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墨白瞬间懵了。
即便已经过去了好几天,那个突如其来的吻总像个霸道的不速之客,总会在她走神时猝不及防地闯入脑海。
任她再怎么擅长扮演表面平静,脸色也会霎时变红,完全控制不住。
那天之后,两人一直都没有见面。
施墨白刻意不让自己多想,只把精力全部专注在工作上。
她连续加了好几天班,只为赶上最近的一次技术讨论会,这样才能让她手头的项目尽量缩短融资周期。
技术讨论会是杉瓴医药组的专属,因为医药行业和别的行业不同,涉及太多尚在探索期的前沿技术。
所以在正常立项会之前,必须先对项目进行技术层面的审核判定,以降低不靠谱项目的概率。
虽然医药组所有前台投资经理都会参加技术讨论会,但只有D及D以上级别的投资经理手里才有投票权。
一个项目只有赞同票数超过当日参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步的立项会。
除内部员工外,技术讨论会一般还会包含两到三个外部专家顾问,每人也有一票的投票权,对技术进行多维度的审慎评估。
今天的这场技术讨论会的外部顾问有三人:一位是著名三甲医院的PI。一位是一家龙头CXO(医药服务外包组织)公司的CEO。还有一位是B大医学院的副院长。
会前,施墨白信心满满。
她已经仔细核对过好几遍报告内容,今早更是六点起床,特意穿着女士西装正装,将披肩长发梳成精干的发髻,提前一小时就在公司做准备。
因为临近年底收官,前台人员为了抓紧最后时机赶项目进度,大多出差在外。
挂名项目经理戴以迪出差去了北京,而康凯满世界飞,根本不知道人在哪儿。
虽然现场出席会议的只有五、六人,但线上参会的却不少。
毕竟大家都非常关心其他同事在市场上抢到了什么自己没抢到的肉。
施墨白今天是第四个汇报,排在程吉后面。
程吉一直宣称自己手上有院士导师推荐的两个大项目,可惜这两个大项目自从他进公司以来,从未有过实质进展。
所以他这次汇报的项目,还是之前施墨白移交给他的体内基因编辑公司。
那家基因编辑公司在北京,也就是之前两人一起出差去高锐科技时,程吉突然甩开施墨白,临时决定去拜访的。
虽然她被翘了项目,但并没有太在意。
她正好以此作为交换,换来了小邱的协助。
更何况,这种抢项目的行为,其实也很难指责。
市场上,好项目永远是极度稀缺的。一旦好肉被狼发现,任何一条狼都不会突然选择吃斋。
所以「抢项目」和「抢份额」几乎就是一个投资经理的基本技能,其难度甚至高于分析标的公司的核心技术。
会议议程快速推进,已经轮到程吉汇报。
他正在台上唾沫横飞,施墨白无聊地翻着微信,忽然收到景非渊的消息。
「景非渊:加油哦,你是最棒的。」
他清楚记得她随口提过的会议时间。
施墨白瞬间心跳蹿到一百八,像偷玩家长手机被抓包的小学生似的,迅速熄了屏幕,深呼吸了好几口才恢复正常,抬起头,装作认真听汇报。
程吉进入最后的问答环节。
虽说随着当下LNP(脂质纳米颗粒)技术突破,标的公司有望在体内基因编辑领域跻身全球前列,但奈何程吉对项目本身消化不足,面对内外部两重人马的拷打,连连败退。
甚至都没进入投票环节,就被打回去重新补充材料。
终于轮到施墨白上台汇报。
她策略性地先汇报了高锐科技,大家对这个全市场最热门的项目几乎毫无异议,甚至无人提问。
康凯最后开麦,叮嘱了句“尽早把份额确定”。
但当她趁热打铁汇报地非策生物时,会场氛围明显开始有了变化。
一个ED率先提出质疑。
“全球细胞疗法都陷入了瓶颈期,曾被寄予厚望的Ky药,今年上半年才卖了2.4亿美元,同比下降12%,滑落趋势非常明显,为什么我们还要投一个商业化已经衰退的技术?”
