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国之大者,君为之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1990年8月到1992年7月,持续不断的干旱再次降临在多灾多难的河洛大地。
浅山丘陵地区的新安首当其冲,旱情更加严重。
河流断流,湖泊枯竭,五米以内的水井全部干涸,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人畜吃水都难以保障。
山区吃水几乎都需要下到十里开外的河沟里,依靠那浑浊不堪的泉水,苦苦挣扎。很多企业因为缺水而停工。波及之广,可见一斑。
河洛地区的旱情很快反映到了北京,立刻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李总理动情地说,“吃水是天大的事,一定要妥善解决,帮助豫西人民渡过难关,无论如何不能让群众在吃水上出现困难。”当即给新安县受灾最严重的岭后村拨付赈灾资金29万。
省市县三级领导对新安旱灾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对旱情的措施。
田副总理前来视察新安灾情,看到山区群众吃水困难的情形,忍不住潸然泪下,立刻动用1000万总理预备金,拨付灾区,确保每一个人不受饿,确保每一个人不受渴,平安度过灾荒年。
1991年12月3日,岭后村数十个村民拿着锅碗瓢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排着长队。李省长看到这幅情景,上前询问村民们吃水的情况。当他得知大家需要苦等两天两夜才仅仅能得到5斤水时,顿时泪如雨下,当即通知河南省水利厅安排专家连夜赶赴新安县勘察水源,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几眼深水井,确保除夕晚上,每家每户都能吃上团圆饺子。
12月4日,河南省地质水利专家组赶到新安县,12月5日河南省救灾专项资金下发到新安县,12月18日深水井全部建成,清列的深层泉水喷涌而出,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流下了欣喜的泪水。这些深水井有效地解决了春节期间群众的吃水问题。
作为全县最大的企业,新安电厂自然义不容辞,勇敢地挑起了抗旱救灾的大梁。
李廷魁当即召集贾荣德、王清凯等电厂主要领导同志开会。在会上,李廷魁动情地说,“电厂是人民电厂,自然是要为新安人民服务的。想当初,电厂建设缺乏资金,新安人民一元一角凑钱帮助我们度过资金难关。
“现如今,连续的干旱,粮食绝收,吃水困难,新安人民陷入困顿,正是我们回馈父老乡亲的时候。虽然电厂刚刚建成投产,力量孱弱,能力有限,但是我们依然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我提议,电厂职工宿舍楼暂时缓建,拿出100万,支援全县人民渡过难关。同意这个提议的同志,请举手。”
在座的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没有一人空缺。
贾荣德带领电厂工人奔赴救灾第一线,用这100万资金给受灾群众打了十几眼深水井,解决群众的吃水困难。他看到山区群众因为争水发生斗殴,立刻要求机修车间赶制300个拉水桶交付灾区群众。1992年盛夏,气温更高,旱情更重,贾荣德要求再追加500个水桶。
旱灾三年,新安电厂一共为灾区群众打了27眼深水井,赶制了800个拉水桶,建成了人畜引水渠,架设了3000米输电线路,彻底结束了山区群众的吃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引水灌溉问题。
王清凯在职工食堂召开了全体员工会议,要求全厂开展抗旱大会战,电厂24小时运转,所有机组不停歇,确保抗旱用电,将生产出来的电流快速送往田间地头,转换成一股股的清泉,滋润干渴的土地,湿润干裂的嘴唇。
与此同时,李廷魁和王清凯还号召全厂职工为抗旱救灾捐款献爱心,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10元、20元、50元、100元,大小不等,数额不同的善款,如同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聚在一起,形成汪洋大海,悄无声息地输送到灾民的手中,滋润着他们那干涸的心田,绽开了一张张笑脸。
电厂先后共花费了资金500万,这是不包括全厂职工自发捐赠的善款,帮助新安人民战胜了旱灾,最终迎来了甘霖普降的时刻。
灾后新生,新安人无不对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深深的感谢。
一些耄耋老人更是感触颇深,他们纷纷拿出铁门镇一块斑驳陆离的碑文:“清光绪三年,河南大旱,丁丑三月到戊寅三月始雨。三年,夏季歉收,秋季均无播种,新渑灾尤甚,十室九空,通馑相望,有一村饥死无一家者,有一家饥死无一人者,人食人肉,诚亘古之未闻也。……”以此与刚刚过去的大旱灾作对照。
同样的旱灾,不同的时代,救灾的决心造就了结果的迥异,发人深省,令人赞叹。
这次大旱,新安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除了上至国家下至基层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力救灾外,也与李廷魁、贾荣德和王清凯的电厂领导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密不可分。
1992年8月,迟来的雨水终于洒下,彻底结束了延续三年之久的旱情,让广大群众再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而新安电厂也迎来了大发展,一期工程经济效益显著,年产值远超全县其他企业的总和,社会效益更是有目共睹,厂里当即决定上马二期工程,李廷魁再次披甲上阵,历时一年多,终于在1993年7月全部建成投产。
二期的投产,一个重要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现有的新安地区根本无法消化这些巨量的电力,直接卖电,附加值太低。李廷魁考虑到国际上金属钠的价格比较高昂,建议成立金属钠厂,得到了广泛支持。
于是,在1993年7月7日这一天,电厂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一天之内,成立了金属钠厂和电厂三期工程两个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新安电厂也正式更名为新安电力集团公司。
李廷魁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急流勇退的想法不得不往后推迟。
谁知,这一推,不要紧,竟然给他招引来了一个更大的负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下次接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