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理的提议,齐思远却有话说。
“大王,这些陈兵虽然属于精兵,却都是陈国的精兵,对陈国的抱效之心可想而知。”
“如若大周朝将这些新收的郡地都交给这些陈国精兵去把守,臣不敢想像。”
兵部的意见,的确也有道理。
姬随作为副丞相,也有考虑,“只是如若这些陈兵尽数放归,只怕也会为祸乡里。若是大周朝有什么风吹草动,同样难保这些人不会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些,姬延和万古流同样是沉默。
这些意见都对。
可总得要想出一个法子来。
八万陈兵,总不能尽数坑杀,这可是与大周朝的国策不容。
大王好不容易打下的名望,一朝尽毁不说,以后哪里还会有降兵降将?
而且这八万陈兵,家小亲友,不知又要牵扯出多少陈国民众。
可以说,如何处置这八万陈兵,是对姬延治国和开疆的一次大考。
一时间,齐思远和吴理两人竟也是争辩了起来,姬随不时还要参加两句。
“众爱卿,先且停下!”
大王有话,众臣马上住口不言。
姬延的意思是,择其精锐四五千人,补充到各处机动军力中。
再选三万人,与南城军的一部分混合后分配到各处城防关隘。
至于原有的陈军中的将领,先各降一级使用,以观后效。
不能杀,就要用,既然要用,除了一开始的分散防备外,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姬延相信,至少陈军中的普通士卒看到大周朝的真实境况之后,不会再把陈国故土放在心上。
特别是陈国边境的防备,也以陈国旧兵为主。
当然,余下的四万老弱,都放还乡里。
“此外,只要有一百个以上的陈兵,此处军营就得有宣礼官一名。”
思想工作永远不落后,这是姬延的一个原则。
仗打到哪里,宣礼官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无论军民,宣礼官都要做足工作。
其实也并不难,告诉他们在大周朝,有衣穿,有粮食,有屋居,就可以。
“大王圣明!”众臣一起表示赞同。
虽然不敢保证不出一点乱子,但大致上也只能如此处理。
只见姬随又站出来奏曰:“大王,大周朝立宣礼官制度,效果极好。只是礼部有奏,宣礼官的品阶太低,花费却是不少,还须大王拿主意处置。”
宣礼官因为数目会越来越大,所以一开始给的品阶是正八品。正八品的俸银乃是每月三钱银两,加粟五石。
这些薪俸,若是在洛邑城里养活一家四口,都有些勉强。
若是再算上养马,远行公干的费用,宣礼官养活自己都难。单只是马匹就费粮不少。
虽然马匹是朝廷的,可马粮是自己所出,若是无故把马养死,礼部还要质询、问明情况再报户部和兵部,不只是没了面子,还要花费不少精力。
如此一来,宣礼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姬随又道:“可以说现在礼部的这些宣礼官,都只是把此职当作一个跳板而起,一旦寻到好的差使,马上就要离职而去。长此以往,大周朝的宣礼制度只怕会走歪。”
姬延很快听明白。
两个字,缺钱。
若再算上现在银价下跌,不只是宣礼官,就是其他普通官员的生活怕是也不好过。
姬延略一沉吟,有了主意。
宣礼官的品阶可以再提一点点,先可以定在从七品,如此一来,每月固定的薪俸也可以上涨一点。
但有一点很清楚,最高也不能超过正七品。
毕竟宣礼官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不过姬延也有折衷之法,每月另给马粮费用三石,若是有差使离开洛邑,另算差费若干,以不超一日一钱银子为准。
“老臣,替宣礼官员拜恩大王!”姬随道。
既然说到朝廷官员的收入,姬延也有考虑,“今后可给百官任何折算的机会,无论是要以银钱折算还是米粮都可以。”
这一点,虽然给的薪俸看似不变,实则给了至少一成的好处,放在当下,那更是四五倍的好处。
谁不想要粟米啊!
同样的一斗米粮,银价已经掉到了原来的近两成。
议完八万陈国降兵的安置和宣礼官待遇等等,万古流又提到魏王的回信。
拒绝了!
魏王以国中尚有余力,谢过天子的好意。
“果然鼠目寸光!”
众臣纷纷摇头。
把手下子民都活活的饿死,魏王能有什么好处?
说到底无非是怕成全了天子仁德声望,引发民众外流。
魏王如此回复,让姬延不由心头一动。
万古流看出大王脸色,“大王可是想要强行叩关,解救万民?”
姬延仍是犹豫之色。
不是担心打不过魏国,实在是现在的摊子有些大,步子有些大。
他这也是怕用力过猛。
万古流却笑言,“大王不必如此忧心。”
眼下正好有八万陈兵,完全可以用周兵打前锋,陈兵跟进屯守的法子。
如此一来,不但从八万陈兵中可以优中选优出来,还可以就此把这些陈兵扔到魏国境内。
“大王,周朝虽然连连动兵,却并没有伤及国内,甚至士卒损失也不大。”
“现在楚王不敢北望,秦王正处于蝗灾之后,更占了楚国的上庸,须留重兵据守。”
“赵、魏两国皆是重灾之地,无力反击!”
“现在天子以仁义之师出征,正是占尽天时人和,何忧之有?”
好!
万古流一番话说下来,果然把姬延说得心花怒放。
那还等什么?
“令三军、陌刀军,不必过多休整,即刻去向道郡,准备解救魏地饥民!两军所带的投石机、炸药包不必携带,全部交给陷阵营处置。”
“另从投降的陈军中选拔两万精干随军出征,可由霍去病和李嗣业各领一支!”
“两军攻城所需要的投石机和炸药包,直接由军械监由水路运送到道郡,只等两军一至,可自行发起攻击。”
“同时告诉此三军将士,所有征陈的功劳赏赐,孤只等众军回来洛邑,一并发放。”
“令陷阵营高顺按先前商议的章程,处置好投降陈军的余部,可堪一用的,由兵部安排分置各处,不堪一用的,尽数放还乡里。”
“若是高顺有看得上的,许他将陷阵营扩军到两千人,至于一应的军资,由兵部和军械监筹措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