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外商来了
公子尚德2025-08-13 16:162,632

  天气一旦转暖,冰河解冻,大地回春,生产队里的劳动生产就全面展开了。

  这时候,池田也如约而至了。

  他要过来实地考察,看看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具体如何生产?

  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对于这些问题,他只有亲眼看到才能够做到深入了解。

  因为他是通过外事部门联络过来的,当时派了一辆车把他直接送到了姜家庄子大队。

  聂联刚早就接到了电话,第一时间去大队部见他。

  聂联刚一步迈进大队部的办公室,池田当然是相当有礼貌了,立马站了起来。

  两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向对方问好,只不过池田用的是蹩脚的汉语,而聂联刚用的是蹩脚的日语。

  话一出口,两个人全部愣了。

  都没想到对方居然会说自己国家的语言。

  聂联刚因为发现池田没带翻译,没带翻译他就说日语啊,而池田竟然开口跟他说汉语。

  虽然日语和汉语都很蹩脚,但是俩人都听明白了对方说的什么,同时一愣,然后同时大笑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或者说,两个人都是相当认真,很努力的人。

  因为自从去年池田走了之后,聂联刚就开始恶补日语。

  既然自己想跟对方合作,想引进外资,那就不能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况。

  没想到池田比自己还努力。

  因为日语比汉语好学多了,汉语更难,没想到短短的时间之内,池田居然在做着生意的同时,能掌握基本的汉语。

  至少基本的交流是能够做到的,这就相当了不起了。

  可见日本人想干一件事到底有多努力,有多拼。

  虽然这件事还没最终定下来,但他为了把这件事干好,哪怕最终决定不投资,只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全貌,即使决定不投资,也要通过自己真正的实地考察去得出这个结论。

  这大概也是人家的企业和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池田是小刚联系过来的,他主动承担接待池田的一切事务。

  之所以池田要先来大队部一趟,就是跟大队干部打个招呼,让干部们知道,池田是来参观咱们大队的生产情况的。

  对于池田的真正用意,也不需要隐瞒,就是他有意想在华投资,只不过在决定到底是否投资之前,先要对咱们这里的生产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池田过来之前,聂联刚就跟陶瓷厂以及砖瓦厂的干部们打好招呼了,表示自己已经跟池田约好了,到时候要带他参观。

  所以这一段时间他跟砖瓦厂请假。

  池田来了之后,他就不再去砖瓦厂了,而是成了池田的专职导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聂联刚不但带着池田详细参观了生产队生产劳动的具体情况,而且在参观的过程当中,还给他展望了接下来劳动模式的改变,以及农业生产的走向。

  尤其跟他着重介绍了这种集体生产的模式,会向个体生产的模式改变。

  当然,池田暂时还没有看到农村这种生产模式要有改变的趋势。

  聂联刚给他透露了一个小道消息,告诉他说,在安徽凤阳已经出现了包产到户的情况。

  虽然那里的农民做出这种改变冒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因为他们那里前两年遭遇了旱灾,粮食大面积减产,好多地方都吃不上饭,他们这也是被逼的。

  因为即使在遭遇旱灾的时候,生产队这种笨重的生产模式还是一如既往的拖慢了生产效率,大家还是大锅饭心态,认为饿死也不是只饿死自己,而自己即使在生产队里再能干,到时候照样跟着挨饿。

  所以劳动积极性很低。

  本来就因为旱灾导致减产,再加上劳动积极性上不去,产量就会更低。

  在这种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些农民就认为,如果包产到户的话,就能极大的提高每家每户的劳动积极性。

  即使遭遇旱灾,在极大的生产积极性面前,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抗旱保苗,也不至于让收成大幅度减产。

  所以为了活命,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包产到户的决定。

  当时他们约定的是,瞒上不瞒下。

  也就是所有社员们肯定瞒不住,大家都知情,但是对上面,那是要绝对保密。

  可是这么多人参与这种模式,想瞒着上面,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只不过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能够多打粮食活命,即使上面的干部知道了,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全当不知道。

  聂联刚跟池田提出这个例子,就是想让他看到农业生产的未来走势。

  因为如果凤阳的包产到户成功的话,这种模式会渐渐的得到认可,然后在全国推广开来。

  那么,针对这种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的各种农具和农业机械,既具有精准的针对性,又有着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

  池田对于聂联刚给自己灌输的这些前景展望,有些半信半疑。

  因为他感觉聂联刚这个饼画的有点太大。

  聂联刚只不过就是一个小地方的人而已。

  虽然他在砖瓦厂干着副厂长,还搞着什么草编,但就他现在的身份,基本上无限接近于一个普通的农民。

  就是这样的一种身份,居然能对国家大事把握的如此精准,而且具有如此的前瞻性,池田表示深度的怀疑。

  聂联刚知道,此时的池田肯定不相信自己。

  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因为到现在为止,他所看到的,不管是现在农业生产的模式,还是国家政策,跟自己所展望的那些前景一点儿都不沾边儿。

  于是他给池田一个建议,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凤阳参观一下人家那里的包产到户?

  看看包产到户的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劳动的?

  他的这个建议让池田有些迟疑。

  因为经过这将近一个月的近距离调研,池田对于生产队模式的集体生产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他看来,这种模式之下,生产队基本上不需要农业机械。

  因为是集体生产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协作方式,一切都合作的有条不紊。

  虽然这种生产模式既笨重,效率又低,但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生产出了更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就能打破这种生产模式。

  最重要的一点,池田还发现,生产队的这种结算方式,导致了生产队不可能攒下太多的集体财富。

  也就是说,即使你生产出了先进的农业机械,绝大多数的生产队也买不起。

  别说先进的农业机械了,就看柴油机这一项,姜家庄子大队现在有七个生产队,只有其中的两个生产队有柴油机。

  其他五个生产队都没有柴油机。

  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买不起。

  就这样的消费水平,你生产了农业机械,根本就卖不动。

  确实如聂联刚所说的那样,市场很广阔,而且确实有潜力,因为现在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农业机械,市场潜力肯定很大了。

  但是如此广阔而且有潜力的市场,要想转化成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市场,不知道还需要多少年的发展?

  至少目前池田一点前景都看不到。

  所以,聂联刚建议带他去凤阳参观包产到户的情况,池田不大想去。

  原因就是通过在本地的实地考察,他发现这个市场离着成熟还远着呢。

  至少近些年不适合在这里投资。

  也就是说,他准备打退堂鼓了

  聂联刚看出了池田打退堂鼓的意思,也发现了他想要结束考察,准备离开的迹象。

  聂联刚并不着急。

  因为他知道,池田即使要走,也不可能这三两天就能立即离开。

  只要再给自己三两天的时间,就能让池田的思想有所转变,就会让他看到一定的前景。

  只要打开池田思想的大门,他会看到一个广阔的、具有无限潜力,而且马上就要展开的大市场。

继续阅读:426 拉风的摩托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生1976,忘不了的恩怨情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