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成名后的第二周,管理学院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陈哥,晚上有空吗?我请你吃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拦住他。
“不好意思,晚上有课。”陈浩礼貌地拒绝。
这已经是今天第五个邀约了。自从上了宣传册,每天都有人想和他拉关系,有的想让他推荐投资项目,有的想让他带着炒股,还有的干脆想让他当投资顾问。
“陈浩。”陆寻从后面追上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你要的工商注册资料我都准备好了。”
“这么快?”陈浩接过文件翻了翻。
“我爸公司的法务部帮忙弄的。”陆寻压低声音,“对了,注册资金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两人走进学校旁边的咖啡馆,找了个角落坐下。
“我手上现在有三百万现金。”陈浩说,“杨志那边的期权要等公司上市才能变现,短期内指望不上。”
“我这边能拿出五百万。”陆寻毫不犹豫,“咱们一起干,我占四成股份怎么样?”
陈浩摇摇头:“你占三成就够了。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决策权,股权太分散不是好事。”
“那不行。”陆寻坚持,“我出五百万只占三成,传出去别人会说我傻。”
“那就这样。”陈浩想了想,“你占三成股份,但我给你优先分红权。公司有利润了,先按你投入的本金给你分红,分完后再按股份比例分配。”
陆寻愣了愣,随即笑了:“行,就这么定。”
服务员送来咖啡,陈浩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一个文档。
“公司名字我想好了,叫'晨曦投资'。”
“晨曦?”陆寻品味着这个名字,“早晨的曦光,挺有意境。”
“主要业务分三块。”陈浩说,“第一是投资咨询,帮企业做投资分析和规划。第二是项目孵化,寻找有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第三是资产管理,帮高净值客户做资产配置。”
陆寻听得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咨询业务能快速回本,孵化项目是长期布局,资产管理是稳定现金流。”陈浩继续说,“三条腿走路,风险分散。”
“办公地点定在哪?”陆寻问。
“静安区。”陈浩早有打算,“那边金融机构多,方便谈业务。我看了几个写字楼,有个两百平的办公室,月租三万。”
“装修呢?”
“简单装修就行,二十万够了。”陈浩在本子上算着账,“再加上办公设备、人员工资,启动资金至少要准备一百万。”
陆寻点点头:“那咱们先注册公司,我明天就把钱打过来。”
“等等。”陈浩合上电脑,“有件事我得跟你说清楚。创业不是请客吃饭,十个创业公司九个死。你家里知道这事吗?”
“还没说。”陆寻挠挠头,“不过我爸应该不会反对。他一直说要让我多历练历练。”
“那你最好先跟家里商量。”陈浩认真地看着他,“五百万不是小数目。”
“你怕我后悔?”陆寻笑了,“放心吧,我陆寻说话算话。再说了,我相信你的眼光。”
两人正说着,林溪推门进来。她穿着白色毛衣配牛仔裤,长发随意扎成马尾,看起来清爽干练。
“你们在这?”林溪走过来,“讨论什么呢,这么神秘?”
“正好。”陈浩招呼她坐下,“我们准备开公司,你有没有兴趣加入?”
林溪眼睛一亮:“什么公司?”
陆寻把刚才的计划简单说了一遍。
“听起来不错。”林溪托着下巴想了想,“不过我没钱投资。”
“不需要你投钱。”陈浩说,“我需要一个财务总监。你不是说想做财务吗?正好在实战中学习。”
“可我还是学生。”林溪有些犹豫。
“兼职啊。”陆寻说,“平时上课,周末和假期去公司。工资照发,还有股份。”
“股份就不用了。”陈浩说,“给你百分之五的期权,公司盈利后可以行权。”
林溪咬着嘴唇考虑了一会:“好,我干。”
三个人碰了碰咖啡杯,算是庆祝团队成立。
“对了,还缺个法务。”陈浩说,“陆寻,你能不能从你爸公司挖个人?”
“这个简单。”陆寻拿出手机,“我表姐就是做法务的,刚从律所辞职,正找工作呢。”
一通电话打过去,对方很快答应了。
“她说明天就能来面试。”陆寻放下手机,“对了,咱们还需要个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行政工作。”
“这个我来想办法。”林溪说,“我们学校有个学姐,人力资源专业的,做事很靠谱。”
陈浩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行,那就这样定了。我明天去工商局办注册,你们各自把人找好。下周一,咱们正式开业。”
三个人又聊了一会细节,陈浩突然想起什么。
“对了,还有件事。”他看着陆寻,“你家里那边真的没问题?”
“放心吧。”陆寻拍拍胸脯,“我爸巴不得我早点独立。五百万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那就好。”陈浩松了口气。
其实他心里清楚,陆家虽然有钱,但五百万也不是小数目。陆寻能这么信任他,让他既感动又有压力。
这次创业,他必须成功。
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信任他的朋友。
走出咖啡馆,外面下起了小雨。陈浩撑开伞,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心里涌起一股豪情。
十八岁,正是干事业的年纪。
前世他错过了太多机会,这一世,他要把握住每一个可能。
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请问是陈浩吗?”对方的声音很客气,“我是华信投资的张经理。”
“您好。”陈浩停下脚步。
“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想邀请您做投资顾问。”张经理说,“报酬方面可以商量,您看什么时候有空,我们见面详谈?”
“不好意思。”陈浩礼貌地拒绝,“我最近比较忙,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挂了电话,又有新的来电。这次是某创业孵化器的负责人,想让陈浩加入他们的导师团队。
陈浩又是一番婉拒。
这样的电话这几天接了不少。成名的代价就是失去了清静,各种邀约和合作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