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阳对唐明云说道:“贤弟,这个我可不好说。你我二人,我就不打官腔了。此次扫黑除恶的行动,是凤阳府巡抚衙门里提出来的。凤阳府下辖的五州十三县,知州衙门和知县衙门,虽然表面上大力支持,实则都在隔岸观火。大家都不是傻子,此次范大人提出的行动,名义上是扫除凤阳府的黑恶势力,可是这些黑恶势力,为什么能在凤阳府这片土地上滋生?说白了,还不是有名利场上的大人们庇佑?在州县里做官的大人们,本地存在黑恶势力,谁敢拍着胸脯说,这些黑恶势力真的和他们没有关系呢?我看未必。很多黑恶势力,刚开始都是,以扶持经济增长的名义,搞起来的。很多都是衙门里,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很多时候,衙门里的大人们,也不愿意扶持这些势力,可是为了一幅一州一县的经济发展,为了他们的政绩,为了赋税,不得不出此下策。甚至不得已,做出一些有违律法的事情。如今要扫黑,你说他们能完全撇清,自己和这些黑恶势力的关系吗?肯定撇不清。这是他们在仕途上的污点,极有可能影响个人的仕途,和家族的荣耀。”
唐明云说:“兄长,你说的这种看法,明云并不认同。”
郭子阳问道:“那明云说一说,你不认同的原因是什么?”
唐明云站起来,在郭子阳的会客厅踱步道:“此番扫黑除恶的行动,是凤阳府巡抚衙门,布政使衙门,和知府衙门联合决定的。兄长作为宿州知州衙门的知州大人,你应该坚定立场,和凤阳府诸位大人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了,这是最基本的。若是知州大人不积极支持,巡抚衙门的派发下来的公务,不和巡抚衙门站在同一立场上,本身就是失职。更何况,倘若所有的知州大人,对此项行动抵触,不执行或是想置身事外,这不是兄长立功的大好时机吗?只要你在此方行动中,办好了差事,那兄长定会在凤阳府的名利场上,脱颖而出,得到重视。”
郭子阳说:“贤弟说的这些,我也很想过。再说了,若大的宿州城,它的过去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刚调任过来罢了。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本人不怕扫黑扫出,我自己的某些纰漏。但是贤弟,凤阳府的情况,我相信你也已经掌握了许多。巡抚衙门扫黑除恶的命令一下,那些有背景的黑恶势力,纷纷得到消息,四散逃窜。整个凤阳府名利场,上下折腾了很长时间,大动干戈,连个黑恶势力余孽,都没有抓到。我们且不说,此番行动,能不能真的遏制,凤阳府本地黑恶势力的发展,还黎民百姓安定的生活环境。单从政治上看,此番行动的风险,未免也太大了。贤弟难道不觉得,此番行动若是毫无收获,或者收获甚微,上头难以收场吗?”
唐明云说:“兄长,谬矣。收不收场,和你郭子阳,郭大人有什么关系?若真像兄长所说, 此番行动毫无收获,或者收获甚微,需有人承担此风险。那承担此风险的,一定是凤阳府巡抚衙门,对吧?跟兄长又没有任何关系。既然跟兄长无关,那你又为何替他人担忧呢?”
郭子阳踌躇不前,有些犹豫,他支支吾吾的说道:“可是……”
说了两个字之后,后面的话他打住了。
唐明云自然明白郭子阳的意思,也知道郭子阳说的,可是后面是什么话,因为他和郭子阳深有同感。
此番行动,等同于一次,名利场上的站队,选对了队伍,日后在仕途上,必定是平步青云,未来的政治前途,也一定是一马平川的坦途。
若是站错了,未来堪忧。
这种事情,就像是一场豪赌。
将自己全部身家,压在一处,必定是想赢。
可是,若对其中一方,信心不足,又怎么可能,妄然下注呢。
唐明云和其他大人有所不同,他是范明的贴身幕僚。
范明牵头,要在凤阳府内,扫黑除恶,唐明云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随范明孤注一掷的压了上去。
他没有别的路子,只有一条奴凭主贵的路可走。
可是,在唐明云旁边的郭子阳,虽然和唐明云兄弟相称,但是人家有自己的仕途,并不需要当下立断,赌上自己的前程,和十年寒窗苦读,陪范明走上这一遭。
郭子阳此刻,只不过需要判断,是不是应该将自己的仕途,和范明的仕途合二为一。
此番,若郭子阳真的一脚踏了进去,那便是成了凤阳府名利场上,范明所代表的外地帮。
若是此番,凤阳府境内扫黑除恶成功的话,自然还好说。
郭子阳可以趁机,官升一级,捞足了属于自己的政治筹码。
可是此番扫黑行动一旦失败,范明在凤阳府的势力,必然会应声溃散。他肯定在凤阳府待不下去了,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人,肯定不会和范明,一起离开凤阳府。
可是若他们想重新站队,并不是一件易事。
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冯少文。
冯少文当年,就是火急火燎的,站了临渊的队伍。
最后,临渊被凤阳府名利场上的本地帮赶走之后,冯少文在名利场上,停滞不前,郁郁寡欢。
若不是范明到来,冯少文很可能现在,还留恋在酒肆赌坊之间,迷失方向,成为诸多同僚所孤立的孤家寡人。
既然郭子阳不愿意说,唐明云也不好就这个话题,跟他继续深入探讨,只好就此打住。
唐明云换了一个话题,问道:“兄长,最近听说有一批,去京城进修学习的名额,你们派谁去了?”
