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川还是有些怕贺红梅的,可再仔细看,贺红梅似乎又没什么异样。
可他刚刚明明看到……
朱玉川把心里的异样全都咽下去,他摇头,“不,怎么会呢?”
“那你是啥意思?刚才你吆喝的啥我可都听到了!”贺红梅不依不饶,朱玉川只能苦着个脸。
就连朱玉川爸妈这回也帮着贺红梅,朱玉川的爸朱外放把眼睛一瞪,“玉川!赶紧给你红梅道歉!这两口子不管发生啥口角,你一个大老爷们也不能出门这么吆喝自己女人啊。”
要是贺红梅受了气,跑出来吆喝朱玉川还差不多。
朱外放因为这个儿子而觉得丢脸。
朱玉川嘴唇蠕动,好半天也没说出道歉的话,惹得朱外放又狠狠瞪他一眼。
朱玉川的妈胡月香赶紧打圆场,“这天都黑了,有啥事回家再好好说。”
然后胡月香还看了眼朱进山跟吴桂枝,“他二叔,他二婶,你们受累,也帮着劝劝?”
吴桂枝也赶紧过去,跟胡月香一起扶着贺红梅往院里去。
朱外放又瞪了眼朱玉川,“还不敢紧回家!丢人现眼!”
一行人都进了院,贺红梅还是一副很生气的样子。
她是咋啦?朱玉川凭啥要跑出去嚷嚷她叫猪精附了体?这话要是传出去,她不成了整个徐寨乡的笑话?
胡月香悄悄拉了朱玉川一把,“你倒是说句话啊。”
朱玉川磕磕巴巴开口,“我……红梅一回来就站在朱圈边上,整整站了一下午,我去叫她的时候她那眼睛亮的吓人,还说要给我生一窝小猪娃,我……”
贺红梅一听,竟然是因为这,她又好气又好笑。
“我说咱养一窝小猪仔,你耳朵坏了吗?”贺红梅继续绷着脸说。
朱进山听了就明白了,他下午跟老伴说养猪的事,并没有背着贺红梅。
大概贺红梅也动了心思。
朱进山往贺红梅那边看,贺红梅也不隐瞒,“二叔,我就是听了你跟二婶说的,觉得养猪是个很不错的主意。我回来后想了一下午,越想越觉得这是好事。”
朱进山两口子跟贺红梅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可其他人不懂呢?
于是贺红梅就把朱进山下午说的计又说了一遍。
朱外放、朱玉川、胡月香却是听得皱眉,“红梅,咋家养不起那么多猪。”
“二叔二婶家就能养,咱家咋不能养了?”贺红梅不同意,而且她显然是有自己的想法,为这事儿她可是站在猪圈边上算了一下午的帐呢。
一窝小猪一般就是十头左右,买下来差不多是一百块钱。
朱进山算的,小猪料得八十多。
这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块呢。
至于往后?他家圈里不是还有一头猪呢吗?这头猪跟朱进山家那两头是一窝的,再过两三个月就能出栏,到时候能卖三百多块。
这钱养猪不够,那就把家里的粮食卖了,他们平时也多干点,多去打点猪草,这不也能节省一些饲料跟麦麸的成本?
反正贺红梅算着,他们家一定能把十头猪养起来!
按朱进山的说法,这批猪到过年就能出栏,就八个月的时间,就能赚到三千五,这不是钱?
有了这笔钱,他家过完年发展个上百头的养猪场都能行!
贺红梅得意的把自己的这些计划说出来,一家人都听得沉默了。
怎么说呢,贺红梅的确是把帐算下来了,可所有人又都觉得她这帐算得不对。
朱进山是明白过来贺红梅帐算错在哪里,可他咋说?当面说出来吗?
朱玉川不是他儿子,贺红梅更不是他儿媳妇,这话朱进山没那个立场说。
“这事儿你们还是好好计划计划,另外还得再去十里铺好好跟那位邵老师请教请教。八个月出栏那是科学养猪法,不是随便怎么养都能八个月出栏的。你们要养猪,技术得先学好了才行。”朱进山说。
朱进山已经站起来,吴桂枝也赶紧站起来,跟着一起离开朱玉川家。
贺红梅半天才反应过来,她一咬牙,“咱去学!”
说着,贺红梅还瞪了一眼朱进山的背影,她认为朱进山这是怕他家也养猪富起来了,所以不把自己知道的养猪知道告诉他们。
不告诉又怎么样?她自己还不会去学了?听说十里铺那个专家每天都免费上课的。
想着,贺红梅又看了眼朱玉川,“明天一早咱俩就去!”
