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情况就有些复杂。原来占据的韩国三郡之地,颗粒无收,宛城到邓城一带,同样是如此。
但是再往南、往东两个方向上,楚国各地的夏粮倒是已经收割完成。
如此调济得当,楚国也不会有大的灾情。
最得便宜的是姬延才打下的蔡国、以及随郡等地,不但有洛北两郡挡住了大量的飞蝗,而且还有大周朝作为后盾,早捡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楚王回到郢都之后,竟然马上和陈国结盟。
与此同时,楚王和陈侯联军一起去攻打宋国。
“这个楚王,还真吃不得半点亏。”
万古流也是摇头。
姬延哈哈一笑,“没办法,楚王的心态是真的很好。”
才被霍去病俘虏了一回,马上又去打宋国的主意。
不过得知这个消息,姬延和万古流都是出人意料的并不着急。
这一切都是楚王方面的安排。
大周朝与陈国、宋国都有盟约在身,也就是先前包括蔡、鲁、郑、陈、宋、卫以及大周朝的七国中部联盟。
但现在大周朝出手征伐了蔡国,并占而据之。而霸王军与吴起也在齐国地界上打得热闹。
不用楚王多劝,就将陈国拉到了自己阵营之中,两国合兵伐宋。
以宋国早就残破的实力,别说楚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只是一个陈国都可以将宋国一口吞下。
但这还不是重要。
既然陈国与楚国合伙去打自己的另一个盟友,那么大周朝也就有了出兵去打陈国的理由。
也就是楚王的计划,联陈伐宋,再给大周朝一个借口攻击陈国。
如此一来,楚王得到一个宋国的疆土。
而大周朝则是得到陈国。
虽然上一回鲁周大战当中,陈国的实力几乎是毫发无损。
但这也没有什么用处,大周朝去打陈国,只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而已。
“总之,楚王这回倒是办得不错!”
姬延大笑之。
只是万古流请示,“不知派哪一部分周军去攻打陈国?”
姬延想了想,“上回伐楚、并蔡,李嗣业的陌刀军一直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不如这回让陌刀军与陷阵营对调,让他作为一路伐陈之军。再让虎扑营、三军也去。”
“至于统率全局的主将,倒是不必了。”
这样规模的战斗,无论是霍去病还是李嗣业,都是有能力做到的,至于宁虎臣,虽然差了许多,霍去病也不会眼看着他吃亏。
还有一点,陈国此时的精锐力量,应该已经进入到宋国境内。
姬延也会特意交待霍去病注意这一队陈军。
两日之后,楚、陈两国联军果然正式出兵,一出手就连拔宋国四座城池。
天下大惊。
乾坤宫里,姬延却在和万古流商议对朝局的掌控。
以前大周朝国小事少,万古流一人坐镇,就可以处理完所有的公务。
但现在的大周朝已经大不一样。
“所以,孤的意思是,给丞相大人分些担子。”姬延有些歉意道。
万古流倒是并无介意之色,“大王所言极是,如今的确是要给大周朝选拔出一位副相来。”
姬延的想法却并不是如此简单,他提出一个内廷的模式。
就是仿照西汉或是明清两代的内阁制,以一个人数较少的内阁,来制衡外廷,也可更好的完成丞相职权。
只是姬延也有担心之处,这样整出两套班子,会不会又一次形成冗员?反而降低了这个小内阁的效率?
万古流沉吟再三,也不敢马上说好与不好。
“大王,不如将副丞相一职先增加到两个,如果用得好,就仍用丞相一职,若是用之仍有不得心应手之处,再作内阁之议!”
姬延点点头,算是同意。
“只是如此一来,就只能请丞相大人和两位副丞相每日到乾坤宫的偏殿里的轮值,以后不再设丞相府,而是在乾坤殿的后面设一个中书府,专门替三位丞相处理文书。”
姬延这样的提法,万古流也欣然应允。
也省得他不但要去昆吾宫里早朝,又要去丞相府处理公文,再来乾坤宫里请示,的确是太过费事。
如此一来,他每日办文之处也就是只有乾坤宫里。
“不知副丞相一职,丞相大人可有人选?”
万古流倒是有过考虑,“吏部尚书姬随,户部尚书吴理,此二人皆可一用。”
姬延也不废话,“即如此,孤先令这二人暂代副丞相之职,前来乾坤宫里办公。若是得堪一用,便是正式发旨下去。在此之时,吏部和户部的尚书,还由此二人兼顾。”
万古流赶紧拜谢,“大王圣明!”
很快,各军的调令下去,陌刀军、三军、陷阵营、虎扑营纷纷得到王旨。
宁虎臣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个知道消息。
本来他以为此生不会再上战场杀敌,却不料这才一个月过去,竟然又有机会。
一时间,他这里也是百感交集。
大王都没有打算放弃他,他凭什么认为自己不能打仗?
当下,宁虎臣就晋见乾坤宫里谢恩。
姬延淡笑道:“不必谢恩,孤只要你好好立功就是,只不要太过心急。慢慢打,陈国也是我们的。”
宁虎臣肃然,“臣,必不有负王恩!”
姬延摆手,“去吧!先去看看你的姐姐。”
宁虎臣大步离开。
只是很快,万古流匆匆又来,稍与姬延行礼一番,便道,“大王,走马岭那里出了山贼,为数众多,已经离硫磺矿只有五里地。幸而走马岭有吴将军亲自坐镇,流寇稍一攻击之下不能得手,转去了虎牢关方向。”
什么?
姬延大惊。
此前奏章里从未有过如此奏报,连李立的密报里也没有。
总不能这些流寇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至于境内的百姓,有吃有穿,就算那里是郑国故地,也不至于如此。
万古流苦笑,“大王,以老臣所见,只怕此流寇非流寇也!”
姬延眼一眯,想起一事。
“丞相的意思是?”
万古流也不敢再绕弯子,直言二字,“郑王。”
此流民乃是由郑国方向而来,号为饥民,实则男子众多,女子不过一成。
就算真是流民,也是郑王有意而为。
很快,姬延也想明白郑王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