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新型的可重构计算阵列,来实现自适应滤波。
它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动态调整内部的数据流和运算单元,大幅提升运算效率,降低功耗。”
“这个思路很好!”
张恒一拍大腿:“可重构计算,代表着信号处理领域的新趋势,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实现关键技术的升级换代!”
“如果再结合上最新的纳米级工艺,进一步降低芯片尺寸和静态功耗,效果会更好!”
陈铭衡也跃跃欲试:“这些新技术,都是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前沿热点,我们可以邀请几位业内的大牛,来为我们把把脉,指点迷津。”
“就这么定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穿云探雷’升级改造的新阶段,目标只有一个:用最先进的技术,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便携式排雷神器!”
会议室内,掌声如雷。
大家都意识到,要真正攻克这个难题,单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技术研讨会,邀请信号处理、微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咖,来为我们‘会诊’把脉。”
张恒提议道:“通过头脑风暴,说不定能擦出创新的火花!”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要在短时间内邀请到这些大牛级人物,谈何容易。
有的正在国外访学,有的正承担着重大科研任务,抽不开身。
更重要的是,“穿云探雷”涉及军工机密,许多细节不能对外公开。
如何在保密的前提下,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杨东祥首长再次伸出了援手。
“交流是搞科研的重要途径,保密是搞军工的基本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他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利用军工系统内部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研讨。
一方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大家参与,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
张恒一拍大腿:“首长的主意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邀请到更多的专家,让讨论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杨东祥的协调下,一场特殊的视频研讨会,在军工系统内部的网络上召开了。
屏幕上,一个个大咖级专家的身影,渐次出现。
他们有的两鬓斑白,满头华发,有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代表着龙国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
“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研讨。”
张恒首先发言,表达了谢意:“今天,我想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
接下来,他详细阐述了“穿云探雷”在功耗优化上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自己的一些初步设想。
他谈到拟采用可重构计算阵列来实现自适应滤波,谈到拟引入纳米级工艺来降低芯片尺寸和静态功耗……
专家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记录,或提出疑问。
“可重构计算,是近年来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通过运行时动态调整硬件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算法需求,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一位学者评论道:“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环境,实现最优的硬件配置,还有很多理论和工程上的难题需要突破。”
“纳米级工艺,确实可以显著降低功耗,但它对芯片设计和制造的要求也更高,良品率和可靠性都是不小的挑战。”
另一位专家补充道:“这需要电路、工艺、封装等多个学科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强大的产业基础作支撑。”
屏幕上,讨论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面对面的交流。
张恒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也在飞速地思考着。
专家们提到的问题,都切中了他心中的疑惑。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头脑风暴中,一个全新的技术方案,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型。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自学习的策略,让硬件结构的调整,由人工设计转变为自适应演化!”
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评估和优化,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自主寻找最佳的工作模式,实现功耗和性能的动态平衡!”
屏幕上,众人先是一愣,接着纷纷点头。
“这个思路很有创意!它融合了自适应计算和机器学习的理念,代表了未来信号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能实现这一设想,不仅‘穿云探雷’的功耗问题能迎刃而解,整个信号处理领域,都将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张恒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他感谢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感谢杨东祥首长提供的交流平台。
视频会议结束了,张恒迫不及待地召集团队,分享自己的新构想。
那是自学习硬件的理念,是自适应演化的思路。
它将颠覆传统的设计范式,开创信号处理的全新纪元!
“如果我们能让硬件像软件一样,具备自我优化、自我进化的能力,那就等于为系统注入了一种‘生命力’。”
张恒向团队阐述着自己的设想:“它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电路,而是一个能够根据环境学习、根据任务调整的‘有机体’!”
“这个思路太令人兴奋了!”
徐占龙的眼睛亮了起来:“它意味着,我们的系统将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不管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还是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它都能自主找到最优的工作状态!”
“而且,这种自学习能力,还可以延伸到信号处理的各个层面。”
陈铭衡补充道:“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种自适应的信号滤波网络,让它通过不断的自我训练,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信号增强能力。”
“在数据分析和特征提取上,也可以引入深度学习的技术。”
林森也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端到端的智能探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