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在殿下回来之前赶快把屋子整理好。”
“喏。”
“哦,原来炎修羽不在这里啊。”少女低声呢喃道。
“别说了,姑娘。”婢女们小声急迫地道。
炎修羽其实一大早就和这个府邸的太守大人一起出去骑马散步了,这也算是一种休悠了,骑马奔跑一圈,便在城外凉亭煮酒泡,畅饮闲聊。古埃人生长在西博北方,他们善于骑马狩猎,而融国的文人,像常阴太守这样的,在马背上就是个新手了,不过这次出行的主要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散心,他们还有一些军国大事要避开大家私下里好好地谈一台,这也是社交的一种嘛。
“那,大人有什么建议?”
“殿下应知,自‘郢都国难’以来,我国君殒亡,各地便自立为政,互相征伐,整个融国都成为一盘散沙,一国之为难以聚集,终会被敌各个击破。下官认为,若要聚力而抗敌,当推一能令天下信服之人号令群雄,殿下可当之。”
“殿下真是好身手,看来我们这些人都已经老了,未来的天下是殿下这样的年轻人的了。”常阴长叹着感慨道。
“太守过奖了”炎修羽说道“太守毕竟是前辈,您活下的济梁百姓和乐,成为一方乐土,这是我们小辈谁也比不上的,后辈的成就也是靠着前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不管未来如何,天下如何,我们都不会忘了前人的。”
“前人的努力终只是为了等待后世能有一人,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可惜,倾我之力,也只能保一方平安而已,我所能做的,就是铺下一块基石,为真正能救天下之人,奠定道路,修羽王子,纵观天下,你觉得何人可称得上为救世之英雄。”
“嗯…”炎修羽踟蹰些许,想不出好的答案,只能作罢,道“恕晚辈见识浅薄,还望前辈赐教。”
“不敢当,既然殿下问起,下官就倚老卖老,浅谈辄止吧”常阴抿了口温酒,言道“当今天下,强者无数,远且不谈,近者,且论西博三国,融国自郢都国难,国君驾崩以来,便群雄割据,强人辈出,可我看来,那些人顶多算枭雄,纵有匹夫之勇也难成大器,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真正的帅才,时而心黑似锦,时而宽宏无限,静如处子,动如狡兔,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机……”
“嗯,也许是吧。”
“我更觉得,殿下正是如此英雄。”
“我?”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殿下在踏罗莎,勋勒州之勇天下闻名,若殿下举旗,敌必胆寒,众望归之,豪杰宾至,复国必有望,且按博夏礼法,融为公国,古埃为王国,古埃王子为尊,统御融国,合情合礼,再者,以王子之才,震慑群雄,匡扶社稷,天下再无其二,不知,殿下胸中,可有此抱负?”
“这个……”
“下官听闻,殿下在国内也主张废除蓄奴制,宽正国民,夷夏一家,平等共世,这是炎皓先王之遗愿,虽然,古埃的贵族,甚至是融国贵胄都不理解,但下官却认为,炎皓王仁怀广褒,目光广大。”
“难道,太守也认可父王的主张。”
“变法革新,本就是有才之士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且,天下人众生平等,人之治世,也都朝着一个更加美满,更加幸福的方向发展,人之地位,出生虽有不同,但人生于世的权利,当无贵贱,天下人,无人生而奴,生而为主,若天下百姓平等相处,共享天权,集民智,聚民力,安民心,如此之时,方为进步之世。”
听完这一番论辞,炎修羽激动地道: “父王若还在世,能遇见像常伯这样的知己,那该多好!”
“其实在济梁,也有很多士人才子认可炎皓王的政见,我所知有两人,在当地颇有才气,一人为国学宫学士邓韫一人为闲隐先生徐陵,二人都是济梁少年才子,才华横溢,都性格乖张,若有机会,愿引荐于殿下,相信,殿下一定能让他二人折服。”
“但愿吧。”
“殿下,若您真有济世救国,变法革新之意,下官愿倾全力助殿下成就大业。”
“我……”炎修羽有点犹豫,但看常阴太守一脸诚意的严肃样子,他也只好答“谢过大人盛情,驱逐外寇,小王必不遗余力。”
看来,炎修羽也不是全然一副少年天真的样子,委婉的社交辞令他还是很会用的嘛。常阴自也理解小王子谨慎的心情,也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完全互信不急于此时,将来,彼此心意自然就知道。
常阴太守与修羽王子在府中商量了两军合并,号令合一的事务,虽然是明确的合作会盟,但这位太守似乎是已经决定,认修羽王子为主,统率全军了。他把济梁东线防御魔伦的军事指挥大权划给了炎修羽,并将济梁东部甘野,长鲜,环郡三地划为古埃军驻地。双方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
一回到书房,常阴家的公子封就有些疑惑了,他忍不问道:“父亲,您真的是有意要辅佐修羽王子吗?”
“不错,此子气魄,才略,志向都合我意,拥他为王,必能匡扶天下,终结乱世,再现奇瀚伟业。”
“那,孩儿有些不明白了,既如此,为何要以会盟为名,还要借三郡?”
“修羽王子虽年幼,可他并非无智不慎之子,我们与他若要信赖无间,必须要以行动证明,而非一句效忠的誓辞,而且,两军相会,势力相当者会盟,一强一弱,只有归附之说,如今,我们强,修羽弱,这时跟他说归附辅佐,既难取信于人,又会让他以为我们常家是施舍于人,而羞于言表,所以,我们此刻当以‘助’为名,帮炎修羽在融国立稳脚根,等他有了自己的根基,足以压慑群雄之时,我们再提归附,他才会放心接受。”
“孩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