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她今天晚上回不去了。
一个更加可怕的真相,渐渐被她一番验证出来。
翌日
姜姒是被管家赵忠叫醒的,因为一大清早管家赵忠便带着一堆下人堵在了姜姒的院子门口来兴师问罪。
姜姒匆忙在阿时的梳妆之下徐徐步出屋子,随后慢慢悠悠的神色淡然一视。
“大小姐,二夫人请您过去一趟。”
赵忠说着,微微佝偻着背开口看向姜姒。
姜姒伸手示意阿时搀扶,随后目光淡漠的看向赵忠。
“我倒不知道,原来管家已然是二娘的人了。”
“只是我心中甚为不解,既然是二娘找我为什么不请妹妹来叫我呢?如此这般,我怕是要多想。”
赵忠听到姜姒的话。有一瞬间失神。
随即倒是一番哂笑,微微欠身。
“大小姐说的是,倒是老奴不懂事了。可大小姐也该知道,如今二小姐也算是事务繁忙。”
“教书先生可说,二小姐天资聪慧的很。加之,二夫人惦念女儿盼望时刻在旁倒也有这番的道理”
赵忠这番理由倒真是让姜姒挑不出什么错误来。
起码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对于她这个大小姐而言姜绾绾这个二小姐来与不来其实她他都不在乎。
但眼下这么一问,照管家赵忠这么一说。
倒还确确实实找了个极好的开脱理由,毕竟他总不可能因为自己没了娘就不让妹妹阖家团圆。
毕竟若是说非得姜绾绾过来找他,反倒显得她有些小家子气了。
况且他们的合家团圆母女相亲,自然是姜德元喜闻乐见的局面。
若是有她这个旁人在,怕是也不自在。
这么一折腾搅局再扣上什么高帽子,她可是受不起。
姜姒这么想着,唇角微微一勾不再多言。
既然赵忠已然说了原因,她似乎也没有推脱的道理。
起码,就本身周茹的身份而言她是个长辈。
长辈想见晚辈等,即便是没有理由似乎她也该去。
毕竟既然认下了姜德元这个父亲和姜绾绾这个妹妹,周茹这个母亲我岂能不认下?
不过,是全然当做二娘罢了。
姜姒这么想着,略微一刻思索后便对着赵忠轻声开口:
“赵管家说的是,倒是我不懂规律了。近日还未去拜访二娘,确实是我这个做女儿的不对。”
“倒是还辛苦您了,特地过来请我一番。”
姜姒话音刚落。赵忠似乎是猛地回过神看了过去。
一个颔首示意后,跟着来时的侍从一道配合的在前头带路。
从姜姒的院子到周茹的院子,不过十几分钟的脚程。
一路上她倒是表现的不紧不慢,不急不徐。
赵忠对此见了甚是奇怪,不过到底也没说什么。
姜姒猜不明白赵忠的想法,只是感觉他或许认为自己此时万般都不知。
但这样也好,就当作是不知道也好。
不过即便是什么都知道了,或许也并没有什么要紧。
阿时看着边上的姜姒又是叹了口气,心中越发有了几分感慨。
她不清楚姜姒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更不了解,为什么一大清早赵忠就来请人过去?不
过可以知道的是,这件事情恐怕没有眼下这么简单。
阿时这么想着,越发觉得有一些不安。
但是见到边上他家大小姐一副神色如常的状态,却又怀疑是自己多想。
而在这么慢悠慢悠的走着,几人便到了周茹的院子门口。
但是刚进院门不久,边上便窜出来一个婆子。
看着年事已高,不过那双眼睛倒是鬼灵精的很。
或者应该说,那双眼睛里藏着几分精明。
“大小姐倒是来的不巧,夫人正好去隔壁园子了,等我去唤她一声来。”
那样被投过来的神态,让姜姒觉得觉得很不爽。
“那就,多谢嬷嬷了。”
姜姒说着,朝跟前这个让她心中不爽的人点了点头。
阿时察觉到姜姒的厌恶,漫不经心的给姜姒躲了躲视线。
姜姒微微点头,随后便在丫鬟下人的安排下先坐了下来。
周茹是过了大半个时辰之后才姗姗来迟的的。
来的时候手上还拽着根红绳,看上去似乎是正在忙碌着什么事儿的有样子。
“小姒,见过二娘。”姜姒说着,微微亚地上身体行了个半礼。
对于嫡庶而言,二夫人这个名头不比正室。
姜姒是嫡女,理所当然可以趾高气扬的。
但碍于眼前人是长辈,姜姒还是决定客气一些。
故而这个半礼,便是所谓的客气行事了。
周茹一看这礼节,当即便心中晓然。
“小姒你客气了,都是自家人。”
周茹自然是得将姜姒当做自家人,不然那她这个二娘岂不是也名不正言不顺了。
“是,所以小姒想请二娘放过阿叶。”
“嗯?你可知道,她犯了什么家规?”
周茹讥笑着,似乎在嘲讽眼前人的天真。
“小姒不知道,但小姒觉得二娘是最为明事理之人。有些事情,不必惊动父亲。”
“况且,二娘也不是凡事都光明磊落。小姒以为,二娘心里也清楚有些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姜姒说着,静静看了看周茹的反应。
周茹闻言,脸上似乎是掠过一丝慌乱的神色。
尽管不过一个弹指,却被姜姒很好的捕捉到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姜姒见周茹似乎是心中不解,悄然屏退左右后徐徐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周茹。
随即,轻声附耳道:“府库之事,想必二娘应该是不希望父亲知道的。”
姜姒威胁着看向周茹,而周茹因而放了阿叶。
好在阿叶只是困了累了些,倒是没有收到什么极刑。
姜姒心疼的看着阿叶,随后差使下人抱回了自己的院子里。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好像一眨眼便消失不见。
京城里是从来都不缺热闹的,但对于京城里的人而言看热闹却也不是第一要义。
所有人都明白,真正应该看的是京城里各个官家的趣事儿。
从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就能听到的趣事儿,头一桩便是京城皇室之间的男女婚嫁。
就在这么一段有些荒芜的时光中,到了宣武二年。
而这一年,姜姒她十四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