--
阮思娇在店里没多少事,她在试着写自然拼读法的教案。
学校里的老师英语也不行,读音不光是带有浓浓的乡土味,最根本的问题是发音不准。
阮思娇已经把音标教给阮文静,现在阮文静发音已经很标准。
而且阮思娇还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给阮文静总结什么字母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哪个音,这其实就是自然拼读法的内容。
按照阮思娇的规划,阮文静能在暑假结束之前把自然拼读法掌握,在这一过程中,阮文静也能掌握大约一千个单词。
而掌握自然拼读法之后再去背单词,侧重点就是记忆中英文翻译,而不是死记每一个单词的拼写。
看着阮文静的进步,阮思娇突然觉得她应该把这个方法写下来,把它带给学校的英语老师。
英语老师如果能趁暑假的时间把自然拼读法弄懂,秋季开学的时候不就能教给学生了?
他们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如果同学们能掌握自然拼读法,背够目前高考要求的两千词汇量,就算语法不行,考个七八十分肯定不成问题。
因为最近一直在教阮文静,阮思娇写起来也特别轻松,一上午时间就写了十几页纸。
照这个进度,她估计自己再有三四天就能把自然拼读法写出来。
刚刚放下笔,阮思娇脑海里突然又出现一道题,这次是英语,是83年的英语高考题!
最近这段时间,阮思娇总是能突然想起高考的某一道题,她已经快把整张语文试卷全部默写下来。
这几天阮思娇还想起两道数学题。
而今天,是她第一次想起英语题。
飞快记下刚想起来的题目,阮思娇的内心还在激动着,朱进山从外面走进来。
“朱叔。”阮思娇赶紧站起来,“昨天咱们说的事,你回去后跟家里人商量了吗?”
朱进山点头,“我想了一晚上,觉得养猪这个事可行。”
阮思娇脸上露出笑意,朱进山却又说,“我今天就是想说,我大哥的儿媳妇,她也想养猪,我……”
朱进山欲言又止,阮思娇已经明白朱进山的意思。
多发展几个养殖户,当然没有问题,就算两家挨着也没事。
哪怕一个村子全都养猪,其实也构不成竞争关系,这跟做生意不同。
如果能形成规模,反而更好。
朱进山特意来跟阮思娇提这件事,只怕也是本钱的问题吧。
不过阮思娇不会主动提帮助,她偏了偏头,“朱叔,您有话不防直说?”
朱进山是来找阮思娇说这件事的,哪怕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朱进山还是把贺红梅昨天算帐的事情说了。
至于要不要帮扶,这是阮思娇的事,朱进山连提都没提。
不过朱进山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阮老板,能不能请邵老师跟我侄儿好好说说科学养猪的事?”朱进山说。
阮思娇点头,“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如果能够通过养殖业富起来当然好,但万一造成损失,不光是对个人家庭的打击,很有可能对整个市场造成打击,所以这件事我一定会慎重处理的。”
朱进山总算放心了。
“那我就回去买小猪仔了。”朱进山说着,要往外走。
“朱叔,”阮思娇忙叫住他,“你顺手把小猪料带回去吧。”
赊给朱进山一部分饲料,这是昨天就说好的。
朱进山倒也没推辞,他刚才说要去买小猪仔,也有提醒阮思娇的意思。
说话含蓄,这大概是只有农村人才具有的优良品质。
朱进山今天是拉架子车来的,阮思娇看到他架子车上有几颗小麦粒,她说话倒是没那么含蓄,直接问,“您卖小麦了?”
“买猪仔的钱有点不够,不过现在够了。”朱进山如实回答。
他借给朱芸那五十块钱,收回来五袋麦麸跟二十五块钱。
家里的钱全都整出来,也才凑了五十,只能又卖了一些麦子,现在手上倒是有一百多块,买猪仔肯定用不完。
阮思娇给他装了两百斤小猪料,这些料用半个月肯定没问题。
装好了,阮思娇让邵春明记了朱进山家的地址,让邵春明安排时间去徐寨乡,顺便又把贺红梅想养猪的事跟邵春明说。
邵春明是城里的干部,是知识分子,阮思娇跟他说话的时候更不能有村里人的那种委婉含蓄。
“邵老师,科学养猪的方法、饲料的用量、后期的所有费用你一定得给他们算清楚了。不按科学方法养猪的后果你也得跟他们好好说说。”阮思娇十分强调这个问题。
邵春明一时不解,“他们家不愿意接受科学养猪,却还想扩大规模?”
“不是。”阮思娇摇了摇头。
她干脆把朱进山告诉她的,贺红梅算帐的方法跟邵春明说了。
邵春明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