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耩”,对于农村人来说,基本是个动词。
意思就是用耧播种或者施肥。
有时候也用作名词,把某一种耧叫做“耩子”,只是叫法不同,归根结底还是耧。
耧,对于现在的农民来说,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农具。
耧,由耧杆、耧把、耧斗、耧腿、耧铧等主要部件构成,除了耧铧是铁的,其他部分全是木制的。
当然,在耧斗当中还用细小的竹枝吊着一个石头蛋子,那是石头的。
木耧的结构很复杂,斜榫斜眼多,只有技术高超的木匠才会做木耧。
木耧可以是三条腿的,也有一条腿的,全看用来干什么。
但是不管是几条腿的,它的腿都是空心的,耧腿的最底部就是空心犁铧。
耧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从而促使农业产量大为提高。
播种的时候,一般用三腿耧。
施肥的时候,基本用单腿耧。
让池田叹为观止的耩粪场面,用的就是单腿耧。
因为耧的犁铧形状偏小,翻开土地时阻力较小,所以不需要用牛拉。
只需要用一匹马或者骡子,甚至体型大一些的驴子也能拉。
开始的耩粪的时候,主要人物就是那个扶耧的社员,他的整个群体的核心。
其次就是前面那个牵头的,也就是赶牲口的。
牵头的必须要把牲口控制好,让它走得笔直。
耩粪之前,有人先在田里拉起绳子划线,到时候牲口就沿着这条直线行进。
前边画好了线,这边把牲口赶到耧杆里面,就像套车一样套上。
牵头的,扶耧的全都就位,两边也已经有八个棒小伙子做好了准备。
这八个棒小伙子,每个都体型魁梧,身强力壮,都是生产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体力最好的棒劳力。
八个棒小伙每人胸前都挂着一个口大底小的木斗。
木斗的一边拴着绳子,绳子套在小伙的脖子上,这样小伙只要抓住木头的另一边,就能让木斗保持大口朝上的状态。
小伙们一手抓着木斗,另一只手拿着一块薄木片。
而在木耧后面,还跟着几个农民,这是准备在后面拾遗补漏。
一切准备就绪,八个棒小伙就先开始行动了。
他们先去旁边的粪堆旁,蹲下身子,木斗顶在粪堆上,用手里的薄木片扒粪,把已经捣碎的粪肥扒进木斗里面。
一手扒着木斗,别让粪肥洒出来了,然后来到木耧一侧。
这时耩粪正式开始。
牵头的大声吆喝着,抡起鞭子赶着牲口开始前进。
木耧一旦开始动了,棒小伙立即把木斗对准耧斗,用薄木片把木斗里的粪肥扒进耧斗。
往耧斗里扒的时候,动作需要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要保证粪肥均匀的流进耧斗。
而那个扶耧的,两手抓着耧把,要不停的左右晃动,主要目的就是把耧斗中间那个悬空的石头蛋子晃动起来。
这个石头蛋子,对于一架耧来说,就相当于人的心脏。
石头蛋子左右晃动,带动竹枝在耧眼里左右搅动,这样才能让粪肥顺畅的漏下去。
别看扶耧的仅仅是左右晃动木耧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技术全在晃动上。
他要盯着耧眼,眼看粪肥漏得慢了,他就要快速晃动,看着漏的快了,他就慢一些晃动,甚至不晃动。
也就是说,往耧斗里扒粪的棒小伙干的是粗活,而扶耧的起到微调的关键作用。
一个棒小伙木斗里的粪肥没了,另一侧早就跟着木耧行进的棒小伙立即开始往耧斗里洒粪。
这就像接力赛一样,必须要无缝衔接,不能早也不能晚。
这边木斗空了的小伙立即退开,他身后的小伙跟上木耧,准备衔接另一侧那个往里洒粪的。
退开的小伙则是飞奔向最近的粪堆,快速的把木斗扒满,然后再飞奔回来,跟在木耧上那个小伙身后,准备替补。
这时的劳动场景,就见牵头的大声吆喝牲口,鞭子甩得“啪啪”作响。
扶耧的精神高度紧张,一丝不苟的盯着耧斗,精准的晃动着手里的耧把,嘴里还在喊着“啦啦啦,啊啦啦啦……”
而那八个棒小伙则是在木耧和粪堆之间来回奔跑,每一侧都有四个棒小伙嘛,只见他们胸前挂着木斗你来我往的快速奔跑,激起田地里滚滚尘土。
在木耧后面,还跟着几个手持铁耙子和铁锹的社员,看到耧过之处哪里还有瑕疵,就要做一番人工整理。
旁边还有其他一些社员做着后勤工作。
整个耩粪的劳动场景,可以说宏大而激烈,让旁边围观的池田热血沸腾,大为震撼。
也就是说,在池田看来,如果把集体生产改成个体生产,光是这个耩粪的场景就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完成的。
播种的时候,用三腿耧,虽然没有耩粪的场景宏大,但也是需要多人协作,而且还需要大牲口。
因为池田跟着聂联刚去凤阳的时候,人家那里的春种已经结束,所以他不知道那里的耩粪、播种是如何完成的?
