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是出神入化,比起京城里昔日的琵琶大家端月,更是出彩许多。
“愿解你,俗世的寂寞,朝与暮四季穿梭,人与花身影交错,却见他与谁说,浮世一诺,守候是花开云合,唯愿你岁月无波,本来殊途何须不舍,欲卦问天地,又怕世事莫测,道不尽太多辗转离合,愿解你,俗世的寂寞,一人一花一凡尘,谢过往你来过。”
不同于京城流行的那些靡靡之音,石子茜沙哑的歌喉格外的让人觉得舒服,且有代入感,更可贵的是,她弹唱的词曲,都是极为温柔的调调,不无病呻今,也不伤风悲秋。
“短暂却,似风满山河,把此生都响彻,从此愿敛香淡色,许你一世安乐,守护是,最温柔别过,花开花落花解语,花影婆娑,最美一次相逢,最暖一曲离歌,海棠无香非遗憾,是最深情笔墨,把这故事细细勾勒,将你我写进某传说。”
陈瑾萱原本已经模糊了对石子茜在春晖园时的惊艳印象,如今再次一听,骄傲如她也不得不感慨石子茜的才华,恐怕远在自己之上。
“欢歌与梦戏中的人最清醒,上演离合悲欢信口海誓山盟,短暂别后下一场还会重逢,拂袖演罢西厢再登台牡丹亭,隔帘斜月偏照短檠灯,铁石心肠也动情,端详何憎灯下共交颈,今夜亲折证,赴约西厢月正明,百花深处见芳卿,料应与此心相等,隐隐俏俏冥冥。”
换作是她,绝对做不到流落在外十几年,依然能有这样良好的教养跟出彩的才华。
可见石子茜是把世家女子的家训以及要求,刻进了骨子里的。
“台上霁月清风,戏词比真心动听,明眸善睐冷眼看百态众生,世上万种风景,苍山洱海共月明,倒换来你假面以相迎,长夜孤另惊醒之时最冰冷,入戏贪嗔爱恨寻觅片刻温情,短暂别过下一场还会重逢,拂袖演罢西厢再一曲琵琶行,衣才换青归鞭办回程,红楼休恋着聘婷。”
想起石子茜令人痛心的身世,陈瑾萱心中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
或许是有了对比,陈瑾萱对石子茜,起了怜惜的心思。
“迢迢玉京不虑寒枕冷,无限别离情,不念我芙蓉帐冷,也思亲桑榆暮景,我频嘱咐君记否,空自语惺惺,霁月清风半生飘零如浮萍,久唱这曲无人信此处动情,世人空口说凭,错判戏子最无情,千百年将孤身更孤零,从今后看客最深情。”
曲调缓缓停息,听入神的陈家人各自沉思,一时间都没有回神。
连陈清都十分意外,因为这样的曲风,是石子茜从前,从未尝试过的类型。
“献丑了。”石子茜轻轻开口,她说话的声音跟弹唱时的声音完全不同,这样明显的对比让人格外惊艳。
陈瑾萱回过神,按耐不住的开口道,“你是怎么做到的,说话是一种声音,弹唱又是一种声音。”
“其实很简单,说话时的声音是本能的声音,也就是最原本的声音,但声音是可以利用发声位置去改变的。”石子茜见陈瑾萱感兴趣,便打算教她。
石子茜闻言,思索了一会儿才道,“是否类似于,弹奏乐器时,位置的改变,来发生音色的改变?”
“可以这么说,比如,你试一下,把气息沉下去,手放在后脑勺,你把精神集中在你手的位置上,去发出声音。”石子茜从未教过旁人,因此也有些担心陈瑾萱听不明白。
一旁天生五音不全的陈夫人,羡慕极了,不由得也悄悄跟着学着,把手放在后脑勺,下意识的跟着石子茜的说明去寻找位置。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陈瑾萱按照石子茜说的去做后,吟了一句诗。
果然,声音一下子就跟她平时的说话声音不一样了。
陈瑾萱惊喜的瞪大了眼,一旁的陈夫人忍不住也跟着发出声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下,深知陈夫人五音不全的陈尚书也惊讶了,“夫人,或许可以跟着茜茜学声调?”
陈清跟陈瑾萱两兄妹彼此对视一眼,纷纷同情的看了石子茜一眼。
陈夫人唱起曲儿来,可谓是如风沙过境,寸草不留。
石子茜不知其中深意,见陈夫人这般感兴趣,便道,“母亲若是喜欢,可以跟我一起学。”
“哎呀,茜茜真是温柔,既然如此,那就每日午时后,跟你学上两个时辰?”
石子茜闻言,忙点头道,“只要母亲不嫌弃,那就每日午时过后,教两个时辰。”
陈瑾萱见状,没忍住笑出声音来,“嫂子,那我就每日晚饭后寻你学发声位置?时间就一个时辰差不多了。”
“没问题的。”石子茜不明白为什么陈瑾萱突然笑了,连带着陈尚书跟陈清的表情似乎,都有些一言难尽。
陈夫人得偿所愿,兴奋不已,心想着,或许石子茜能把她五音不全这个缺陷,给弥补了?
这样一来,她就不需要辛苦的去隐瞒了,每次贵妇圈子有活动时,她都只能是弹个琴筝,歌赋她是万万不敢的。
“既然茜茜愿意教我,那我也该让茜茜听一下,然后好知道从哪里开始教?”陈夫人双眼发光,她天生爱歌赋,却又天生五音不全,她一直对此耿耿于怀,遗憾不已。
如今石子茜答应了教她,她也就不藏着掖着了,该让石子茜知道她的具体情况,才好教她呀!
“那母亲便唱一个,我听听看。”石子茜深以为然,教陈夫人,也要知道陈夫人的水平是在哪里,但陈夫人到底是贵族出身,估计不会差到哪里去。
陈家人闻言,顿时一静,谁也没敢开口阻止陈夫人。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宿妆残,似这般,都付,奈何天,原来是吒紫*,氤氲朦胧,如沐春风,分明是良辰美景,在我口中,一说成空,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烟波画船,满院春色关不住,冥冥之中,却随去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