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落点点头,弯腰将两人扶起来,“既如此,你们有个心理准备,走吧,我们也过去。”
不管皇帝要怎么发落她,她还是有信心可以保住胡嬷嬷和清玉的。
她不会让任何一个跟随自己的人寒心。
上辈子是这样,这辈子亦如此。
哪怕现在根基为零。
胡嬷嬷和清玉站起来,两人一左一右地跟着沈落,眼里多了一丝坚定,脸上还多了一丝即将赴死的悲壮。
她们两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大不了一死,那也是捍卫了楚王府的尊严。
民意不用担心,在整个北楚,没有人会不相信楚王。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关于陷害王爷的流言蜚语传出来,可百姓全部置之一笑。
胡嬷嬷记得,当时百姓的原话是:“楚王一家为保卫整个北楚牺牲,父兄战死沙场,本属于楚王的皇位他都不要,你们说的这些陷害他人的事楚王怎么可能会做?楚王就是我们心中的神,不容任何人染指!”
唯独被沈落染指了,当然,这是不可抗力的。
胡嬷嬷唯一担心的是沈落。
自家王妃一会儿要独自面对天威,面对盛怒,她只能等跟随王妃去地下后,托梦给自家将军夫人赔罪了。
胡嬷嬷眼里不由得涌起一阵酸意。
可怜自家王妃自小就没怎么跟将军和夫人亲近,眼看要变好了,现在又……
胡嬷嬷的内心活动沈落不知。
沈落还在想其他事。
她在想,自己如果趁机死了,会不会回到现代。
如果不死,那就被楚玄冥休弃,去找团子,从此逍遥快活。
相比起胡嬷嬷和清玉的沉重,沈落的面上显得轻快多了。
只是,自己一个人要去面对,她心里还是还有失落和孤寂的。
沈落自嘲一笑。
然而,一抬头,她猛然顿住脚步。
“王爷!”清玉脸上一喜,鼻子一酸。
王爷居然来了!
王爷一定是来救王妃的!
别说是清玉了,就是胡嬷嬷也都高兴了起来。
有王爷在,皇上必定不会把王妃怎么样的。
沈落定定地看着前方的人。
楚玄冥双手负在身后,站在御花园里,颀长的身姿屹立,刚毅冷冽的脸上裹挟着一丝寒光,气质冷漠如冰,拒人于千里之外,此时却无端让沈落升起了一丝安全感。
她竟然从未觉得楚玄冥这样顺眼过。
这样一看,怪帅气的。
“愣着干什么?还不过来?”楚玄冥开口,皱眉看着沈落。
沈落迈步朝他走过去。
今日的沈落很美,身上的服饰不比那日进宫正式端庄,却恰到好处地将她的身姿给展现了出来。
鲜艳的颜色尤为适合她,让她明艳动人,别具一格的步摇和发簪尽显她的高贵华丽。
还算有个王妃样。
楚玄冥哼了一声,脑中浮现的是那晚见到的容颜,不自然地移开视线,“受伤了么?”
开口的第一句不是责问,沈落脸色诧异,微微抬头看着他,“没有。”
说完,又低下头去。
简直不像她。
楚玄冥冷嘲一声,“打人的时候不是很威风么?现在怂什么?”
沈落抬头瞪了他一眼,难得没怼他。
她是怂,但她怕的不是自己死,而是连累到胡嬷嬷和清玉。
她道:“我打了苏贵妃,给你惹麻烦,你不生气吗?”
虽然跟宫里的关系不好,但苏贵妃毕竟名义上是长辈,而且还是一朝贵妃。
这事就算放在现代,也足够被外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了。
然而……
“这算什么麻烦?回去吧。”楚玄冥声音依旧是带着凉意的,双手负在身后,走在前面。
沈落亦步亦趋地跟着他,半晌没反应过来,“啥?回去?”
现在不是应该去勤政殿,等着跟苏贵妃对峙吗?
沈落眨着眼睛,一脸疑惑。
她殴打了苏贵妃,还能就这样出宫?
事实上,还没等她和楚玄冥走出御花园,御前侍卫就过来拿人了。
带着刀,一队人马,气势汹汹,楚玄冥身上气息骤冷。
御前侍卫王程看见楚玄冥,愣了一下,回过神来双手抱拳,“卑职参见王爷,奉陛下口谕,卑职前来捉拿罪妇沈氏,请王爷通融。”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就被楚玄冥一脚踹在了地上,“放肆!楚王府的王妃岂容尔等作践?”
楚玄冥脸色阴寒,王程从地上爬起来,跪在楚玄冥面前,脸色隐忍,“王爷恕罪,卑职确实奉了陛下口谕。王爷这般行径,卑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想要抗旨?”
“呵”楚玄冥冷笑一声,“皇上召见,本王自会带王妃前去,少拿抗旨来威胁本王。”
说完,楚玄冥就带着沈落折回去。
回过头去,王程带着那对人马不远不近地跟着。
还未等他们走进勤政殿,沈落就听见了里面传来的哭声。
是苏贵妃的。
沈落唇角微微勾起,也不知道为什么,底气好像多了几分。
“陛下,楚王妃竟敢殴打当朝贵妃,简直罪不可赦,请陛下立即将沈氏下诏狱,这等大逆不道的行为,天理难容!”
“陛下,殴打贵妃形同造反,楚王妃日日与楚王接触,若不严惩,只怕落人口实,为保楚王清誉,臣附议将沈氏关进诏狱严加审问。”
说话的正是苏贵妃的父亲,苏老丞相。
诏狱是专门关押犯了重罪的大臣以及皇亲国戚,进去了就算出来也要脱一层皮,或者说,至今就没有几个人能活着走出诏狱。
他们的提议,是对沈落最严重的惩罚。
皇帝坐在首位,不动声色,听着大臣的提议,心里的想法无人能够揣测。
作为一个帝王,他的权谋之术绝对是超级合格的。
底下,也有反对的。
“陛下,后宫之事应交由皇后娘娘处置,沈将军一家驻守边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便是看在沈将军的面上,也远不至于下诏狱。”
“文昌侯所言极是,在其位谋其政,如今北夷屡屡犯境,沈将军若是因家事分心,受苦受难的是边关百姓。陛下崇尚以仁治国,仁慈爱民,必是不舍边境百姓为此受难。”
他们的话说得很中肯,凡事以百姓出发,这是皇帝当年登基自己亲口许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