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乘风逐浪搏后位(二)
花痴梨2025-07-02 19:495,993

朝臣们在李治面前的激烈反应或许是我无法预见的,但后宫之中的风吹草动却逃不过我的耳朵。当那些流言开始在宫闱中散播我就捉到了蛛丝马迹。我心痛、心寒、却又心惊胆战,命运让我遭遇如此不幸,但我还来不及将悲伤掩埋就必须去面对四面的明枪暗箭。无论是后宫的妃嫔因妒嫉所为,还是爱搬弄是非的宫人无聊所致,更或者本就是朝臣中力挺王皇后者为了帮其脱罪故意为之,总之我都已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们可以对付我,可是我不能忍受他们用我孩子的死来做文章!所以我决定反击。

  蝶衣问我,如果没有这通流言我会不会替王皇后说话。我当时跟他说的都是真心话:“我会。我既然知道她是无辜的,就不能坐视不理。我并不高尚,只不过,怎样争、怎样斗都好,我就是不能利用我的孩子。”那时,我站在阁楼仰望夜空,看着漫天的星星猜测哪一颗会是我的女儿。我默默地许下心愿:来世还做我的女儿吧!

  那段日子,后宫里人心惶惶。虽然李治顾及我的感受将对流言的调查暗地进行,但是大量的宫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还是让大家猜到了其中缘由。听说柳昭容的侍女翠儿被活活打死,柳昭容也受牵连被降级,一时间人人自危,再也没人敢在宫闱内乱嚼舌头。

  “跟本宫说实话,究竟跟你有没有关系?”萧淑妃看着王伏胜厉声问道。

  “娘娘,奴才不敢。奴才是清白的。”王伏胜回答得十分镇定,“要是奴才真有什么,早就被内侍监捉去了。”

  “你前几日不是跟翠儿走得很近吗?真的不干你的事?”

  “娘娘,你可别吓唬奴才。那翠儿造谣中伤武昭仪,已经被仗毙了。您可不能把我跟她牵扯起来。”

  萧淑妃瞥了王伏胜一眼,“翠儿是个聪明丫头,却也不够聪明。你该谢谢她身子弱,没挨几下就过去了。”说着她盯着王伏胜道:“你也很聪明,但愿你能用对地方。打今天起你就不用伺候雍王了,跟着本宫吧。”

  王伏胜暗暗擦了把汗。流言的事情岂会没有他的份儿,只要是关于王皇后、萧淑妃和武昭仪的事情他就一定会搅和一把。他原以为这一次能把萧淑妃牵扯进来,却依旧未能如愿。但他并不死心,现在萧淑妃把他调到了自己身边,反而给了他机会。如果说武氏确实厉害,一时半会儿还动不了她,那么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后和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萧淑妃就不一样了。我只要把萧淑妃拖下水,再推波助澜一下……王伏胜暗暗打定了主意。

  宣正殿内,李治将一打奏章摔向几位当朝宰相,“亏你们满口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当朝宰相、股肱之臣,你们就这样诬蔑一个刚失去孩子的母亲吗?你们口口声声说皇后无辜,说没有真凭实据。那武昭仪就活该吗?你们有什么证据?”

  “皇上息怒,臣等从未说过——”韩瑗从后面站出来想打圆场。

  没想李治根本不容他说话,继续大声斥责道:“你们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懂得咬文嚼字,朕就是傻子吗?你们写这些不就是让朕看的吗,朕要是连其中所指都看不明白岂不辜负了诸位爱卿的一番心血?”

  自李治继位以来,别说发火,就连大声斥责朝臣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几位还都是当朝重臣、权臣,这是头一次被李治痛骂,几个人赶紧跪倒在地,各自心里都暗自盘算着。

  李治这通脾气发得快把宣正殿屋顶都掀了,不过倒也畅快,似乎把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怒火都一齐释放了出来。底下跪着的几个已经很久没有受过这等气了,只怕是太宗皇帝在的时候也没有如此修理过他们,而且还是为了一个女人,这让他们更是窝火却又只能忍着。

  李治发完脾气觉得舒服了很多,这才换了平和的语气说道:“好了,今日之事到此为止,你们都回去好自反省去吧!”

  几位大人这才叩谢皇恩准备起身。这时,李治突然从袖子里抽出一本奏章,说道:“柳爱卿,你的奏请,朕准了!”说罢手一抬将奏章丢给了柳奭。

  众人走出宣正殿,无不摇头叹气。

  “要是长孙大人在就好了。”

  “长孙大人在也未必管用。”

  “看来,咱们这位皇上是彻底被武媚娘给迷住了。她说什么都信,我们说什么都不理会。”“哎,愧对先帝啊!”

