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外出考察
公子尚德2025-08-15 11:412,042

  当池田第一次听到摩托车后部发出爆燃的声响,还以为是爆炸了呢,把他吓得差点从后座上跌落下来。

  后来经历的次数多了,也知道这东西发出的动静虽大,但应该没啥危险。

  只不过,摩托车一旦出现这种断续有点火的情况,动力肯定大幅度衰减,而且行进状态也变得磕磕绊绊,体验极差。

  当然体验最差的,就是摩托车在半路抛锚。

  一旦在半路上抛了锚,聂联刚只能推着这个笨重的家伙,池田步行跟在他的屁股后头。

  走一段路,看到聂联刚累成那样,池田肯定于心不忍,于是把他替换下来,他也推着摩托车走一段路。

  不得不说这个笨家伙实在是太重了,推着走不多远,就能把人累得气喘吁吁。

  推着走一段时间,估计着电瓶里的电量有所恢复,这时候用脚启动肯定是启动不起来。

  于是就先挂上二档,攥着离合器,两个人把摩托车推着快跑,等到速度提起来了,赶紧松开离合器,利用惯性把发动机启动起来。

  发动机一旦打着火,两个人立即手忙脚乱的跳上摩托车,趁着电瓶里这点儿剩余的电量赶紧往回跑。

  这样的事经历的多了,虽然让俩人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大大增进了两个人之间的友谊。

  毕竟不止一次的同甘苦、共患难过,俨然成了一对患难兄弟。

  而且池田还发现聂联刚特别有才。

  因为在一次摩托车抛锚之后,两个人经历了千难万苦终于回到家,聂联刚自嘲的说了一句顺口溜:

  “这可真是一去二三里,推了四五回,响了六七下,走了七八步啊!”

  池田先生对这话惊为天人,有才呀,聂先生真的是有才,总结的真到位!

  所以说,聂联刚想要用摩托车带着他去凤阳,池田先生肯定坚决予以拒绝。

  在他看来,俩人要是骑着摩托车去的话,有可能明年也回不来。

  还是坐火车去最稳妥,虽然中间需要多次辗转换车,但总比被摩托车把俩人扔在半路强的多。

  两个人在出发之前,聂联刚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带上了一张大队里开的一封介绍信。

  介绍信写的还挺详细,就是介绍本大队的社员聂联刚去贵处参观考察包产到户情况,望予接洽是荷,云云。

  当然,这封介绍信并不是真的从大队里开出来的,而是聂联刚自己写的。

  以前二哥不是在大队里当会计吗,但凡聂联刚要出去办事,需要从大队里开介绍信,他都是要让二哥多带几份盖了大队公章的空白信纸回来。

  他带着这些空白的信纸出去,就是有备无患。

  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出示一份有针对性的介绍信,那么他就可以找个旮旯,自己填写一封。

  这样用起来会很方便。

  虽然二哥已经不在大队当会计了,但聂联刚家里还存了一些盖了公章的空白信纸。

  这次要去凤阳,他先自己填写了一份详细的介绍信,另外还带上了几张空白的,也是以防万一。

  聂联刚很清楚,凤阳那边现在精神比较紧张。

  毕竟在当前,他们算是挑战国家政策,一旦被上边发现,追查起来,到底是要坐牢还是人头落地,这是谁都说不定的事。

  自己带一个日本人,毛骨悚然的跑到那里去考察,要是被他们当做奸细给逮起来,那就麻烦了。

  不得不说聂联刚的这一番精心准备,还真的是很有必要。

  等他俩到了那里,差点被对方当成来路不明打探消息的人给抓起来。

  尤其是他们听到池田说的那一口半生不熟的汉语,当时有个老社员都差点以为回到了几十年前。

  这不就是来偷地雷的吗?

  本来这个大队的人就风声鹤唳,当时的情况是瞒上不瞒下,下边的人知道,上面的干部都不知道。

  就怕来个外人把消息泄露出去。

  在这个农村人员几乎不流动的年头,但凡来个陌生人,所有人的眼睛都会盯着他们。

  何况还有池田这个能让老年社员产生错觉的人。

  好在聂联刚准备的充分,出示介绍信,跟对方说明来意。

  就说他们大队听说了这个小道消息,对于这种生产形式很感兴趣,就派自己过来看看。

  而这位外国人的身份也没有瞒他们,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位外国商人,过来考察准备建厂的。

  经过好一通解释,才算是堪堪打消了对方的疑虑,允许他们在本大队待了几天。

  让池田得以近距离观察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个体生产的具体情况。

  池田通过对比,发现包产到户确实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他看来,如果采取这种生产模式的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让大队里所有社员全部参加生产。

  因为一个大队的土地就那么多,只要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只需要动用大队里一半的劳动力,就完全能够把本大队的田地给管理好。

  不过池田对于这种生产模式的改变,还是存有一定的疑虑,认为在某些田间作业方面,单凭一家一户的能力很难完成。

  这是因为他过来之后,首先参观的是集体生产的劳动模式,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让,才让他产生了这样的疑虑。

  比方说他刚过来的时候,看到社员们给田地施肥的场景,当时把这位外国商人给震撼到了。

  集体生产,讲究的就是精耕细作。

  春种之前先要给田地施肥。

  农村土话叫“施粪”。

  施粪,也不是把粪肥撒在地里就行,而是要把粪肥深埋到田里。

  深埋粪肥的方式,就是用木耧把粪肥耩到田里。

  《庄农日用杂字》里面有一句话:“开冻先出粪。”

  指的就是开春农活的第一步,先把粪肥从粪池里挖出来。

  摊开,晾干,然后捣得粉碎。

  最后运到耕耙平整的田地里,一堆一堆在田地里分布均匀。

  最后一步,就要开始耩地了。

  对于池田这个外国人来说,耩地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大场面。

继续阅读:428 决定投资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生1976,忘不了的恩怨情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