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里出现的人类文字演进的场景,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形成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因为他们发弹幕用的不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嘛。
而此时的千家万户、万家灯火里,无数孩子们并没有陪同他们的父母一同观看这档综艺,因为他们还有很多作业要做。
作业本上有的是刚刚学习的汉字,有的是背读听写的古诗,有的是洋洋洒洒的作文。
外面的大街小巷里,霓虹夜景下,各式各样的商业名牌闪闪发着光。
名牌上都是各色各样的、争奇斗艳的文字宣传。
各个大型商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下,标签里写的也是文字。
文字无处不在,文字无所不在。
试想下,如果没有黄帝的象形文字,只靠口口相传,悠久的炎夏文明哪儿能够流传到今天。
那样如今的炎夏大地上,一眼望去,可能飘着的都是印欧字母,而不是倍感亲切的汉字。
正是黄帝的象形文字,让这个民族有了凝聚力,有了自信心,有了互相守望的勇气。
“爸爸,这个飘字怎么写呢?”
“老板,那个菜单上的大盘鸡给我来一份儿,我要特辣的!”
“今晚一定要把这篇稿子赶出来!”
“……”“……”
黄帝播下的文明种子,到处开着花。
此时央视幕后记录实时收视数据的房间内。
那些工作人员,一方负责观看节目,一方负责记录收视数据,他们要观测《典藏华夏》这档节目在黄金时间段内的收视数据以及波动幅度,看看播放到哪个阶段,会出现峰值。
令他们感到意料的是,《典藏华夏》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开播的几十分钟内,就没有出现下跌的走势,相反一路高歌猛进,简直不能想象。
因为之前最火的综艺中间都有小的波动,那都是正常现象,毕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保持亢奋专注的状态,临时开小差,转移注意力,玩玩游戏,切换下其他节目,或者休息一会儿养养神,都有可能造成收视率的波动。
但是奇了怪了,这档节目简直就是逆天的走势,它居然没有波动值,只有上升值和峰值,一副王炸场景。
“今天注定是电视史上最特别的一天。”
“收视和口碑双丰收,几乎无法想象!”
“杨凡主持人怎么做到的,我听小道消息,这个节目主导权不在台里,在杨凡身上。”
“怎么那么像游戏里的外挂呢!”
“我做数据监测这么多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见,也算是神迹了!”
“节目播完,一定要让杨凡请咱们吃饭,这收视率,上哪儿说理去!”
随着收视率的水涨船高,黄帝发明象形文字的网络热度也居高不下。
毕竟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一个热度只要持续不断,就会受到全民追捧。
只见一个戴眼镜、穿着咖色上衣的年轻小伙正在他的朋友群内发消息。
他的桌边摆放着一本历史专业书,名字叫做《先秦时代的新陈代谢》。
可以看出这个小伙要么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么是酷爱历史知识的业余爱好者。
“大伙儿看了吗,《典藏华夏》这个节目。”
“我觉得是真不错,服化道演员简直就跟真的一样,和以前看的古风节目完全不同。”
“这么火的节目怎么能没看呢!”
“要说还是央台有水平呢,把这盘文化大餐可以做得这么舒适可口,全民爱吃!”
“我觉得咱们有必要和这个主持人聊聊,感觉太专业了。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看了以后,感觉比史料丰富的晚清诸帝都要清晰!”
“黄帝人物研究可是咱们平时不敢碰的领域,看了这个节目我怎么有一种想要研究这个人物的冲动!”
“李慕!你爸不是在央台工作吗,就没有什么内部消息,可以打听问下杨凡老师的手机号,咱们可以交流交流。”
“我确实什么都不知道,太突然了,我爸什么都没说,就急急出去上班了,好像是临时加的班。”
“不会是一天做出来的节目吧,那就太魔幻了!”
“等这档节目做完,咱们一定要想办法多接触下杨凡,毕竟黄帝是先秦史最重要的人物,《史记》还有各类资料里讲得太少了,了解了这个人,我觉得夏商周的人物研究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几个人朋友群内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视频直播内。
黄帝的视线重新回到象形石刻身上,他正用手轻抚着那些刻满象形文字符号的石块,这些光滑平亮的石块肯定不会流传到五千年后,正如有名的秦长城,未央宫、大明宫等历史上有名的建筑,早就在历史变迁中灰飞烟灭了,哪儿可能留放在今天。
轻抚过后,黄帝并没有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而是交给杨凡,意思就是让杨凡也感受下。
远处看和亲手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远处看并没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意味,不能深刻感知到黄帝时代的人文智慧,只有亲手摸,那点点滴滴的纹理,才能映刻在内心之中。
接过石刻的一刹那,杨凡有一种五千年文明集于一身的感觉,毕竟后世的历史博物馆里已经没有黄帝时期的遗物或遗迹了,这样的文字石刻只是在书本里面看到过,还没有如此近距离接触过。
只听黄帝说道:“此等象形刻记,乃凤凰衔书台所制,接受上天灵气,日月金华,得之颇为不易。”
“今赠之于汝,可供后人观摩!”
杨凡微微点头,他明白黄帝赠石的意义,那是一种传承,是对刚才观看目力所及视频的回应。
他手中的这块石头,原来就是大自然中非常普通的一块石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表还粗糙不堪,是黄帝赋予了它特别的东西,赋予了文字的魅力。
文字肯定不是随意产生的,是黄帝历经日月穿梭、桑海苍田的变迁,逐步积累起来的,是费尽心力所作。
之所以刻在这些石头上,就是要传递下去。
以前是传递到夏商周时代,然后步步演化,传给后世。
而此时此刻,这块刻录象形文字日月符的遗迹,直接就传给后人,传到杨凡的手中。
那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