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尾声(一) 任重而道远
苏放2024-06-11 21:573,335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1995年。

  这一年秋的一个周末,赵国华和妻子邬燕清兴冲冲地前往省城,参加一个由兵工厂老工友冼永亮召集的聚会。

  30年前的1965年,那一年江北机修厂成立。

  那一年,这个挂着机修厂牌子的兵工厂当年建厂,当年就投入生产,而且试产装配成功,打响了工厂产品的第一枪!

  这让兵工厂的全体人员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

  为了这一天,兵工厂全体工人、技术员,从上至下的各级领导,还有毫不起眼的各类后勤辅助人员,都为了打响的第一枪,作出了无法具体表述的艰辛工作和贡献!

  是的,就是这些后来自称江北人的兵工厂员工,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党一声号令,就从四面八方奔赴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山沟沟,抛弃了繁华的城市,离别了难舍的亲人,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三线建设!含辛茹苦,筚路蓝缕,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叫累叫苦,就为了建设兵工厂,就为了打响那一枪!

  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这就是三线军工企业的全体员工默默坚守的信念!

  后来,江北机修厂的这些老员工很谦逊地说,我们造枪,算不得惊天动地,那些在大西北、大西南肩负更重大、更隐蔽的军工企业的军工战士,他们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的人!

  不过,曾经参加三线建设,曾经为伟大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了力量、贡献了血汗、贡献了青春、有些甚至贡献了生命!这就足够这些曾经的军工工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当年的江北厂二连四班副班长冼永亮,自因吃辣椒动了胃切除手术,回顺德老家疗养以后就再没回兵工厂,后来又办了调离手续。

  文革结束后,冼永亮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很早就跳出来当个体户,现在是一家拥有上千工人的公司董事长,他的不锈钢产品不但在省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还出口远销欧美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算是工人当中事业最成功、最富有的一个。他在省城开办了公司,和很多旧工友都保持着联系,正是他的热心,促成了这次难得的聚会。

  1995年,正是江北机修厂建厂30年。

  赵国华和很多曾在兵工厂战斗过、而现在却各散东西、分别了有十多二十几年的老兵工们,怀着别后重逢的憧憬,满怀喜悦地奔赴约会。

  他们当年所在的兵工厂,早已转为民用厂,而且真的实现了赵国华当年无心说出来的梦想,从深山迁移到了大城市,很多人也得以离开了工厂,各奔前程。

  20多年了,他们都已步入中年,但兵工厂那份情结,时时刻刻都割舍不下,只要碰见是原兵工厂的人,不论何时何地邂逅相逢,不管过去熟悉不熟悉,有些甚至叫不出名字,但每个人都觉得遇见了很亲近的人,都感到了一种很亲切自然的情谊油然而生,就像知青们的知青情结一样。这大约就是人们所说的怀旧吧!

  赵国华和邬燕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在打倒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之后那年结的婚。后来小三线开始转型,在军工完全转为民用生产后,赵国华家里动用了很多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费了好大劲,才得以双双调回了赵国华的老家,都在国营企业继续当普通工人,赵国华后来则有幸得到提拔当上了企业领导。

  提拔赵国华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上级领导翻阅赵国华的档案,发现档案非常厚,里面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处分啊、捡讨啊、认罪书、保证书什么的,若是相信它,赵国华不但不能得到提拔,连当个工人也是不合格的,送去判刑坐牢大概也绰绰有余。

  但档案中赵国华的立功记录,又给了上级领导一个大大的惊喜。搞组织工作的同志知道,在企业中立大功一次,实属难能可贵。他们试图了解立功细节,但遭到赵国华以遵守保密条例为由而拒绝。

  上级不但没有不快,反而更高看赵国华。于是,懂得拨乱反正的上级领导,发公函去兵工厂核查。

  幸好兵工厂新领导班子也已经拨乱反正,回函调走赵国华的档案,再调回来的时候,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见了,干干净净的,从档案上只能看见赵国华简单的履历和工资升迁,还有那份显眼的嘉奖令。于是在拖延了一段时间后,赵国华就顺利得到提拔。

  赵国华想,这样子不知算不算平反,但他知道,兵工厂对所有受处分、受处理的人都重新进行甄别,很多干部和工人都得到平反。最令赵国华和邬燕清快慰释怀的,是过去加在陈有财身上的不实之词也得到改正,恢复名誉和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还是小事啊,人的名誉、人的尊严才是最要紧的,陈有财在九泉之下可以暝目了。

