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跟着老牟进了两间砖瓦房。
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刚才,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老牟的老婆在门前观看,此刻,见没什么事了,她就暂时放下心来。
进了屋,老牟介绍说:
“黄董,这是我老婆谢桂莲,他们两个是我小舅子谢文谢武。”
“桂莲,这位是黄董,超凡粮油公司董事长助理!”
介绍完毕,黄德问道:
“牟厂长,你们的油厂在哪里?”
老牟回答:
“这里就是我们的油厂!”
黄德问道:
“你们的榨油车间呢?”
老牟没有回答,而是反问:
“黄董,你真要假要?”
“不真要,我来这儿干什么!”
“能要多少?”
“你有多少,我就要多少,越多越好!”
“黄董,我是个实诚人,希望你也是!”
“牟厂长,你是实诚人,我比你还实诚,从不说假话!”
老牟想了又想,然后下了决心,“黄董,跟我来吧!”
他把黄德带到外面,指着那些铁桶,“你看看,这些都是千里香!”
黄德走近那些铁桶,只见苍蝇嗡嗡乱飞,里面都满着,有馒头、面条、肉、鸡蛋壳、各种菜,都起了白毛,酸臭味直呛鼻子,令人作呕。
“牟厂长,这些就是豆油?”黄德哪里敢相信。
“对!”老牟说,“你看到的千里香就是从这里面提炼出来的。”
黄德说:
“这好像下水道里面的东西。”
老牟说:
“就是下水道里面的东西,叫做地沟油!”
黄德捂着鼻子,“地沟油,我还头一次听说。”
“黄董,跟我去车间看看。”
老牟把黄德领进一个简易房子。
这里味道更加难闻。
房子里面到处烟熏火燎,油腻腻的黑,里面有一口大锅,简易的过滤设备,大大小小的铁桶,还有几瓶灌装好的千里香。
黄德很好奇,看着塑料桶里晶莹剔透的豆油,很不可思议。
“牟厂长,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牟介绍说:
“我们比你们简单得多,先在大锅里煮,然后沉淀过滤,碱炼、水洗、脱色、脱臭等工序一样也不能少,这样,你看到的千里香就完成了,用来炒菜、过油、炸油条都可以使用,个人家炒菜也可以用,我要不说,你根本就看不出来是地沟油!”
黄德说:
“这玩儿人吃了能行吗?”
老牟说:
“没有什么害处,不会吃死人!你看看,和你们的豆油基本一样。”
“你每天能产多少?”
“现在每天能有四五百斤吧。”
“太少了!”黄德皱皱眉头。
老牟说:
“你能要多少?”
黄德说:
“越多越好!”
“那好办!”老牟说,“我可以改造一下设备,每天可以达到三十吨左右。”
黄德以为老牟吹牛逼,“你说垃圾吧!”
老牟笑道:
“黄董,你小看我了!城里有餐饮企业和食堂共有一万多家,大部分餐饮垃圾都归我们收购!”
“你们是谁?”
“我们有几个老乡,都用餐饮垃圾生产千里香大豆油,我把他的油都收购过来,一天三十吨都不止!我还怕你要不了这么多呢!”
“操!”黄德笑笑,“别说三十吨,就是三百吨我都嫌少。你就负责把油提取出来,其他环节像什么碱炼、水洗、脱色、脱臭等等环节,运到我们那里加工!”
老牟说:
“这样更省事,一天再多出十吨二十吨也没问题!”
“好!”黄德说,“我给你一千五百块钱一吨,我们自己用油罐车来拉,你每天至少保证给我三十吨地沟油?”
老牟说:
“太少了,怎么也得给我们三千一吨!”
黄德说:
“你要薄利多销,我们那么大的企业,各项费用很高,高了我们也不赚钱!”
老牟说:
“怎么也得给我两千五吧!”
黄德说:
“我只要你过滤油,其他环节你都省了,又不用你送,这个价可以了!”
老牟还是坚持两千五,最后,两人以两千二成交。
……
黄德回去,把这件事向樊勾做了汇报,樊勾非常高兴。
“德子,你立了大功!这是一把尖刀,能刺穿李志伟的心脏!”
于是,千里香大豆油,摇身一变,就成了质量优良的超凡大豆油,零售价由每桶37.5元,降价到每桶27.5元。
而散装批发,更是低到每斤1.8元。
此后,超凡大豆油,抢占了百分之四十的市场零售份额,更是抢占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餐饮业份额。
一个苟延残喘的企业,就这样起死回生,强盛起来。
在超凡大豆油的冲击下,大部分中小油厂纷纷倒闭,只有一些油厂靠老客户坚持着。
北盛榨油厂销量锐减,市场份额下降到不足百分之十,餐饮业这块只有靠政府部门的餐饮业维持。
李志伟没有和樊勾打价格战,他在南方城市建立的销售公司逐渐发挥了作用,不但价格好,销量也在上升。
松花江公司也不断深耕大豆精深加工领域,打造了有机、精品、金纯、压榨、添香、经典、一品龙江、餐饮八大系列,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调和油、精品油七大品类的食用油产品。
在倪丹的努力下,松花江大公司的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低聚糖、浓缩磷脂、异黄酮等产品,逐步进入海外市场。
到了秋天,正如韩鹏预测的那样,大豆产量锐减,价格很快上涨百分之五十。
一开始,松花江总公司和讷河分公司就全力以赴收购大豆,在大豆上涨之前,他们就已经存足了大豆。
牛田的3000亩农场,也发挥了作用,除了农场自己生产的大豆,也收储了很多大豆。
秋收完毕,牛田又收购了几个家庭农场,设立分厂,农场总面积已达一万多亩。
就是这些长远规划,给松花江公司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牢不可破的基础。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
1996年,是中国大豆的转折点。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国。
而这一年,全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减少了65.6万公顷。
这一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一下从前一年的30万吨猛增至111.4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而出口量却从前一年的38万吨降至19万吨。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出现这种现象,是改革开放后,玉米的经济效益逐渐高于大豆,价格上涨。
种玉米比种大豆收入高。
那么,自然选择种玉米的人越来越多,大豆的种植面积则直线下降。
而到了1997年,大豆进口量比1996年翻了一倍还多,达到了280.1万吨,基本都是转基因大豆。
而松花江公司,尽管用本土产大豆成本高,但李志伟坚定拒绝使用转基因大豆增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