经过了解,发现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几家联合,互相协作。
第二个办法,就是笨法子,不用牲口也不用耧,而是人工开沟。
然后人工把粪肥均匀洒进沟子里,最后再埋土。
就像第二个办法,虽然没有用牲口和农具,全靠人工,好像是农业生产的退步,但劳动效率未必就比集体协作低。
首先是劳动积极性高,大大提高了个体劳动效率。
其次,虽然是笨法子,但因为少了牲口和扶耧的,扒粪的,搞后勤的等等各种配套,算总账的话,化整为零比集体协作的劳动效率还要高。
聂联刚在肯定了包干到户的优势之后,还在图纸上向池田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一部分新型农具。
这些新型农具就是针对包干到户之后的农业生产的。
而且聂联刚预计,随着包产到户,粮食产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北方的种植结构也会发生很大改变。
目前北方的作物以地瓜为主,包产到户之后,地瓜的种植面积会大幅度减少。
而小麦和玉米会变成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的播种,可以用耧播种。如果有了农业机械,那就用播种机。
而针对玉米的播种机,基本很难实现。
因为玉米属于单株作物,对行距和间距都有固定要求,所以即使是集体生产,也没有玉米播种的农具。
都是人工播种。
玉米播种,至少需要三个人为一个小组。
前边的人用镢头刨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撒入玉米种,第三个人负责跟在后面埋土。
等到给玉米施肥的时候,也是这样需要三个人协作。
可要是用上聂联刚发明的新型农具,这项工作一个人就能完成。
而且,哪怕仅仅针对这一项工作,聂联刚发明的新型农具都有不同版本。
有最初级的简易版,也有手工升级版,最后就是用小型柴油机带动的高级自动版。
可以适合于不同需求的用户。
其实,聂联刚手里掌握的这些新型农具的创意和设计,都是来自于后世。
到了后世,大量先进的农具和农业机械出现,因为聂联刚一直都是搞机械的,又是农民出身,所以对那些东西格外感兴趣。
到了这一世,聂联刚希望利用自己前世的记忆,让那些先进的生产工具早日面世。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
劳动效率提高了,既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又能大幅提高产量。
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池田认为个体生产很难全面取代集体生产,如果包产到户,变成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话,将会失去集体生产的优势,会让农业生产回到更加原始的状态。
但是通过聂联刚的解释,以及在图纸上展示了他设计的新型农具,就彻底打消了池田因为先入为主而导致的疑虑。
认为只要今年凤阳那边的包产到户获得成功,这种模式应该能够被高层接受。
渐渐会在全国推广。
池田之所以能接受聂联刚的这种推断,主要还是因为国家政策层面的巨大改变,让他看到了高层在改革方面的决心。
聂联刚看得出,到现在为止,池田已经基本下定了决心要在华投资。
但是对于选址的问题,池田明显倾向于把工厂建设在出口特区,因为那里有各种政策上的优惠条件。
聂联刚知道,自己对于池田的思想工作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了。
要说服他把工厂建在本地。
聂联刚告诉池田,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机械厂,最好不要建在以工业为主的南方城市。
而且自己研究的那些,不管是手工农具还是农业机械,主要针对北方的作物和生产结构设计的,不适合南方。
虽然北方没有出口特区,但是对于外资的优惠条件都是可以跟本地政府谈的。
工厂在北方的话,就省去了很大一块运输成本。
而且对于人力成本来说,经济较北方发达的南方,工资水平较高,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反正,经过聂联刚的分析利弊,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北方建厂比在出口特区建厂更为有利。
当然,聂联刚也表示,这只是自己个人的一些并不成熟的想法,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
希望池田先生可以去南方进行实地考察,对所有的情况都了解之后,最后才能做出判断。
对于这一点,不需要聂联刚建议,池田也肯定要去南方考察一番的。
在池田看来,在聂联刚这里获得的,只是一个侧面的信息,他更需要有自己另外的信息来源。
结束了在本地的考察,池田告别了聂联刚,到南方考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