郭子阳说:“赵武,赵大人去了。”
赵武是宿州知州衙门,从七品的判官。
贺弘文在宿州的时候,赵武就是判官。
如今,官职更迭,他还在任判官。
宿州的名利场上,有一种传言。
赵武,赵大人之所以,能当上这从七品的判官,是因为他胸无点墨,在衙门里,除了和稀泥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年来,他之所以,一直在判官的位置上没有升迁,也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来。
此次去京城学习,最终的名单,是由范明敲定的。
赵武也在其中,是由范明亲点。
此事,唐明云自然十分清楚,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目的。
唐明云说:“听说,京城里吏部尚书大人会亲自,给这些大人授课。吏部的大人们思维活跃,对名利场上的事情,有很多令人惊叹不已的观点。”
郭子阳说:“没错,尤其是吏部的正二品尚书大人,和正三品吏部左侍郎大人。这两位大人对官场上的事情很有见地。”
唐明云说:“是吗?可惜我是没机会了。我倒是有些不懂的地方,很想和他们当面请教一下。”
郭子阳说:“这有何难,下次去京城,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不知,贤弟想请教,这两位大人什么问题?”
唐明云说:“太多了。比如,太祖皇帝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他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郭子阳说:“贤弟,这些问题,书中都有啊。莫非,你对此事,还有别的看法?”
唐明云说道:“是呀,明云确实有自己的一孔之见。太祖皇帝在判断当时形势的时候,比张世诚更加准确,细致。太祖皇帝在时,他很清楚,打天下就是实力的比拼。这些实力,不仅包括我大明的兵力,更是政治实力,和财力的一种比拼。在这三种实力中,张世诚所拥有的是兵力,他所缺乏的正是政治实力。因为,他没有得到大多百姓的支持与拥戴,因为他缺乏政治实力,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财力。当时元朝没有周围邦国的普遍支持,在政治上没有后援,那么战争,一定会将其经济拖垮,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大明儿郎的抗元之战,虽然当时没有,像前朝那样的兵力,但是却有足够的政治实力。我方利用自己的政治实力,想方设法的消耗,并拖垮了前朝的财力。前朝的财力一旦被拖垮,双方的战争,自然胜负立见分晓。当年太祖皇帝和元朝的抗战,策略方针都是基于,这一判断而制定的。”
郭子阳说:“当年明太祖皇帝,在朝堂上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谋定而后动。这里的谋,就是我大明朝的生命。”
唐明云说:“没错。兄长,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讨论抗元时期,太祖的建朝策略和方针,会不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呢?”
郭子阳说:“贤弟总会说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来,你说来,我听听。”
唐明云继续说道:“前朝垮台之后,最有希望上位的,唯有太祖皇帝和张世诚部队。当时太祖皇帝的实力,和张世诚相比,可谓是非常弱小。太祖皇帝手里,大概只有十万人马,我可能估计的有些多。而张世诚手里,有实打实的五十万人马。张世诚手中的大将,张士德手中的人马,也比当年太祖皇帝手中的人马要多。”
郭子阳说:“贤弟说的不错。当年太祖皇帝的兵力,远不如张世诚的一个将军,手里带的兵力。”
唐明云说:“在当时的形势下,抗元肯定是大家的统一目标。谁不抗元,谁就是众矢之的,谁的未来就是死路一条,这其实是毋庸置疑的。陈友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当年选择了一条,和抗元完全相反的路。他选择和前朝同流合污,结果,在鄱阳湖中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