  众人齐声感慨,唯独柳奭一言不发。众人奇怪,忙上前询问。只见柳奭仰天长叹:“狐媚惑主,天不佑我大唐啊!”

  那一晚我留宿甘露殿,于是跟李治提起了顺娘的事情。他瞪大了眼睛,表情复杂地看着我。

  “别这样看着我,别忘了我生过两个孩子,这种事怎么可能瞒得过我?我问过顺娘,她也承认了。最近发生了太多事,名份的事只能以后再说了。”我的声音很平静,不悲、不喜、不怨。这反倒让李治更加无所适从,“媚娘——”没等他继续说下去,我就已经泪流满面,“先说好,不是我大度。谁让她是我姐姐,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你的骨肉?如果以后你再让我受委屈,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好好好,我发誓我再也不会做蠢事了。”他说着温柔地为我擦干眼泪,拥我入怀。那一夜我又一次无法看懂自己的感情了,也许人生如戏,本就真真假假,难舍难分。

  第二天清晨,一切都还在晨雾的笼罩下准备苏醒,太极宫中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皇上,长孙大人求见。”很平常的一句话,但大全的语气却陪着小心。

  “这么早?有什么事不能早朝再奏?”李治随口抱怨道。

  “这——长孙大人已经候了有一会儿了。”

  李治一听不由乐了,这么说他天不亮就来了,真有他的。于是说道:“那就宣吧。”

  待大全离开,李治才冲我无奈地感慨了一句:“我这个舅舅啊,就是倔。”那个时候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长孙无忌走进来的时候,我悄悄隔着帘幔向外张望,看到他那拉长的脸才知道为何大全刚才说话一直小心翼翼,看来今天早上李治该没有心情用早膳了。

  “舅舅一早赶来,可是有要事?”李治问道。

  长孙无忌不是一个擅长拐弯抹角的人,他直接了当道:“皇上,听说您要罢黜柳奭,可是当真?”

  李治的脸色当即就沉了下来,片刻才说道:“不是朕要罢免他,是他自己主动请辞宰相职务的。舅舅一早进宫,不会就为此事吧?”

  长孙无忌并不理会李治反问中的用意,而是严肃地说道:“即使柳大人请辞,皇上也不该准奏啊!”

  李治不快道:“为何不准?这驴不喝水还能强按头?”

  李治竟然把柳奭比作驴,足见他对其厌恶的程度。聪明的听到这个比方就该打住,可长孙无忌却全然不顾。“皇上可曾想过柳相国为何请辞?皇上切莫感情用事,如此会伤了老臣们的心呐!”

  “怎么就伤了老臣的心呢?”李治此时已经相当不高兴了,“柳奭上书说自己近来身体不好,精神不佳,身兼数职恐无法胜任。朕准他辞去中书令之职,仍命其任吏部尚书有何不妥?”

  长孙无忌还不作罢,竟然说道:“坦白说,皇上这么做是因为皇后吧?臣知道皇上不喜欢皇后,也知道皇上宠爱武昭仪,更怜惜其丧女之痛,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小公主一事至今并无证据证明与皇后有关,皇上此时罢免柳相,会让天下认为皇上已经认定皇后有罪,故此才迁怒柳相,此举更是为了削弱柳、王两家在朝中的势力,为废后做准备。如此一来,朝中必定人心不稳啊!”

  “舅舅说若朕治罪皇后,朝中便人心不稳。朕不解其意。”李治瞪着长孙无忌,语气十分生硬。

  长孙无忌也意识到自己措辞欠妥,一时语塞。

  这个当隙,李治继续说道:“朕不妨也明说了。朕就是因为皇后,但更是他柳奭咎由自取。他仗着自己皇后舅舅的身份,弄权览政、飞扬跋扈、结党营私,朕一忍再忍。这一次他为替皇后脱罪逼着朕表态,竟然用上书请辞来试探朕,不,是要挟朕。朕已忍无可忍!他以为这些年他以权谋私将亲信安插在各部要职就能以此把持朝政?他以为朕不敢罢黜他,朕偏要让他看看,一旦他这棵大树倒了,那些猢狲还能掀起什么浪来!”

