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持续了二十多分钟。
黄帝模糊的身影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
杨凡眼前的这位黄帝,白发苍苍,皱纹写满了眼角,如果换成普通人,早就是儿孙绕膝安度晚年的光景。
但黄帝不是这样,他本就不是甘于平凡之人。
杨凡到来之前。
他感到的不是作为千古帝王的荣耀满足之感,也不是一位垂垂老者参透人生的安详之感,更不是疾病缠身的痛苦惊惧之感。
而是一种失落感!
巨大的失落感!
他觉得该做的都做了,再也找不到值得奋斗的目标,再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普天之下,就他最大!
普天之下,皆是乐土!
还需要做什么?这就是晚年黄帝的真实想法。
每当他拔剑四顾时,发现周围一片祥和之景,他的剑挥不下去了,因为世界不需要黄帝拔剑,不需要黄帝开拓。
已经足够好了。
当时的部落人民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们每次见到黄帝时,脸上都是笑呵呵的,感念黄帝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黄帝表面上虽然以微笑附和,但内心就是高兴不起来,感觉空落落的。
这就是帝王之心。
就像后世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孤”“朕”
黄帝的心是孤独的。
属于王者的孤独,就像森林之王,永远凝视前方,不可能低下头颅。
这种前方黄帝已经看了很久了。
但就是看不到方向。
直到杨凡的到来,他以后人身份对话黄帝的过程,也是黄帝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
通过未来衣食住行、文字艺术方方面面的展现,黄帝看到了他心中想要看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未来!
跟杨凡交谈的过程中,
黄帝并没有后世《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表情,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份王者的姿态,喜怒哀乐从不会直接表现在脸上。
黄帝的内心是亢奋的,浑身的气息是涌动的,血液是燃烧的。
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
这就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
不满足就是最大的满足。
黄帝的一生,就是不满足的过程,他不认命、不相信终结、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姿态。
后世的光彩图景让他的奋斗之心再次燃起。
另外黄帝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后人发扬光大,这也是颇为欣慰的。
与黄帝交谈的过程中,杨凡深切感受到这位千古帝王、千古人文始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能简简单单以丰功伟绩来概括,要从黄帝本人出发,感受这位伟人的性情和脉搏。
而一位普普通通的演员无论怎么做,也达不到黄帝本人的层次。
因为他没有黄帝的经历,根本领会不到黄帝深层次的心理流动。
而这正是《典藏炎夏》的独特之处,它带给观众的是身临其境的穿越体验,观众体验到的是一眼万年、亲身经历的感觉。
黄帝赠石刻这么富有仪式感的场面,让贺国强心里涌动起一股暖流,他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已经无欲无求。
央台的大旗需要新人来顶上,杨凡现在这么成熟,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
赠石这么重要的仪式不是正贴合他授权让杨凡主持《典藏炎夏》这档节目的意义吗。
想着想着,贺国强的嘴角闪现出一丝微笑。
贺国强的想法是这样,观众那边又是另外不同的体验。
“去过国家博物馆好多次了,就没见过这样的石头,看那黑色的图案居然是文字,要说它是画画,我也相信。”
“黄帝赠的石头,现在一定价值连城!”
“无价之宝!”
“别瞎想了,就是个道具,你们太当真了!”
“别转移注意力了,我们要看黄帝,这块石头就是黄帝文明的象征,我们夏国的福分!”
一个直播镜头,出现这么多关注点,正应了那句老话:“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赠石的这个场面,也引起历史文化研究院考古学者的注意。
他们对于夏国境内的墓葬以历朝历代的遗物遗迹都是十分精通的。
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代表青铜文明的司母戊鼎,以及近来大火出土的曹操墓等等。
考古专家和学者能够以专业的角度来判断文物是何时何地何人所持有,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文物的价值程度。
当他们看到这个象形石刻时,就凭直觉感到它不像普通的道具,而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他们恨不得马上冲到直播镜头面前去仔细研究一下,那是一种职业惯性。
赠石过后,黄帝的脸上流露着一种欣慰的表情,在他看来,杨凡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未来,他已经对未来有了交代,文字就是他流传给未来最大的财富。
关于文字的对话还没有结束。
接过石头后,杨凡动情说道:“文字之功不仅仅如此,它和结绳记事是密切关联的,文字以记事,是以炎夏文明很早就进入到理性时代。”
“理性时代的标志,就是各种史书的问世,诸如《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等著作,炎夏文明从此脱离鬼神的信仰,转向信仰自己,从而建立繁华灿烂的文明。”
“这种理性启蒙要早于其他国家一千多年!”
杨凡毕竟是纵越五千年而过来的人,自然能够看得更远,他是就着黄帝的文字情结而随之罐穿起来的语言,转场效果非常好,黄帝和观众一样,有着进一步听下去的意愿。
黄帝说道:“此为何理?”
杨凡的金手指随即点了起来,天空中没有呈现出夏国的画面,而是之前的赤热火洲场景。
黄帝同时期,赤热火洲这儿一片火热蛮荒,还没有开化,但是没过多久,这儿的人就发明了文字。
有了文字之后,这赤热火洲的人并没有记事的传统,他们用文字来传达神的旨意,因此没有摆脱掉蒙昧时代,一直落后下去。
近代以来赤热火洲所遭受的血与泪的画面直观呈现在屏幕上来。
黄帝看着看着,不禁从地上抟起一把黄土,向着天空撒去。
这种举动,是一种人文情怀。
是对赤热火洲伤逝之人的一种哀悯。
画面终结。
“没有记事和文字,一个民族就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杨凡的语音在天际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