施墨白对Ky药的销售数据心知肚明,遂沉着地回应。
“Ky的销售额自上市以来已经连续数年增长,当下只是半年报的收入下滑,并不意味着这个技术没了前景。”
她顿了顿:“从历史销售数据来看,很多药都有过暂时性销售下滑,甚至包括几个销售过百亿美元的药王。”
ED皱了皱眉,又换了个角度攻击。
“那CGT(细胞核基因治疗)领域最领先的L司呢?他们最近宣布公司即将被收购。如果管理层对这项技术足够有信心,怎么会想卖掉公司?”
施墨白却微微一笑。
“我觉得这恰恰说明市场对这项技术非常看好,因为这次的收购溢价高达180%。”
她看向大家:“L司毕竟是海外biotech,他们不像国内的biotech一样,都想死磕成biopharma。所以被收购对他们来说是双赢,也是资本退出的极好方式。”
ED的攻击被施墨白轻巧化解,不得不败下阵来。
另一个MD则紧接着抛出问题。
“正如你所说,L司能被收购,是因为他们深耕海外市场,天花板显然更高。但非策是国内公司,国内市场规模才多大?支付端能撑得住么?”
施墨白不慌不忙,首先破除了MD问题中的陷阱。
“支付端这个问题,是当下所有国内药企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并不只是非策生物独有。”
随后她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非策通过技术突破,已经能大幅降低治疗成本。他们还在测试高锐科技的国产设备,如果能实现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她顿了顿,强调:“不止如此,他们还在研发通用型技术、以及去中心化解决方案,目标是达到现有成本的二十分之一……”
MD不屑地打断:“我从业这么多年,听过无数公司吹嘘通用型这事儿,可有人做出来了么?一个也没有!”
施墨白点点头:“这点我同意,通用型技术确实尚未落地,所以我在这方面给非策估值也是零。”
她继续:“大家都清楚,技术发展需要时间积淀,但成果往往是爆发式呈现。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持续研发,等技术突破时,必然会被市场远远甩开。”
MD无言以对。
内部没人再提问了。
这时,作为外部专家顾问的B大副院长在线上开始发言。
他慢条斯理地说:“我呢,对这行非常了解。我有很多学生都在相关公司工作,虽然他们做的不是KTL疗法,但细胞疗法的原理相通。现在他们普遍面临改造后的T细胞持久力减弱的困难,请问非策是怎么解决的?”
施墨白暗喜,因为她早就和景非渊讨论过这个问题,此时便自信应对。
“这个问题很关键,非策的首席科学家发现,改造后的T细胞在持久力与亲和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如果持久力提高,亲和力就会相应降低,只有在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才能使T细胞发挥最大效用。”
副院长得到了答案,却不大高兴,反而觉得一个年轻姑娘轻易答出了他为了显摆水平的问题,显得他有失面子。
副院长顿了顿,又问:“那非策有没有得出相关具体参数?”
施墨白却笑着说:“抱歉,这部分属于非策公司的know-how(技术诀窍),不能对外披露。”
毕竟刚才副院长自己都说了,他有好多学生都在相关公司工作,那么非策的商业机密岂能随便透露?
副院长立刻变了语气。
“哼,神神秘秘的!我看这破公司也不一定就真做出来了!”
随后,他直接不顾体面地下了线。
另一位外部顾问在现场,他是一家CXO公司的CEO,接着问起来。
“我们在细胞治疗领域有一个行业共识,就是「Process is Product」,也就是「流程即产品」,请问非策在CMC(化学、制造和控制)方面做得怎么样?”
施墨白已经准备好了这部分内容,边讲解边在PPT上展示了现场实拍图片。
CEO认真看完,点头赞叹:“公司规模这么小,又还在IIT阶段,能做到这种水平,不容易。”
施墨白猛点头。
心想,真是不容易,终于听见一句好话!
此时,一个VP突然插话。
“我对这个疾病领域有疑问。之前有家药企靠胰腺癌二期临床,把股价炒翻几倍,几年后三期临床出来,却失败了,股价跌掉90%。还有一家著名MNC,他们的L单抗多年前在胰腺癌领域也惨败收场。”
说到这,他一脸怀疑地看着施墨白。
“……所以,我很好奇,非策不过就是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凭什么能搞定这么多大药企都搞不定的疾病领域?”
没等施墨白回应,VP又急吼吼地为自己增加论据。
“……而且,创始人毕业后直接创业,都没经过正规大药企的训练,该不会就是个骗子吧?总之我觉得,就是「too good to be true」。”
一个同事刚才一直盯着手机,此时却忽然补刀。
“听说创始人在业内口碑不好,之前还疯传过一阵什么八卦新闻是吧?”