  李治突然间表现出的强势让长孙无忌为之一愣,他那犀利的眼神似乎只有在下旨处决高阳公主谋反一案时才出现过。但长孙无忌那固有的倔强和坚持让他不肯轻易退让,他说道:“臣子有错,皇上可以查处,可以治罪,又何至于此。”

  这是在指责李治有意姑息纵容,李治怎能不气恼?他紧握了一下拳头说道:“朕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舅舅还不清楚吗?大事小情,但凡几位宰相不点头朕就不敢下旨。朕有时候就想,既然如此你们又何必让朕当这个皇帝呢?”

  长孙无忌听罢立刻跪倒在地,“皇上何出此言?臣等受先帝所托辅佐皇上,不敢有片刻懈怠。臣等一片忠心,所做都是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即使先帝在时,也赞赏魏征此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皇上为何会将臣子们的忠心谏言当作是对皇上施政的阻挠呢?”

  这个长孙无忌怎么如此不知趣,他这么一再批评李治是逼着他发火啊!果不其然,李治的脸色由不悦转为了气恼进而变成了愤怒。“朕还不够能纳谏?朕要改革吏治,你们说祖法不可轻易废,朕听了;朕要打高句丽,你们说时机尚不成熟,好,朕先打西突厥;可即便如此,你们还是横加阻挠,险些延误大好战机。”

  “可后来皇上不还是执意出兵了吗?”

  “没错,可结果是我军大获全胜。”

  此时的二人已经从争辩是非变为了互相斗气。我以为李治有时会孩子气,不想长孙无忌也未见成熟。男人大都如此,越是大丈夫,成熟稳重的表相之下就越是难以抑制幼稚的本性。

  “皇上这是意气用事。滥起兵戈会使生灵荼炭,令国运堪忧。”

  “人家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还不反击才叫懦夫!你们不是常拿先帝教育朕吗?先帝和高祖都是马上得的天下,怎么不见你说生灵涂炭,我大唐的国运又哪里堪忧了?”

  “此一时彼一时。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

  “说到底就是你们不信任朕。尤其是舅舅,还一直把朕当小孩子看吧?可是,朕不是小孩子,朕是大唐的皇帝,是天下的主宰!你等既然是朕的臣子就应当恪守为人臣子的本分。这句话也麻烦转告给韩瑗。还有来济。还有褚遂良!”李治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最后一甩袖子将脸转到一边。

  “皇上此语令人心寒。臣实难开口。朝堂之上,还请皇上亲口告诉几位大人。臣身体抱恙,恕臣先行告退了。”说罢,长孙无忌行叩拜礼,然后起身大步走出殿外。

  在记忆中,长孙无忌也曾顶撞太宗,也曾为了是非曲直争个面红耳赤,论激烈程度甚至远胜于此,但品其言语中的分量却都没有这一次严重,而且他不仅甩了李治脸子更是拂袖而去。他啊,俨然还是无法摆正心态,若是面对太宗,即便同样的事情,我想处理的方式也会不同吧!

  “眼看就到早朝的时辰了。”我走上前牵住李治的手,“你若没有胃口也喝碗粥吧。”李治转过头看着我刚想拒绝,我却接着说了句:“一个都这么难缠,一会儿你可要同时面对好几个呢,总得有力气吵架吧!”

  李治笑了,他轻抚我的发际,眼神温柔而暧昧。

  “你在想什么?”我仰着头问他。

  “我在想,你这么伶牙俐齿,要是把你带到朝堂之上,或许能帮我对付他们。”

  “乐意为陛下效劳。”

  “好,说到夫子们词穷!”

  我们相拥而笑。我知道朝堂之上的那些夫子们不喜欢我,因为我专宠?因为我是伺候过先帝的女人?但他们知不知道,就是因为我刚才逗李治一笑会让他们一会儿少挨多少骂?但这都是一时的,倘若他们依旧不明就理,那么就只能是自寻死路。皇帝再年轻,他终究是皇帝!

  夜晚总是过早降临,我再一次望着天空发呆,那些星星看似离我很近,实则很远,很远……李治轻声走到我身后扶着我的肩膀,“在看什么?”

  “在看我们的女儿。听说人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我们的女儿一定是最亮的那颗。”他说着从身后拥住我。

  “今天朝堂之上还好吗?”

