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犯下杀人、抢劫、性侵等重罪后,以嫌疑人的身份坐在犯罪侧写师面前,还要从记忆深处挖出人生的幸福瞬间,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对有些案犯而言,回想犯罪经历很轻巧,反倒是回忆令自己有幸福感的过往则更加艰难。每每见到这样的罪犯,我都为他们感到无比遗憾。
在双职工家庭中,对于养育孩子的上班族妈妈而言,最痛苦的事莫过于陪伴孩子的时间总是不够,因此只要孩子感冒身体不适或是与同学发生任何琐碎的问题,妈妈们都会自责痛苦,一味地将孩子的过错归咎于自己。然而,重要的并不是实际陪伴的绝对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共度的时间长,不代表就会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我想很多父母都会赞同这一观点。等孩子上了初、高中,估计会更喜欢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光。因此,父母和孩子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一起度过。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里感受到自己是被全力支持、无条件爱着的。
当你下班回到家,孩子会放下玩具、激动地朝你大喊一声“妈妈!”,然后向你飞奔而来,一口气扎进你的怀里吗?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人,能爽快回答“会”的人却没有几个。那如果我告诉你,从那一刻中汲取的力量能支持孩子过完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你又会怎么做呢?把飞奔而来的孩子一把搂进怀里,假如仅凭这一个举动就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我相信大家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被父母紧抱在怀里时的感觉会被孩子封存进自己的“优质世界”[
优质世界(Quality World):按照现实疗法的解释,优质世界指的是用于保管可满足自身欲求、令自己感到满足的美好场景的心理区块。
],终生都难以忘怀。不知读者朋友们在各自的“优质世界”里,都存放着哪些照片或画面呢?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应努力多积攒一些幸福的照片才是。
人远比想象中复杂和难以理解。大多数罪犯都不清楚自己为何走上了犯罪道路,甚至无法接受当时的行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人所有的行为皆为满足个人欲求,因此也应自行承担行为后果。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套不可见的系统,针对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件做出决定。看似在完全无意识之下自然做出的举动,也就是罪犯口中常说的“无奈之举”,其实皆出自这种选择。现实疗法认为,我们所有的行为并不是平白无故而来的,其动机均来自内在因素。
也许这不大好理解,但赌博、酒精上瘾,乃至自杀等其实也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每当人们说“我本来不想那样,但无意识之中就已经做出来了”,这样看似不得已而为之的解释反而会让人感到绝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制订应对方案,引导心理有创伤的人在满足自身欲求的过程中多选择有效且合理的方式,而不是选择有破坏性的方式,多留存一些令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场景。通过重复这一过程,让他们真正地接受一个事实:那些“被逼无奈”的选择其实也是自己的主动决策,且个人必须对结果负责,同时让他们不再继续做出错误的选择。罪犯并非生来就是罪犯,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学会理解自己、选用有效的方式,避免其与犯罪行为产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