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联刚想起一句名言:
“我认为我是为最高级的社会和最漂亮的女人而生的,我强烈地盼望这两种东西,而且配得上它们。”
以前的时候,他以为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心气。
现在跟夏芳婷的交往当中,聂联刚突然感悟到这句话的实质,这句话的重点,在“配得上”三个字上。
就像现在的自己,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配得上夏芳婷?
一男一女要走到一起,那是必须要配得上,也就是说,要相匹配。
如果自己没有跟夏芳婷的身份相匹配的条件,还要让夏芳婷嫁给自己,那不是太委屈人家了吗?
后世有句话,男人娶妻是向下兼容的,女人出嫁是向上兼容的。
这话没毛病,自古以来都是这种模式。
如果自己没有跟夏芳婷相匹配的条件,还想让她嫁给自己,那就是挟恩图报。
自己不做那样的人。
但是,这种觉悟却让聂联刚为难了。
自己今年十八岁,夏芳婷二十岁,她大学毕业以后就二十四了。
也就是说,四年之后,她就到了必须谈婚论嫁的年龄。
如果自己在四年之内不能干出成绩,不具备跟她身份相匹配的条件,那时候是让夏芳婷看不到希望的等着自己呢?还是让她另外嫁人算了?
两种假设聂联刚都无法接受。
可是,在四年之内就能让自己干出很大成绩,在这年头,实在是太难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做啊。
今年是78年,四年后才是82年,别说是82年,就是到了九零年前后,你办私营企业如果太冒头的话,都有一定危险。
聂联刚不是读书的料,走不了仕途,而且他这一世立志要扎根农村,立志要改变全村老少爷们的命运,他也不会考虑走第二条道路。
此时此刻,聂联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就这样在农村慢慢发展,自己跟夏芳婷的亲事很可能会以告吹结束。
可他又不想改变自己的志向。
这二者实在是太矛盾了。
好在聂联刚两世为人,还是挺能沉得住气的。
至少人家夏芳婷没有自己想的这么多。
在她的心目中,自己是她的救命恩人,而且对她一往情深,她也很喜欢自己,两个人也算同生共死的患难关系。
这份感情还是相当稳固的。
而且夏芳婷的品质值得信赖,她不是那么容易变心的。
所以,聂联刚还不算是太焦虑。
至少在大形势还没放开的情况下,他可不能操之过急。
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眼看就要过去了。
转眼到了年底,上面在12月份开了最重要的会议。
聂联刚深知,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改变。
在会议过后不久,位于姜家庄子大队的这个小小砖瓦厂,居然迎来了一波外国友人。
确切说,这些外国友人不是来参观砖瓦厂的,而是过来看草编现场的。
陶瓷厂的艺术陶瓷主要出口日本,这一次是一队日本商人到陶瓷厂参观。
参观的时候,日本商人还想看一下草编现场。
因为日本商人对那些精美的草编很感兴趣,认为很有创意。
于是,在陶瓷厂的一把手以及厂里一众高层的带领下,日本商人来到了砖瓦厂,参观草编小组。
聂联刚还兼任着草编小组的组长,当然要代表草编小组对代表团进行接待,并且陪同日本商人参观。
到了中午,他还荣幸的跟着厂领导们来到公社的国营饭店,招待日本商团。
在交流当中,聂联刚对这个商团的人员组成,以及各自的身份有了大致了解。
其中一位叫池田俊雄的日本商人引起了聂联刚的注意。
因为聂联刚了解到,池田跟着商团过来,其实就是个打酱油的。
他并没有做陶瓷生意,所从事的生意跟陶瓷的联系也不大。
只是跟着做陶瓷生意的朋友一起过来,就是来逛逛看看的,没有确切的目标。
但是聂联刚看得出,池田对什么事物都很感兴趣,总是问这问那的。
后来聂联刚跟翻译打听,终于知道池田在日本其实是个专做机床设备的二道贩子。
跟着到我国来,其实也是听说我国开了大会,很多方面都在逐渐放开,他是过来寻找商机的。
一个倒腾机床的二道贩子,想来实力不会很强。
但是聂联刚却是在他身上嗅到了极大的商机。
他觉得,这个池田也许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因为池田是商团里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而聂联刚在所有陪同人员当中,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
所以在酒桌上,聂联刚正好挨着池田坐着。
现场跟过来好几个翻译,聂联刚就开始跟池田单独聊了起来。
聂联刚前世虽然没跟外国人打过交道,但他见过市里那些外资企业的运营情况。
尤其是早期那些日本独资企业的经营情况,他都有所了解。
日本商人一开始到我国来投资建厂的时候,虽然日本人十分严谨,在建厂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前期推演,但是外国人毕竟是外国人。
他们调研的仅仅是表面,对于我们的真正风俗民情不可能了解得那么透彻。
而且他们在做推演的时候,往往还带有他们自己在日本国内做生意的先入为主的体验。
这就导致他们在我国投资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值。
也就是说,知道我国的市场很好,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都特别低,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低。
前世的聂联刚听说过很多类似的笑话,刚开始建设的日本主管在雇佣工人的时候,拿不准到底给工人多高的工资。
但日本人自有他们的狡黠,生怕自己给出的工资给得高了,就让来应聘的工人自己报工资。
比方说,来了一个人应聘锅炉工,日本主管就问这个锅炉工,在原来工厂的岗位上,月工资多少?
那个锅炉工来之前听人说过,日本人给得工资会很高,问你原工资多少的时候,你要往多了说。
本来那个锅炉工原来在厂里的月薪是二百元,他就吹了个牛逼,跟日本主管说,在原来厂里月工资是五百元。
因为嫌工资低,就想来外企上班。
日本主管倒吸一口凉气:“你们锅炉工的工资都是这么低的吗?”
于是,给这个锅炉工定了六百的月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