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贡院前,司徒瑾等人满眼感激之色。
更对眼前的皇帝打心底敬佩。
很快,一位位学子,怀着激荡的心情,在重新搜过身后,这才迅速进入考场。
等到学子们全都进了隔间,在赵楷的巡视下隔间被关上,本轮科考正式开始。
坐在隔间里,司徒瑾好半天都无法平复下心情。
“皇帝,那居然就是皇帝。”
“看来,我那些文章,真是可笑至极啊。”
口中喃喃,他不由自嘲的摇了摇头。
自己从未见过皇帝,甚至对方就站在眼前他都认不出,却大言不惭的抨击其为昏君。
一切,都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偏偏自己深信不疑,这可真是讽刺。
一想到这,他不免感到羞愧难当,更佩服起了赵楷的心胸来。
北华诗楼那夜,他曾当众骂昏君,更曾写过许多文章嘲讽对方。
可这位皇帝却丝毫没有怪罪,反而赋诗百首,点拨他们这些文人。
并且为他们扫清参加科考的所有障碍,严惩贪官污吏。
这样的皇帝,是昏君?
这简直是千古明君,简直是能开创盛世的君主!
想到这,司徒瑾不禁心绪澎湃。
自己一旦入朝为官,说不定能受到重用,实现当初读圣贤书时,心中的理想。
为这大楚,奉献一腔热血。
如此圣明的君主,大有可为,大有可为啊!
就在司徒瑾心虚激动的时候,试题终于从外面递了进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喃喃念出这次的考题。
此题,为君子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
司徒瑾心中恍然,这句话,正是那日对方点醒他们的千古绝句。
这些日子,他已反复的钻研诵读过不下千遍。
越是体会,越是能感觉到这句话里的意境。
天道万古长存,从古至今都不曾断绝,为君子之道,便应如天道般永不言弃,更应如大地般有着厚重的底蕴,不骄不纵。
得益于这些天的反复钻研,司徒瑾心中几乎是立刻有了答案和想法。
于是他提笔便写,一开始心中还在思虑衡量,写一行便要反复斟酌。
后面,却是下笔越来越快,脑海中越发的清明,笔尖墨水挥洒间,一篇文章很快形成。
就在其余书生依旧在犹豫思虑时,仅仅半个多时辰,司徒瑾便推门而出,将自己的文章交了上去。
吏部李乾仁满脸惊讶。
“司徒瑾,这才半个多时辰,你确定要交卷?”
“眼下时间充裕的很,不如再去多想想,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可改之处。”
这个司徒瑾可是皇帝最看好的人,他的成绩若是不好,少不得龙颜不悦。
而且李乾仁本身,对于司徒瑾的才华也很是佩服。
只是曾经碍于黄党势大,他根本不敢多做接触罢了。
司徒瑾脸上却没有半点犹豫,对着李乾仁一拱手。
“小生已经思虑许久,无需再改。”
“还请李大人,将此文呈给皇上看,我想,皇上应该会满意的。”
司徒瑾说的满脸自信,随即转身便离开了考场。
见对方竟如此自信,李乾仁不由微微皱眉。
“此子虽然才华惊人,可未免有些过于骄傲。”
“短短半个多时辰,能写出什么好文章?”
口中喃喃,他这才低头看向手中文章。
原本还有些轻视,觉得是对方太过骄傲自满,恐怕文章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
可他越看,便越是心惊不已。
“好,好好文啊!”
半晌忽然连声叫好,心中佩服之至。
这司徒瑾,果然是曾经大楚的第一才人。
若不是皇上那诗仙的名头压着,如此文章怕是要震惊朝野的。
想来,皇上应该也会满意此文。
想到这,李乾仁连忙将这篇文章送到了赵楷面前。
等到赵楷从头到尾,反复将文章看了几遍后,也是满面惊喜轻笑连连。
“哈哈哈,果然是我大楚第一的才人,如此见解,竟以君子之道引申国家之道,君臣之道,实乃我大楚之栋梁啊。”
“妙,实在是妙不可言!”
赵楷很满意。
这个司徒瑾的文章,的确很厉害。
虽然比不上那些名动千古的诗词,可他那些诗词,都是从前世抄来的。
算不得自身才华。
而这个司徒瑾,则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写出来的。
眼见皇上如此满意,早就对司徒瑾有所耳闻的一些官员,也连忙接过纷纷仔细查看了一番。
结果,也是一个个赞叹有加。
眼下的朝堂之上,根本无人能比的了这司徒瑾。
连十之一二都无人能达到。
“皇上,我看这司徒瑾肯定是本次科举的第一人。”
李乾仁发自心底的忍不住开口。
“这个状元,必然是他的啊。”
赵楷却一点都不急。
“先等等,我大楚文人才子无数,本次说不定哈能涌现一些才子。”
“还是等其余人都考完吧,或许会有意想不到惊喜呢。”
这次科举,与以往不同。
以往科举,都是从各部选出一些精通书文的学士,来负责审阅评定。
而这次,皇帝却要亲自评定文章的好坏。
原本,这些精通书文的学士,根本不会服皇帝的评判。
因为大多数的皇帝,所掌握的书文都只是皮毛罢了,让皇帝来评判那些才子的佳作。
简直是胡闹。
可赵楷却不一样。
他一夜之间赋诗百首,每一首都足以震撼他们这些学士,每一首都足以名动千古。
这样的君王。
他要插手科举,亲自评判科举文章。
谁敢说个不字?
要否定皇上的决断,有本事你也写一篇名动千古的诗词来啊?
写不出来,你有什么资格质疑皇上的决定?
所以哪怕是往常再自命清高,自视甚高的大学士,这会一个个也都对皇上的言语赞叹有加。
没办法,谁让他们技不如人呢。
很快,随着日头开始偏西,许多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文章,一篇篇文章很快都交到了赵楷身前桌上。
赵楷一篇篇看下去,每一篇都亲自提笔打分。
在他看过后,这些文章才传到其余考官手中,按照文章的好坏,细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