施墨白早料到一定会有人揪住这个问题,她不想去帮景非渊自证那些无稽之谈,只是镇定地表达态度。
“我认为关注临床数据比关注创始人本身更重要,毕竟药企卖的是药,不是人。就药物本身而言,非策的IIT数据十分优秀,是在仁亚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的齐主任那里开展的临床。”
最后一位外部顾问,也就是一直没说话的著名三甲医院PI此时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开口了。
“小姑娘,你说的这个IIT,只是一个小规模单点临床。而我这里牵头的临床呢,都是多中心,甚至是在十几个省市、五六个国家开展的。要我说呀,齐主任这个试验没经过平行验证,入组患者人数又少,根本不作数的。”
这话虽然颇有同行相轻的意味,但某种程度来说,并没有说错。
施墨白点点头:“您说的是。不过以非策的体量来说,暂时还支撑不了多点试验,等这次融资到位了,一定会开展。”
刚才败下阵来的ED迅速抓住了话口,阴阳怪气起来。
“哟,都这么缺钱了,还拖着不融资,是不是没人投啊?好公司的份额都是要抢的,只有垃圾没人要。”
施墨白却依旧淡定。
“因为非策现在还没正式启动融资,他们计划在年底的FSCO会议上公布数据,这样才有数据支撑估值。”
有人追问:“他们的论文过FSCO的会议审核了么?有资格上台汇报么?”
“暂时还没,审核结果会在下周公告,应该问题不大。”
“哦,也就是还没被行业专家认可呗。”
施墨白只好再次强调:“仁亚医院的齐主任对KTL疗法是非常认可的。”
“可齐主任那个是单点临床……”
好嘛,说了一圈,又绕了回去。
问答环境总算结束,非策生物的处境摆在眼前——
初步数据虽有,单点认可度极高,但广泛认可度不高。
公司潜力巨大,但很有可能全是假的。
从风险角度来看:不信,就不亏钱;信了,反而很有可能亏大钱。
所以,所有有投票权的人心里都很清楚:投反对票,一定更不容易出错,也更有利于自己在公司的长久生存。
至于这项技术到底能不能救治患者?
这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会议的最后,一个女MD好心提醒她。
“小施,你看项目不能光看技术,还要关注资金的时间成本。现在一家biotech从成立到第一个产品上市,普遍要10年时间,你算算这个IRR?得是多大的单品才能赚回来?况且这中间有无数种公司可能垮掉的情况。总之一句话,投完了,投资款收不回来怎么办?”
又有人开始指手画脚起来。
“我看非策未来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大药企收购了。毕竟现在低垂的果实都摘没了,大药企in house的研发效率越来越低,他们这种创新技术,正好符合license in的思路。”
一个MD忽然得了灵感:“说到大药企的in house研发,现在最有前景的还是艾瑞制药的Z靶点药物,原研公司的增速太惊人了!”
说到这时,MD不顾还在开会,直接开始给手下的人派活儿——
“小张,你去看看有没有相关标的,或是上游API公司,或者有产能的CDMO(合同研发与生产组织),抓紧布局起来。”
小张弱弱地说:“这块竞争特别激烈,光国内就有好几十家公司在做呢,咱们杉瓴也已经投了好几家了……”
MD一瞪眼:“谁能跑出来还不一定,趁现在还是风口,抓紧投,毕竟先来的干死后到的……”
此时话题早已与非策生物无关,只是对于艾瑞制药的Z靶点药物,施墨白仍不免冷笑。
她可太熟悉了。
那次圆桌论坛,艾总和毕总就曾因为这个问题当场掐架。
当时她反驳艾总的那些话,放到此刻也同样适用。
可这一次,她却选择了闭嘴。
因为她很清楚,现在的情况,她已经无法让这些人相信KTL技术的价值。
不过,她才不会被这帮人搞垮!
散会后,她立刻给实习生小邱发信息,核对下一步需要补充的内容,然后分头开工。
就这样又忙碌了几天,她突然收到了挂名项目经理戴以迪发来的消息。
「戴以迪:小施,上次技术讨论会的投票结果出来了。今晚有空么,一起吃个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