  “嗯。一切都如我的意愿,我不会再顾及任何情面,也绝不再妥协。”

  我知道他是要开始反击了,也明白他之前不是不动,也不是顾及情面,他只是在积累力量,而如今他则是在寻找机会。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总让人觉得帝王无情,怎奈,强将不在一个频率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会是多么刺耳,李治他这么做似乎也没有错。

  “我想给女儿起名叫思。”

  “好,就叫思。”

  “既然查不出什么,也别再为难皇后了吧。”

  “嗯,都依你。”他应着把头伏在我肩上。

  这一次,我们痛失爱女,李治却在前朝的较量中获得了局部胜利,而我在后宫的地位似乎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虽非本意,一切却似乎都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冥冥之中,我们还是利用了自己的女儿。

  “媚娘,我要封你为妃。”他或许是想弥补对我的亏欠,也或许只是再一次向朝臣们宣战的战旗。而我,反正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何不迎风而上呢?

  “可是,有违祖制吧?”

  “别忘了,你的丈夫是皇帝。我要封一个心爱的女人谁敢多话?”

  “那你要给我什么封号呢?”

  李治抬头看了一眼夜空,星光灿烂,明月皎洁,“明妃如何?”

  如果说君王是太阳,那么只有皇后才能媲美月亮。明妃?日月相依,只怕过于张扬。我于是笑道:“我可不是王昭君。”

  “哦,也是。那——”他突然指着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日月星辰,宸,宸妃如何?”

  原来,他要的就是张扬。既然如此,我怎能不顺他的意呢?既然选择了就意味着要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他要的虽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只有他能给。

  于是我莞尔、娇羞,“宸妃好。”

  早朝时分,我在远处望着朝臣们依次登上太极宫长长的石阶。依旧不见长孙无忌的身影,他还在用告病来向李治表示抗议。群臣之中,褚遂良的身影突然闯入我的视线,他比长孙无忌更加倔强,也更加坚硬。我突然意识到,难道这一次李治不止是要用封妃一事逼百官低头,他还要借此对那些不顺服的,他不喜欢的高官下手,而褚遂良必定首当其冲。

  朝罢,李治留下几位宰相宣正殿议事,我便在宣正殿前堵住了褚遂良。

  “大人可知皇上召见大人所谓何事?”我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

  经过这段时间的种种事情,褚遂良看到我眼神里已没有了过去的平和,但他还是恭敬地说道:“皇上召见臣等自是为了国事。”

  我笑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皇上想在四妃之外另立一妃——”

  不等我说完,褚遂良便气愤地问道:“这是皇上的意思,还是昭仪娘娘的意思?”

  “自然是皇上的意思。”我就知道褚遂良一定会反对,却还是抱有一丝希望,“其实,这点小事皇上本可直接做主,但考虑到各位大人的立场,为表示尊重,皇上还是决定提前知会各位大人一声。”我明确地告诉褚遂良这是皇上已经拿定主意的事情,希望他能知趣。

  但褚遂良却毫不理会,反而用蔑视的眼神看着我,“若是皇上已有决断,娘娘又何必在此等候下官?”

  这个褚遂良真是顽固,我不妨把话说得更直接一些,“我只是想提醒大人一句,既非国本民生,又无关千秋社稷,本就是皇上的家事,就不要再为难皇上,为难自己了。”

  褚遂良听罢一拱双拳,“皇上的家事也是国事,国家大事就不劳昭仪娘娘费心了。下官告退。”说罢扬长而去。

  话已至此,我也无可奈何。我本就与褚遂良没有深交,只是念在当年在保承乾一事上算是并肩作战过,而且他虽愚忠却本性正直,若是能不再事事违逆李治,在朝政上也能算上一个合格的帮手。只是天子与朝臣的脾气秉性不合,任是谁也帮不上忙的。想到这里,我不禁嘲笑自己的多事。

  “你这是何苦呢?”蝶衣在一旁小声道,“他非但不领情,还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你挑唆皇上的。”

  我无奈一笑,“我做与不做,他们都会认为是我的主意。走,咱们也去听听。”于是,我带着蝶衣从偏门溜进了宣正殿。李治正对几位大人说道:“朕欲晋封武昭仪为妃,不知几位爱卿怎么看啊?”

  褚遂良立刻反问道:“陛下,贵德淑贤四妃皆在,如何另立新妃呢?”

  李治答道:“包括皇后在内,后妃中仅有淑妃诞有皇子。武昭仪诞下代王有功,理应封妃。朕想过了,朕打算在四妃之外再设一个宸妃。”

  听了李治的话,几位大人表现得还相当镇定。韩瑗随即问道:“贵德淑贤四妃有序,不知皇上打算将这宸妃安置在什么位置啊?”

  “自当列于四妃之前!”

继续阅读:第四十一章 乘风逐浪搏后位(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武媚天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