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但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
长孙无忌费尽辛苦布下这么一局棋。
随着晋王李治的嫌疑被坐实,继而被圈禁宗正寺,眼下也该到收网的时候了。
皇子刺杀朝臣,当然不可能圈禁几日便算了。
大唐虽然名义上是李家的,但大唐的法律却是天下人的!
现在虽然没有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皇子杀了一个朝臣,也不能让他太轻松。
所以,仅仅圈禁是绝对不够的……
案件酝酿到如今,火候正好够了!
翌日的朝会上,一位名叫这位御史的监察御史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李世民递上了一份奏疏。
请求严惩凶手,给屈死的同僚刘沈一个交代,也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而这份奏疏的末尾落款,写的不仅仅是这位御史一个人的名字。
而是御史台四十多名御史,以及三省六部一百余名四品以上官员的联名!
署名官员品级最高者,赫然竟是国子祭酒孔颖达。
孔颖达是先贤孔子的嫡孙,其人本身也是很有学问的。
一生皓首穷经,著书立传,终成一世大儒。
通常孔颖达只埋首学问之事,甚少参与国事商议。
不过他在士林中的地位却是非常超然,甚有威望!
这一次因为刘沈被刺一案,孔颖达居然破天荒地在奏疏上署名,可见他也是愤怒至极了。
李世民手中紧紧攥着这份奏疏,脸色非常难看。
虽然没有实证,可他心里明白,此案所谓的凶手李治多半是被冤枉的。
但眼下这么多不明真相的朝臣,竟异口同声请求严惩,李世民第一次体会到了百口莫辩的滋味。
为爱子屈辱,为家事悲哀。
又恨满殿的文武是非不分,怒暗中的敌人挑衅天威!
一片吵吵嚷嚷中,李世民铁青着脸。
却不得不忍住怒气,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孔颖达等重臣请去甘露殿。
上百多人的联名,分量太重了!
饶是乾纲独断的李世民,也不得不屈服于朝臣的压力。
时间慢慢的过去。
甘露殿内的气氛很凝重,殿内众人神色各异。
长孙无忌捋须微笑,房玄龄闭目不语,孔颖达满脸愤慨。
而李世民,却面无表情!
奏疏静静地摊在桌案上,上面将刘沈被刺案的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
包括李治为何刺杀刘沈的动机也猜测得合情合理。
案子进展到这个地步,已然是铁证如山,无法辩驳了。
李世民阴沉着脸,森然的目光飞快从长孙无忌,房玄龄和孔颖达脸上一扫而过。
随后指了指面前的奏疏,冷冷道,“众卿皆是朕的左膀右臂,被朕倚为国之柱石也!”
“诸位不妨说说,此事当如何处置为妥?”
孔颖达第一个站了起来,“陛下,老臣以为当严惩晋王!”
听到这话,李世民淡淡道,“皇子犯法,是朕教子无方。”
“刺杀朝臣罪大恶极,自当严惩!”
“但朕问你们的是,该如何严惩?”
这句话问出口,一肚子火气的孔颖达也不敢搭话了。
如何严惩?
这话谁敢说?
要严惩的是当今天子最宠爱的儿子!
难道当着他的面说你儿子太坏了,陛下你大义灭亲把他活活掐死……
然后你再节哀顺变好不好?
能混到与李世民同殿议事的位置,智商且先不说,情商一定是非常高的。
这种作死的话说出来,李世民会不会采纳不一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会记住你!
以后你的有生之年最好活得小心点,别让他逮住你的小辫子,稍不留意他就会活活把你掐死……
孔颖达语滞,房玄龄继续闭目养神,浑若未闻。
长孙无忌也拈指捋须,脸上的笑容那是非常的缥缈若仙,一派嗑了丹药即将飞升的超然……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君臣相顾无言。
良久,孔颖达忍不住了。
他资历高,脾气爆,眼里不揉沙子,而且跟已故的魏征关系不错。
自然也传染了魏征一些不要命的毛病,比如挑战生命极限……
“陛下,老臣以为法不可违,律不可逆!”
“不法而赦,诸法弗为。”
“为大唐万年社稷计,纵是皇子犯法,亦不可轻饶之。”
“陛下应当为天下臣民做表率……”
李世民眉眼不抬,“冲远公高论,朕受教了。”
“现在的问题是,晋王刺杀朝臣一案。”
“大理寺和宗正寺并未结案定案,罪名未立,如何严惩?”
“就算晋王的罪名成立了,按贞观疏律,这可是斩首的大罪!”
“冲远公的意思,莫非是要朕杀了晋王?”
话音落下,空气忽然凝固,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忽然睁开眼。
长孙无忌脸上的微笑消失,捋须的动作也停下了。
孔颖达眼皮跳了跳,迟疑了一下,“陛下误会老臣了,皇子犯法可罪矣,但不必与庶民同罪。”
“此案恶劣,天下人议论纷纷,不惩又损害皇威。”
“老臣以为,可削晋王王爵,贬为庶民,谪千里!”
“圈于州城自省其过……”
听到这话,李世民脸色愈见冷漠,“削王爵,贬庶民,谪千里,圈州城?”
“嗯,冲远公倒是想得周到。”
“既给了天下人交代,又顾及了天家血脉……”
抬眼向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扫,李世民道,“冲远公此谏,二位以为然否?”
房玄龄暗叹了口气。
他是标准的老狐狸,对处理国事非常在行。
但是涉及宫闱天家之事,房玄龄向来都是装聋作哑,左顾右盼假装看风景……
这种事惹不得,也沾不得!
可是李世民偏偏不放过他,已经直接点名了。
房玄龄避无可避,只好苦笑道,“老臣觉得,不如等大理寺和宗正寺定罪之后,再议论如何处置晋王也不迟。”
“毕竟晋王是否真的是刺杀刘沈的凶手,现在断定还为时过早!”
“如果真的定罪了,那么当然是要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只是这个交代如何给,晋王如何处置……”
“老臣以为宜当缓议,缓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