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朝廷之上,气氛凝重,众臣皆因科举改革之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永安帝高坐龙椅,目光坚定如炬,威严肃穆,周身散发着不可侵犯的帝王之气。
阿逸则立于一旁,神色严肃,身姿挺拔如松,尽显英武之姿。
“朕决意改革科举,为我朝选拔真正的贤能之士。”
永安帝声音洪亮,如洪钟般响彻朝堂,震得众人心头一颤,皆敛声屏气。
众大臣面面相觑,一位白发苍苍的大臣赶忙出列,颤颤巍巍道:“陛下,科举制度沿用已久,贸然改革,恐生乱子,还请陛下三思啊!”
阿逸向前一步,恭敬地拱手道:“陛下,臣弟以为,如今之科举,弊端渐显。选才过于拘泥旧规,以致诸多有真才实学之人被埋没。如今国势日新,急需能破陈规、有创新之能的人才。”
永安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说道:“逍遥王所言甚是。朕欲增设实务之考,不单考经史子集,更要考察治国理政之能。”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又有大臣急切道:“陛下,此举恐会颠覆传统,引起学子不满,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端王也站出来,郑重地拱手道:“若不变革,如何能选得能为朝廷办实事之人才?国家要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
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阿逸与支持改革的大臣据理力争,详细阐述改革之益处。阿逸慷慨激昂地说道:“诸位大人,新的考试制度能让有实干能力的学子崭露头角,为朝廷出谋划策,造福百姓。这难道不比死守旧制要好?”
退朝之后,阿逸与永安帝于御书房密议。
“陛下,此次改革阻力重重,但臣弟定当全力协助陛下。”
永安帝亲自扶起阿逸,拍了拍他的肩膀:“朕信你。但此事需谨慎谋划,切不可操之过急。”
阿逸起身,目光炯炯:“陛下,臣弟提议先组织一批德高望重的学者,研究制定新的考试大纲和标准。同时,派出官员到各地宣传改革之意,安抚学子之心。”
不久,改革方案初步拟定。阿逸亲自审核,字字斟酌,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
阿逸深知,这方案关系重大,容不得半分差错。
然而,消息一经传出,京城中便有不少学子于闹市聚集抗议。阿逸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身前往,现身说法。
他快马加鞭赶到学子聚集之处,翻身下马,大步向前,大声说道:“诸位,且先静一静,听本王一言。改革并非摒弃传统,而是为了打破陈规,让更多有能之士能够为国效力,一展抱负。”
阿逸望着群情激奋的学子们,心中虽有压力,但更多的是想要说服他们的决心。
人群中,有学子高声问道:“王爷,这新制如何能保证公平?我等寒窗苦读,就怕这新制有失偏颇!”
阿逸面容沉静,耐心解释,声音沉稳有力,穿透人群:“诸位放心,新制将受到严格监督,从出题的严谨斟酌,到阅卷的细致考量,皆有公正之流程。且会增加复试环节,多番考察,以防舞弊之事。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定能在这新制中脱颖而出!”
这时,又一学子站出来,满脸忧虑道:“王爷,我等出身寒门,无世家大族的背景人脉,即便考中,日后在仕途上是否会遭排挤?”
阿逸目光坚定,回应道:“本朝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你有真本事,能为朝廷和百姓谋福祉,朝廷定会重用,绝不会让你受委屈。”
“王爷,这实务之考具体考些什么?我等该如何准备?”
阿逸略作思索,说道:“实务之考,会涉及农桑、水利、刑律等诸多方面,考察你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们平日需多关注民生,多读些相关典籍,积累经验。”
经过阿逸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说,学子们激动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不再喧闹。原本紧张的气氛也逐渐缓和,众人开始思考阿逸所言的合理性。
阿逸望着逐渐平静的学子们,心中松了一口气。
于此次科举变革之洪流中,寒门出身的李启明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璀璨夺目。
李启明自幼深陷贫寒之境,可是对知识的渴盼,恰似久旱之地对甘霖的急切期盼。他虽无世家子弟所拥的丰沛资源,却怀有无可撼动的坚毅与不屈的韧力。
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他顺利通过会试。
永安四年,殿试。
李启明初临考场,身着缀满补丁的粗布衣裳,在一众考生之中,他显得尤为年轻且质朴无华。左右两侧的考生,多为年长且衣着华贵之人,而他恰似一株傲立的青松,卓然不凡,风骨铮铮。
大殿之上,其余考生皆因紧张而神色惶然,唯独李启明沉浸于试题之中,仿若置身于世外之境,全然忘我,甚至未察觉永安帝在其身旁踱步审视。
李启明心无旁骛,只专注于笔下的答案,心中想着定要借此机会一展所学。
永安帝目光扫过众人,瞬间便被李启明所吸引。
此次殿试,论题中有一尖锐之问:“商税究竟应否征收?”
众人皆为此题绞尽脑汁,神色凝重。而李启明笔走龙蛇,答案阐述得层次分明,既虑及国家财库之需,又兼顾商人营生之艰,见解深邃且独到。李启明边写边在心中不断斟酌,力求答案尽善尽美。
永安帝看着,心内赞赏不已,却不动声色,面上依旧庄严肃穆。
最终,殿试放榜,李启明高中探花之位。
未几,朝堂之上,永安帝召见李启明。
永安帝面带微笑,缓声道:“李启明,朕见你于科考中的论述,见解深邃且独辟蹊径,实乃可塑之才。”
李启明恭敬跪地,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谬赞,臣不过依心抒意,直陈所想。”
李启明心中虽激动,但仍努力保持着冷静和谦逊。
永安帝亲自俯身扶起李启明,目中满是激赏之意:“朕欲推行新政,急需你这等有识之士进献良策。”
李启明双手抱拳,郑重道:“陛下,臣愿披肝沥胆,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定不辱使命。能得陛下赏识,臣愿倾尽所能,辅佐陛下成就盛世伟业。”
自此之后,李启明常随永安帝左右,共商国事。
某一日,御书房中,永安帝眉头紧蹙,望着手中奏折连连叹气,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下水来。李启明见状,趋前一步,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又有烦心事扰心?”
永安帝手指奏折,沉声道:“边疆军费开销巨大,朕投入甚多,却未见显著成效,这让朕为此忧思难安,夜不能寐。”
李启明略作思忖,目光中透着坚定,而后言道:“陛下,臣以为当严查军费去向,剔除其中的冗余开支,以防中饱私囊之事。同时,强化对将领的考核,择能者任之,庸者汰之。如此,方能让军费花在刀刃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永安帝双目一亮,拍案称赞:“正合朕意!有你在旁为朕出谋划策,朕心甚安。”
又一日,李启明因直谏触怒了几位权臣。朝堂之上,那几位权臣面红耳赤,对李启明横加指责,言辞激烈,欲将其置于不利之地。李启明昂首挺胸,毫无惧色,据理力争。
永安帝在朝堂之上力挺李启明,厉声道:“李启明一心为国,直言不讳,朕信之任之,尔等休要胡言乱语,恶意攻讦。”
李启明感激涕零,跪地谢恩:“陛下如此信任,臣万死不辞。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李启明之才华愈发彰显,他在诸多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决断力。他与永安帝之间的默契亦愈发深厚,往往一个眼神、一句暗示,便能领会彼此之意。
永安九年,李启明凭借累累功绩,官至三品大员,担任中书侍郎一职。他在其位,谋其职,兢兢业业,为朝廷的稳定和繁荣贡献心力。
永安帝与李启明的君臣佳话在朝堂内外传颂,成为众人称赞和效仿的典范。百姓们皆道,有如此明君贤臣,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