  经过兵工厂多年风风雨雨沉浮起伏的磨练,使赵国华思想从青涩走向成熟,性格也有了很大改变,从冲动、跳脱变得沉稳、冷静,但初心不变,怀着一股报国的热诚,他競競业业做好单位的领导工作。

  赵国华在兵工厂的头三年生涯中,挨批挨整是主旋律,整得他欲仙欲死,痛不欲生。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所造成的,套用陈伯达回忆录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特殊的年代,疯狂的年代,扭曲的思想,扭曲的灵魂,在这场交炽着血与火、生与死的运动中,有人堕落,有人沉沦,有人落伍;也有人坚守本心,有人进步,有人升华。

  对于赵国华来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历了那么多事,那么多摔打,智商也就慢慢地积累提高。他将心比己,常常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因为他有痛彻入心的体会,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啊。

  66届的初中毕业生,69届的技校毕业生,赵国华还是有很好的文化和技术底蕴的。再加上在兵工厂的历练老成,赵国华很快就在新单位中站稳了脚跟。他处事果断干练,眼界开阔,既能维护单位和员工的利益,又能以大局为重,敢于开拓,闯劲十足,把所负责的企业搞得生气勃勃,引起了组织部门对他的再度关注。

  于是,年富力强的赵国华进入了后备梯队,经过一系列培训、培养,取得了大学文凭(党校不脱产学习毕业),工作单位也常作变动,从一个小小的农机厂车间主任、厂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十多年间,从县经委副主任做到了市委副秘书长,最近组织部还跟他谈了话,拟任下属某区区委书记

  闲时读书看报,是赵国华一直保持的习惯。有一天,他读到延安五老之一的革命老人吴玉章的一首诗:

  不辞艰险出夔门,

  救国图强一片心,

  莫谓东方皆落后,

  亚洲崛起有黄人。

  赵国华大为感叹,视为知音。他年青时走出家门,远赴藏在深山的兵工厂,就是为了救国图强啊!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列强环伺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就要奋斗,就要拼命!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我们爱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现在,党中央已经有战略部署,党中央已经吹响了冲锋号,就像欧镜明班长说的,那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冲!那怕死在冲锋路上也要冲!

  赴任前夕,刚好有一个空闲时间,赵国华便和妻子一同奔赴省城。

  邬燕清比赵国华还早从工人身份转变成国家干部。有一次市人大主任和部分委员到工厂视察,看上了知书达理、颇有气质风度的邬燕清,把她抽调到了市人大工作,转了干,入了党,后来又升了职,调市妇联工作去了。这一次她也将同赴某区,新的工作单位是区妇联,出任主任。

  赵国华想起了英年早逝的老班长欧镜明,当年他家庭非常困难,老婆孩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脊的土地上扒食,三年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贫穷和饥饿,夺去了他家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的生命。这就是当时国难的一个缩影。

  1964年,当上级发出建设小三线的号命,老班长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没有向上级反映他的困难,没有提出半点要求,就像在部队一样,一声“出发!”提着行李就奔赴远离家乡的山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赵国华不禁想起老班长的音容笑貌,老班长老是板着脸,那是他背负的家庭压力大。但他知道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对国防的重大意义,党中央、毛主席发命令了,他做到了入党时宣誓的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忽然之间,赵国华的情绪有点低落。

  老班长欧镜明,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忠诚的事业。不管是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还是含辛茹苦的兵工生涯,他总是如勇士般冲锋陷阵,如老黄牛般默默奉献,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荣誉勋章!他的一生,就是一曲革命战士的赞歌、无名英雄的写照!

  老班长用他的一生,印证了小三线军工战士的英雄业绩: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默默贡献的人!

  赵国华最记得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死在冲锋路上也要冲!"那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啊!如果老班长还活着,如果他也参加了今天的聚会该多好啊!如果他也见证了这历史的变迁,他总板着的脸一定会舒展,他一定会和大家一样,为今天的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祖国日益欣欣向荣感到欣慰和自豪!

  赵国华想说,老班长,祖国会记得你,人民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那些为小三线建设做出贡献、做出牺牲的英雄!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五章 尾声(二) 相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兵工厂: 一个调皮青工的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