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晚膳后,昭文帝将雾山刺杀的缘由讲予叶夭听。屋暖阁内烛光摇曳,映得两人的面容明暗不定。
昭文帝长叹一口气,缓缓开口道:“夭夭,如此,令朕对这自古以来的愚民之策反复思量,深觉百姓的蒙昧无知,或许正是政策的疏漏所致。”
叶夭闻此,美眸微睁,心中不禁一阵激荡,她没想到昭文帝竟然能想得如此深远!
她穿越而来,自是深知在这封建时代,帝王能有如此深刻的自我反思,对百姓命运怀有这般关切,实乃万分难得。那一瞬间,她内心深处对昭文帝生出了一种尊崇,对昭文帝能打破常规、心怀天下的由衷钦佩!以及对百姓命运可能因此改变的热切期待。
仿佛这不仅是一位帝王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变革的开端。
是,她不由自主地起身,向昭文帝微微欠身。昭文帝一脸茫然,还不知发生了何事。
就听叶夭说道:“陛下心怀苍生,能洞察愚民政策之弊,此等远见卓识,远超古今之君,实乃天下万民之福泽。”
这还是昭文帝头一回见叶夭如此郑重,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疑惑,沉声道:“夭夭,你……”
叶夭这才恍然惊觉自己的反应过于激烈,忙缓声道:
“陛下,臣妾的意思是,臣妾幼时好动,常偷跑出去玩耍,见过不少百姓因蒙昧而困苦不堪。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糊口;他们患病却不知如何医治,只能祈求上天;他们的孩子渴望读书识字,却无门无路。如今陛下竟能有如此见解,臣妾深知这意味着百姓有望摆脱无知,国家有望走向昌盛。臣妾一时激动失了仪态,只想着替那些受苦的百姓向陛下表达深深的感激,还望陛下恕罪。”
昭文帝看着叶夭,心中思绪万千。莫不是夭夭在天上便瞧见过这愚民政策给百姓带来的诸多苦楚?瞧她此刻为百姓谢恩的模样,如此真挚赤诚,朕的所思所虑能得她这般认同,想必朕是做对了。
想到此处,昭文帝拉起叶夭的手,目光灼灼地说道:“夭夭何罪之有,你的这番心意,朕懂!”
昭文帝握着叶夭的手,目光中透着期待与探究:“夭夭不如将幼时的所见所闻,说予朕听?”
朕想听你在月宫上见到凡间的什么了?会不会看过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朝代更迭。
叶夭心中莫名觉得昭文帝的话里有话,但又转念一想,若是能将前世所知讲与他听,说不定真能为这朝代带来改变。
“陛下想听,那臣妾就随意说说,陛下莫要见怪。”
昭文帝拉着叶夭坐下来,“夭夭只管说,朕想听。”
叶夭思忖片刻,眼中似有波光流转,轻声说道:“陛下,臣妾幼时曾听一外商人说起过一桩奇事。有一处村庄,僻处山隅,大人孩童皆目不识丁,村民们终年劳作,却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直到有一日,村里来了一个神秘人。无人知晓他从何而来,亦不知他所为何事。”
昭文帝饶有兴致地问道:“哦?然后呢”
叶夭目光闪烁,似在回忆那遥远而又神奇的画面,娓娓道来:“这神秘人着装奇异,行为古怪。他先是在村中心的空地上,用罕见的材料搭建了一座奇特的房子,那房子的形状与村里的建筑大相径庭。而后,他开始召集村里的孩子们,声称要教他们一些神奇的东西。一开始,大人们满心忧虑,生怕孩子们会遭遇不测。”
“可这神秘人全然不顾旁人的目光,每日都悉心教导孩子们。他教孩子们辨识各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还传授他们精妙的算数之法。孩子们学得如痴如醉,竟能帮着家里记账算账,操持起家务来。”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神秘人还带着孩子们在村里寻了块荒芜之地,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开垦种地,又引入了新奇的作物种子。渐渐地,村里的收成日益丰饶,家家户户都有了充裕的余粮。”
“陛下,臣妾当时只觉这故事新奇有趣,如今细细想来,若我朝百姓皆能学得这般有用之识,或许日子便能越过越好。”
昭文帝听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良久之后,缓缓说道:“夭夭所言,犹如醍醐灌顶,令朕想到,若广纳贤才,于各州郡兴办类似之所,传授百姓知识与技艺,岂不是能让更多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
叶夭微微低头,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轻声说道:“臣妾不过是信口一说,能对陛下有所助益,实乃臣妾的荣幸。”
昭文帝站起身来,在屋内踱步,喃喃自语:“若依此例,于各州郡推行,或可解百姓之困,增国家之富。”
叶夭适时地递上一杯香茗,柔声道:“陛下圣明,想来定能寻得良策,造福万民。”
昭文帝接过茶杯,轻抿一口,看向叶夭的眼神愈发温和与坚定。
此后,昭文帝多次召集大臣,于朝堂之上展开激烈辩论。
各方势力暗中角逐,有人支持改革,认为这是强国富民的良策;有人却忧心忡忡,担心变革会触动既得利益,引发动荡。历经数月的明争暗斗,终于制定出了一系列周全详尽、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举措。
阿应刚从弘文馆下学,就被昭文帝身边的内侍接到了政和殿。
“孩儿见过阿耶!”阿应行礼道,带着几分少年的朝气。
昭文帝朝阿应招招手,脸上洋溢着慈爱的笑容,说道:“来,阿应,朕听窦夫子说,近来你的功课越发精进了。”
阿应小步快走到昭文帝身前,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光彩,欢快地回道:“多谢阿耶夸赞,孩儿定当更加勤勉,不负阿耶期望。”
昭文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和朕说说,近来有何收获?”
阿应稍作沉思,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说道:“阿耶,孩儿与崇光探讨古之贤君的治国之道,颇有所悟,心中甚是欢喜。”
崇光全名赵崇光,乃是尚书令赵雍的嫡长孙。
这赵崇光自幼聪慧异常,三岁便能吟诵诗书,五岁便精通音律,如今六岁,在学业上更是出类拔萃,堪称神童。昭文帝为阿应挑选他作为伴读,一来是看重赵崇光的才华与机敏,二来也是希望阿应能在与优秀同伴的切磋琢磨中不断成长,为日后成为储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