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如金纱般洒落在江南的大街小巷,阿应、阿逸、阿蒙带着叶明阳,以及几个随从,身着寻常百姓的便服,有说有笑地融入这热闹非凡的人群之中。
“阿兄,你瞧这江南的街道可比京都热闹多啦!”阿逸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手里举着刚买的糖葫芦,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阿应笑着回道:“是啊,江南自有它的独特韵味。”
阿蒙也接话道:“这江南的风土人情确实与京都大不相同。”
街头,挑担的货郎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那担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偶,形态各异,宛如一个小小的人偶乐园。三四个孩童欢笑着围拢过来,宛如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着,喧闹声此起彼伏。
阿逸也被这热闹吸引,好奇地凑过去,眼睛睁得大大的,那圆溜溜的眼睛里满是惊喜和渴望,糖葫芦都被他暂时忘在了一旁。他兴奋地拿着小人偶,这人偶约一掌高,那短衫的布料虽是寻常,却裁剪得极为合身。人偶双手叉腰,张着嘴大笑,雕刻得栩栩如生。
阿逸爱不释手地说道:“阿兄,这个小木偶真有趣!”
“还有这个,也好看!”阿逸完全沉浸在人偶的世界,又拿起一个身着粉色罗裙,手持花朵的人偶。
“这个公子,给小公子买一个吧!”
商贩眼尖,虽然阿应几人穿着如普通百姓,可是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贵气,还是难以遮掩。
看到阿逸那满是期待的表情,阿应嘴角上扬,眼中满是宠溺,温和地笑着点头,道:“每样都买一个。”
“谢谢阿兄!”阿逸欢呼雀跃,兴奋得原地蹦了几下,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哇,你阿兄真好!”周围的小孩子忍不住羡慕地说道,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那当然啦,我阿兄最疼我啦!”阿逸骄傲地挺起小胸脯,下巴微微上扬,如同一只骄傲的小孔雀。
见到周围三四个孩子也喜欢,阿应干脆大手一挥,每人买了一个。
“您的人偶。”商贩喜笑颜开,今日可以早早收摊了。他连忙将几个人偶仔细包好,双手递向阿应,后面的随从立马恭敬地接过。
不远处的茶肆里,宾客满座。说书人站在台上,口沫横飞地讲述着一段段传奇故事,那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时而让人紧张得屏息凝神。
京都的茶馆多是文人雅士聚集,谈论诗词歌赋,而江南的茶肆则充满了市井的热闹与欢乐,那是一种质朴而真实的喧嚣。
街角,一位老者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竹编工艺品,手指灵活地穿梭于竹条之间,仿佛在编织着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竹篮便初具雏形,那细腻的纹理和精巧的造型,令人赞叹不已。旁边围坐着几个年轻人,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好奇,宛如在欣赏一场无声的艺术盛宴。
阿应看着这充满生机的景象,眼中满是欣喜,对阿蒙说道:“江南的街头,处处透着生活的鲜活,与京都的庄重严肃大不相同。”
阿蒙微微颔首,应道:“阿兄所言极是,此地更显随性自在,让人身心舒畅。”
而在人群中,几个看似普通的路人实则是昭文帝安排给阿应的影卫司暗卫,他们目光敏锐,不动声色地留意着周围的动静,犹如隐藏在暗处的守护神,确保阿应等人的安全。
阿逸则继续兴高采烈地探索着这热闹的江南街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欢喜。
忽地,叶明阳眉头轻蹙,目光敏锐地看到两个身材壮实的大小伙将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家连拉带搬,匆匆进入一条幽深的巷子。
那两个小伙身着打着补丁的粗布短衫,腰间系着破旧的麻绳,脚上的草鞋磨损得厉害,头发凌乱,满脸的胡茬显得有些邋遢。
而被拉扯着的老人家,身着一件洗得发白且满是补丁的长衫,衣服的领口和袖口都已磨破,脚下的布鞋也破了个洞,露出脚趾,身形佝偻,面容憔悴。
“少爷。”叶明阳去轻声提醒道。
“阿兄。”阿蒙也瞧见了这一幕,神色凝重,“莫不是有人欺负老弱。”
“过去看看。”阿应当机立断。
“阿兄,咱们要去哪儿?”阿逸嘴里还在啃着胡饼,江南的胡饼比京都的更加甜些,阿逸很是喜欢,吃得津津有味,一时没反应过来。
几人快步走进巷子,只听得其中一人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老人家,我们‘黄天道’乃顺应天命而生,当今世道不公,民不聊生,唯有入我教,方能寻得解脱,共享荣华富贵。”
阿应听到这里,心中一凛,瞬间意识到这分明是有造反之意。
他目光如电,仔细观察,只见其中一人鬼鬼祟祟地将手藏在衣袖中,似乎紧握着什么。阿应定睛一看,发现其中一人手中还藏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上面隐约写着“黄天道教义”几个歪歪扭扭的字。
那另一人则继续巧舌如簧地接着蛊惑道:“只要去听教主讲课,就能白得五个鸡蛋。”
老人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忙不迭地说道:“真的吗?还有这等好事,那在哪里啊?我能不能多带几个人一起去?”
那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自然可以,黄天道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多多益善。”
说罢,那两人就簇拥着老人往巷口深处走去。
阿应神色凝重,给其中一个身手敏捷的暗卫使了个眼色,那暗卫心领神会,如鬼魅一般悄悄跟了上去。
一行人继续在街头游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阿应心中一直牵挂着此事。过了一会儿,那暗卫悄无声息地回来了,压低声音向阿应禀报:“殿下,他们似在城外的一座破庙中聚集,属下趁其不备,拿了这本黄天道的教义。”
阿应接过教义,略作思索,说道:“先回别馆。”
“是!”
回到别馆,阿应从怀中掏出那本所谓的黄天道教义,双手呈给昭文帝。
这本小册子由粗糙的麻纸制成,纸张的边缘参差不齐,带着明显的毛糙感,仿佛是匆忙赶制而成。封皮是一块略显陈旧的褐色粗布,简单地包裹着内里的纸张,显得简陋而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