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都是被香味勾过来的。
为了不让门前看着乌泱泱的,引人嫉妒,南锦璃把二丫拉到角落说了会话。
二丫很是佩服的看着小妹,“还是你有主意,我这就去交代伙计。”
二丫来到门前,喊来迎客伙计道:“问一下排队的人,有没有想拿走吃的,如果有排到另一边,一次放两人进来选食材,选好后给他们一个号码牌,让他们再逛一会过来取。”
伙计也觉得这办法好,忙着手去办了。
苏梅瞧着烤的供不上吃的,自己也亲自上了。
更是把宋二山调了过来。
他烤过肉,会一些,先顶上。
幸好铺子里有四个烧烤架子。
四人忙的团团转,才勉强供应上。
一天忙下来,苏梅的腰都快断了。
食材也早早就卖光了。
王来福带着小弟再来吃,就已经没有了。
“咋比那面皮还卖的快。”王来福想到早上那诱人的味道,忍不住吐槽,“苏老板,你就不能多弄点菜吗!你瞧瞧,对街的铺子哪家有你家关门这么早,有钱不赚,你是傻子啊!”
苏梅不好意思的笑着。
二丫听的心里不舒服,可对着王来福那一脸的横肉,又不敢说啥。
南锦璃笑嘻嘻地道:“我娘才不傻哦,每天只有那些菜,来得早的就吃得到,来得晚的可就吃不到啦!”
如果一整天门前都有人排队,只怕会引来对街的很多人眼红。
不如弄成饥饿营销,不仅钱来得快,铺子里的伙计和师傅也能轻松点。
王来福的脑子还想不通这个道理,但对着可爱漂亮的三丫,还是软了脾气。
“既然卖完了,那我们明天再来。”
王来福带着小弟一走,苏梅就关门挂上了打烊的牌子。
对街的人看见,都瞪圆了眼睛。
“这才未时就关门了?”
“方才还有人在排队,这就不准备赚钱了?”
“可惜了,开张第一天就有那么多人排队,可见这铺子有赚大钱的潜质,哪晓得会关这么早的门,白瞎了这么赚钱的铺子。”
“……”
嘴上都在说可惜,但心里却都在幸灾乐祸。
他们却不知,开张第一天,烧烤铺子就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
掌柜和二丫数了半个时辰的铜钱,才数清楚总数。
刨去成本,半日时间竟就赚了八两银子!
当二丫说出盈利的时候,整个铺子安静了足足十秒钟,才传来抽气声。
宋四喜那两夫妻,差点惊的一口气没喘上来。
这可是他们种一辈子地,都难以赚到的钱。
可这铺子,半日就赚到了。
“八两!四喜,我没听错吧,半天就赚了八两!”
“我也有点点晕……”
宋四喜也是懵的。
“明明那么便宜,咋就赚了这么多呢?”
“是啊,一文钱一串,两文钱一串……八两,这是咋赚的?”
二丫早就习惯了,笑着道:“这还只是刨去成本的盈利,若说今天的进账,那可是有足足十两呢!”
“十,十两!?”
几人更震惊了。
苏梅把钱给了掌柜,“取二两出来买菜,剩下的存钱庄。”
掌柜应下,抱着钱匣子出去了。
苏梅把采买的活计,交给了四喜媳妇。
四喜媳妇握着有些烫手的银子,心里很紧张。
“苏老板,这么多银子,我,我……”
“早听说你精明能干,我相信你。”
苏梅拍着四喜媳妇的手背,给她吃了颗定心丸。
四喜媳妇也不想辜负苏老板,便咬着牙应下了。
“苏老板放心,我一定干好这差事。这银子,我也会替你省着花。”
苏梅交代完事情,就带着三丫回了。
一人骑着一匹小马驹,来去都方便了不少。
次日,苏梅又来了镇上,但又带了两对夫妻。
烧烤铺子紧缺人手,更缺烧烤师傅。
苏梅便让宋大强宋四喜两人,现烤现教。
不到三日,另两位师傅也上岗了。
烧烤铺子的生意是一日比一日红火,食材的成本也从二两银子,增加到了四两。
自然赚的也就更多了。
听说连亭长大人都去光顾了,一口气买了半两银子的烧烤,带走了。
这天,亭长大人身着便服,又来了烧烤铺子。
苏梅恰好也在,正在补充食材。
亭长一进门瞧见她,嘴角上扬了扬,问道:“苏老板,在门口设立菜架,供吃客挑选,你是如何想到的?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苏梅不好意思地笑着道:“这不是我想到的,是我家三丫……苏南锦璃想到的,她是我家点子最多的。”
苏梅把三丫叫顺了口,但这里是镇上,面前又是亭长大人,她才急忙改口,叫了名字。
“苏南锦璃。”亭长细细揣摩了一下这个名字,觉得很有意思,“苏三小姐我碰见过几次,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苏老板很有福气。”
“谢亭长大人赞誉。”稍顿,“亭长大人您先选,我还有事要忙,失陪一下。”
苏梅不好与亭长大人多交谈,放好食材就进了后厨。
但亭长的目光却一直停留在她身上,直到她消失。
这让在柜台边玩的南锦璃看出了一丝端倪,眼睛眯了眯。
“看啥呢?”
二丫好奇的看过去。
“亭长大人来了。”
“呀,还真是,咱们要不要去打个招呼?”
“不用了吧,亭长大人穿着便服,肯定不喜欢有人往他跟前凑。”
“那我让师傅多给亭长大人烤点肉串。”
亭长自然又是来买烧烤的,待打包,用油纸包着拿回家,里面竟多了好些羊肉串。
他无奈笑笑,“这苏娘子还真是个会来事的,总喜欢送我吃的。”
上次的辣椒酱,这次的羊肉串。
他便受了她这份心意。
一转眼,一个月了。
苏梅的几个铺子都出了月账。
烧烤铺子的收益,远比她想象中还要多,竟足足有四百两!
苏梅和二丫哪怕习惯了高收益,还是被如此多的月账震惊到了。
苏梅赶忙将钱存在了钱庄。
又给帮工们涨了半两银子的工钱。
现在每个帮工的工钱,都有二两银子了。
夫妻二人,能拿四两银子的工钱,足够送出去一个读书人了。
所有人都开心坏了,家里有娃儿到年龄可以读书的,便捎信回去,让娃儿来镇上。
宋家村又一下子送出去四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