻麻的红点,开口说道,“这些红点,就是您分封诸王的封地。从这张堪舆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您为大明留下了两条由宗室藩王坐镇的坚固防御线。”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眼神专注了起来。
李骜继续说道:“第一条,就是以秦王、晋王、燕王、谷王、代王、宁王等藩王组成的边防线。他们的封地从东北的辽东一直延伸到西北的甘肃,覆盖了整个北方边境线。这条防线,直接面对的是北元的残余势力,是大明抵御外敌的第一道屏障。”
“秦王朱樉镇守西安,控制着西北的门户,能够有效遏制蒙古部落从河西走廊南下;晋王朱棡驻守太原,俯瞰华北平原,是北方防线的中枢,一旦有警,可以迅速支援周边;燕王朱棣坐镇北平,直接面对北元的核心区域,肩负着抵御蒙古主力的重任;谷王朱橞、代王朱桂、宁王朱权则分别驻守宣府、大同、大宁等军事重镇,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网,将北元的势力牢牢阻挡在长城之外。”
“第二条防线,则是以周王、鲁王、齐王、湘王、楚王、潭王等藩王组成的。他们的封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一道纵深防线。就算北方长城的第一道防线不幸被突破,这第二道防线也能立刻起作用,拱卫京师南京的安全。”
“周王朱橚驻守开封,控制着中原腹地,是南北交通的枢纽;鲁王朱檀镇守兖州,护卫着山东半岛,确保漕运的安全;齐王朱榑驻守青州,与鲁王互为犄角,巩固东部防线;楚王朱桢驻守武昌,扼守长江中游,是南方的军事重镇;湘王朱柏驻守荆州,潭王朱梓驻守长沙,共同守护着湖广地区,防止南方的叛乱势力北上。”
“陛下,您真是深谋远虑、布局缜密啊!”李骜由衷地赞叹道,“这正是您分封诸王的目的之一,通过宗室藩王层层设防,确保大明江山社稷能够长治久安。您不仅考虑到了北方的外部威胁,还考虑到了内部的稳定,让藩王们既可以抵御外敌,又可以在必要时镇压内乱,真是用心良苦!”
“而且,您在分封的时候,还特意让这些藩王手握一定的兵权,同时又限制了他们的行政权力,让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地里统领军队,不能干涉地方政务。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藩王们的军事能力,又防止了他们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朝廷的统治。这种平衡之术,真是令人叹服!”
朱元璋听后,也不禁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神色。
他没有想到,李骜竟然能看透他当初分封诸王时的深层布局。
这小子,眼光确实长远,也确实有能力。
李骜见状,心中暗暗点头,知道自己的铺垫已经起到了作用。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陛下,先前您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在大明建立之初,元人虽然退到了大漠以北,但是他们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拥有数十万骑兵,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
“当时明朝北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时刻提防元人南下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分封藩王镇守边疆,确实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但是,时移世易,如今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李骜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大明军队已经彻底覆灭了北元的主力,将大明的旗帜插在了岭北的土地上。”
“我们在岭北建立了稳固的据点,训练岭北铁骑,派遣了大量的斥候和探子,草原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大明的眼睛。北方的威胁,已经基本解除了。”
“既然如此,那么您当初设立的这两道藩王防线,当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李骜的目光紧紧盯着朱元璋,“它们不仅失去了作用,反而因为藩王手握重兵,权力过大,给大明的江山社稷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朱元璋听到这里,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李骜说的是事实。
北方的威胁已经消除,藩王的存在,确实从“藩屏”变成了“隐患”。
想当年,他之所以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北方边境,就是因为北元的残余势力太过强大。
那些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机动性强,时常南下骚扰大明的边境地区,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那个时候,藩王们就像是大明北方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手握重兵,时刻警惕着蒙古人的动向,一旦有敌来犯,就能迅速出兵抵御。
他们为大明的边境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确实起到了“藩屏”的作用。
可如今,时过境迁。
在徐达、李文忠、李骜等一批名将的率领下,大明军队多次北伐,沉重打击了北元的势力。
尤其是李骜与李文忠的捕鱼儿海之战,更是一举摧毁了北元的朝廷中枢,俘获了北元大汗及其次子、嫔妃、公主以及大量的官员和士兵,缴获了无数的牛羊和物资。
经此一役,北元彻底覆灭,蒙古部落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对大明构成大规模的威胁。
虽然还有一些零星的蒙古部落偶尔会在边境地区活动,但已经不足为惧,当地的卫所军队就足以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
他们不仅不再是大明的“藩屏”,反而因为手握重兵、权力过大,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这些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俨然就是一个个土皇帝,他们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有的甚至还私自铸造钱币,招兵买马,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藩王问题,任由他们的势力继续发展壮大,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太子标即位,以太子标的仁厚性格,根本无法驾驭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
到那时,这些藩王很可能会为了争夺皇位,发动内战,就像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一样,让大明的江山社稷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会毁在自己的儿子们手中。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中就一阵后怕。
他意识到,李骜提出的改封藩王海外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是解决藩王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
只有将这些藩王赶到海外,让他们远离中原的政治漩涡,才能彻底消除他们对中央朝廷的威胁,确保大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虽然这个决定会让他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但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他必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