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李素连忙站起身。
“伯伯谬赞,小子行事冲动孟浪,让二位长辈担心了。”
闻言,尉迟恭摆了摆手,道,“过程我们便不问了,必然也是有惊有险。”
“况且我等手握兵权,宫闱之事知道得越少越好。”
“现在,老夫单只问你一句……”
“尉迟伯伯请说!”
尉迟恭和牛进达互视一眼。
尉迟恭神情忽然变得严肃凝重,放低了声音缓缓道,“李素,你果真欲辅佐晋王争夺大位?”
李素点头,“是,小子确有此意。”
“事实上,刘沈被刺一案从头到尾都是小子炮制出来的,为的就是达到如今的现状。”
“太子失宠,晋王重用。”
“再将山东士族拉到晋王的战车上,如今晋王的赢面已经很大了。”
听到这话,尉迟恭叹了口气,道,“此事你确实办得漂亮,可老夫还是不赞同你参与储君之争。”
“太凶险了!一子落错,满盘皆输,输的可是你全家的性命啊!”
“今日你胜了半子,明日焉知不会棋差一着?”
“难道你没有想过输了以后的下场?难道你不怕自己的行径被陛下知道?”
“陛下纵然再宠信你,也断然不会容许臣子参与争储之事里面……”
闻言,李素摇头轻笑,“小子猜测,当刘沈被刺一案水落石出时。”
“陛下恐怕已经知道我参与其中了……”
尉迟恭一惊,急忙道,“何以见得?”
“陛下若知你参与其中,为何没有究你的罪?”
李素道,“尉迟伯伯方才也说了,太子势大,朝中门卿众多,已然独成一系!”
“古往今来的帝王,没有谁乐意看到太子与臣子结党独大的局面,哪怕是亲生儿子都不行!”
“这是非常犯帝王忌讳的事。”
“所以在刘沈被刺之前,我估计陛下已经对太子心生猜疑了。”
“所以才敢布下此局,让晋王趁机上位……”
闻言,尉迟恭毕竟老谋深算,顿时露出明悟之色,“你的意思是,陛下故意纵容你私下所为。”
“他也想让晋王上位?”
李素摇了摇头,他并不确定。
毕竟李世民太聪明了,聪明的让人感到可怕!
“或许是吧……尉迟伯伯,帝王之术的根本,其实就是制衡’二字。”
“若是朝堂派系失衡,强弱差距太过明显,显然是帝王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陛下是雄才英主,尤其看重自己对朝堂的掌控!”
“他绝不能容忍某一派势力越来越强大。”
“一旦有了苗头,他便会扶起一派,打压另一派。”
“务求在有生之年维持这种左右平衡的局面,才能令朝臣对皇权和帝王心生敬畏……”
“毕竟稳定天下和朝堂最基本的手段便是平衡,帝王术即是平衡术。”
“古往今来王朝更迭,用以稳定天下者,皆倚仗此术。
“平衡意味着分治,有左有右。”
“帝王居中不偏不倚,不使一家独大,不使臣权过盛。”
“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是帝王的拿手好戏!”
“陛下是雄才伟略的英主,他的英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对外征战的百战百胜。”
“更重要的是他用帝王之术平衡了朝局,突破了世家门阀统治地方的桎梏。”
“将朝廷仁政推行到民间的同时,也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听完,尉迟恭顿时陷入了沉默。
这话倒也没错,帝王终其一生,使得最拿手的便是平衡术。
从打压关陇门阀,扶持山东士族,到尚书省设左右仆射双宰相各为牵制。
所以李素猜测,在皇子夺嫡露出苗头时,李世民选择了同样的做法。
毕竟太子李承乾这些年结交关陇门阀,朝中大肆结党等行径。
李世民早已有所察觉并渐生不满,打压太子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
再怎样深爱自己的儿子,皇权社稷永远排在儿子的前面!
猜测并非毫无道理的,事实上刘沈被刺一案最后逆转。
李世民若有心追查到底的话,李素可能会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毕竟世上并没有天衣无缝的阴谋。
不论看起来如何完美,终究都是有漏洞的。
可是案子逆转之后,所有针对此案的追查一夜之间全部停止。
李世民的目的仿佛只要洗清了李治的嫌疑便足够,没必要再查下去,这实在不符合李世民的性格。
至于刘沈被刺一案里,作为李治最亲密的朋友,李素在里面做过什么谋划过什么。
对李世民而言并不重要,他看到最后逆转的结果!
想通了这些道理,李素不禁摇头慨叹。
帝王家中果然无情,时时刻刻把父子亲情挂在嘴上。
可李承乾和李治终究还是李世民手中的一颗棋子。
“陛下刻意为之,欲图制衡?”
尉迟恭深拧眉头,飞快与牛进达对视一眼。
牛进达神情凝重道,“姑苏县公你果真确定么?”
“毕竟朝野内外,皆云太子是继大统的唯一人选。”
“就算刘沈被刺一案令太子失了圣眷,大家也都只认为是暂时。”
“过段时日待陛下消了气,圣眷仍会恢复如初的,而你说的制衡……”
牛进达不解,尉迟恭却似乎明白了什么,与李素相视一笑。
“小子认为,时至今日,太子恐怕已争储无望了。”
“至于原因,并非表面的手足相残,而是更深远的门阀士族之争。”
“甚至可以延伸到大唐未来百年国策!”
“简单的说,太子……走偏了。”李素想了想,沉声道。
牛进达虽然性格敦厚,却毕竟是朝堂沉浮多年的老将,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
李素只稍稍提示了一下,牛进达便豁然明白了。
“关陇门阀与山东士族?”
闻言,牛进达惊讶地吸了口气,然后叹道,“若照这么说,两位皇子储君之争或许真是陛下刻意为之。”
“而造成如今互相制衡的局面……”
尉迟恭叹了口气道,接话道,“只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毕竟储君是国之根基,不可久悬呀。”
“但这个制衡的局面陛下打算维系到何时?”
李素沉吟片刻,道,“小子猜测,陛下制衡两位皇子的目的,或许是为了东征。”
“陛下御驾亲征高句丽已是无可逆转了,那时国中必须有皇子镇守监国,也需要别的皇子与其制约。”
“太子虽然说是最合法的监国人选,但在陛下的眼里。”
“他似乎不希望他离开的这段时间,朝廷权力出现真空,从而让关陇门阀钻了空子。”
“所以陛下需要一个能够制衡住太子和关陇门阀的人。”
“也就是晋王殿下,和他身后的山东士族!”
“所以我猜测在东征结束之前,陛下很可能仍保持二子夺嫡的局面。”
“待到东征一战功成,陛下挟大胜余威回朝。”
“两位皇子储君之争,到底谁胜谁负,也就到了最终决定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