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胜,这个浑身都散发着骄傲和剽悍气息的男人,此刻,正用一种近乎于请教的、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的眼神,看着耿忠。
他的面前,那几把形态各异、却无一例外都带着伤痕的马刀,就那么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像是一群刚刚打完败仗、垂头丧气的士兵。
耿忠能读懂他眼神里的意思。
那是一个将骑兵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职业军人,对自己手中最信赖的武器,感到深深失望和无力的悲哀。
耿忠没有立刻回答他。
他只是默默地走上前,拿起那把他最看重、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把日式三十二式骑兵刀。
入手,微沉。
刀身修长,带着优雅而致命的弧度。
他用手指,轻轻地弹了一下刀身。
“嗡——”
一声清越的、悠长的蜂鸣声,在窑洞里回荡开来。
光是听这声音,就知道,这是好钢。
耿忠又拿起一把根据地自己铁匠铺打的马刀。
同样弹了一下。
“铛!”
一声沉闷的、短促的声响,干巴巴的,毫无余韵。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孙德胜的眼神,又黯淡了几分。
他是个识货的人,自然听得出这其中的天壤之别。
“耿科长,你都看到了。”
他苦涩地开口。
“我们的刀,别说跟鬼子的刀碰了,就是光听这个声音,都像是矮了一头。”
“这样的刀,怎么跟人家打?”
耿忠放下手里的刀,抬起头,迎向他那双充满无奈的眼睛。
“孙连长。”
他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你说到点子上了。”
“但你只说对了一半。”
“哦?”孙德胜的眉毛一挑,眼神里露出了一丝疑惑。
耿忠拿起那把卷了刃的“土造”马刀,指着上面那个弯曲的刃口,对他解释道。
“你觉得,这是‘淬火’的问题,对不对?”
孙德胜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刀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淬火的工艺。
“不完全是。”
耿忠摇了摇头。
“这,首先是钢材本身的问题。”
他用手指,在那粗糙的刀身上,轻轻摩挲着。
“我们的钢,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把熟铁块反复捶打出来的。这个过程,会导致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杂质太多。你看这刀身上,这些细小的、看不见的砂眼和纹路,这些都是杂质。它们就像是钢材里的‘骨质疏松’,大大降低了钢材的强度。”
“第二,碳含量不均匀。钢之所以硬,是因为里面有碳。但我们的钢,碳含量是不可控的,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这就导致,这把刀,有的地方可能很硬,但有的地方,却软得跟面条一样。所以,一碰到鬼子那通体均匀的好钢,硬的地方可能会直接崩断,软的地方,就会像这样,直接卷刃!”
耿忠的一番话,说得孙德胜一愣一愣的。
他虽然听不懂什么“杂质”、“碳含量”。
但他听懂了最核心的一点。
那就是——
我们的“根”,不行。
我们的钢,从娘胎里出来,就比小鬼子的,差了一大截!
这是先天不足,光靠“淬火”这种后天的“补课”,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那……那鬼子的刀,又是怎么做的?”
孙德胜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已经带上了一丝敬佩。
耿忠拿起那把日式三十二式骑兵刀。
“他们的工艺,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叫‘包钢’工艺。”
“他们用一块高碳的、坚硬的‘硬钢’,作为刀的核心,也就是刀刃部分,保证了足够的锋利度和硬度。”
“然后,再用两块低碳的、有韧性的‘软钢’,像两片面包一样,把这块‘硬钢’夹在中间,再通过反复的锻打,让它们融为一体。”
“这样一来,这把刀,就兼具了刀刃的‘硬’,和刀身的‘韧’。既不容易断,也不容易卷刃。”
“这,才是现代军事工业的产物。”
耿忠说完,整个窑洞,都陷入了沉默。
孙德胜呆呆地看着那把日式马刀,眼神里,第一次,露出了深深的震撼。
他一直以为,自己对马刀,已经了如指掌。
可今天,他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
而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却能把一把刀的“前世今生”,从里到外,都给他分析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
他心中的那份属于王牌骑兵连长的骄傲,在这一刻,被另一种情绪,悄然取代了。
那是,对另一种“专业”的,由衷的敬佩。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神情,充满了失望。
“我明白了。”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看来,是我异想天开了。根子不行,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他似乎已经放弃了。
然而。
耿忠看着他那张失落的脸,却微微一笑。
“孙连长,谁说没用?”
孙德胜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耿忠。
“耿科长,你……”
耿忠指着桌上那几把破破烂烂的“土造”马刀,眼神里,重新燃起了自信的光芒。
“虽然,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没办法让它们脱胎换骨,变成跟鬼子一样的‘包钢’刀。”
“但是……”
他拉长了声音,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有办法,可以在不改变它‘根子’的情况下,让它的刀刃硬度,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升三成!”
“我能保证,下次再跟鬼子的刀对砍,吃亏的,绝对不是我们!”
“什么?!”
孙德胜的眼睛,瞬间又亮了起来!
那光芒,比刚才任何时候都要炙热!
他一个箭步冲上前来,双手撑着桌子,身体前倾,急切地看着耿忠,声音都有些颤抖!
“什么办法?!”
耿忠笑了。
他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一种特殊的局部淬火法。”
耿忠开始解释他的方案。
“我们不追求整把刀的性能提升,那是浪费。我们只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最关键的部位——刀刃!”
“我会设计一种特殊的夹具,在淬火时,只将刀刃部分,浸入冷却液中,而刀身和刀背,则保持较高的温度,让它慢慢冷却。这样,就能在同一把刀上,形成一个‘硬刃软背’的效果。”
“但这还不够。”
他继续说道,抛出了他的另一个“杀手锏”。
“在淬火之前,我们还要对刀刃,进行一次‘渗碳’处理。”
“渗碳?”孙德胜疑惑地问。
“对。”耿忠点了点头,“简单来说,就是把刀刃部分,用富含碳的材料(比如木炭粉和皮革碎屑)包裹起来,进行长时间的高温加热。让碳元素,慢慢地渗透到刀刃的表层钢材里,强行提高它表层的‘碳含量’!”
“这样一来,经过‘表面渗碳’和‘局部淬火’这两道工序,我们就能得到一把,拥有着坚硬无比的表层,和相对柔韧的内芯的‘伪·包钢’刀!”
“它的综合性能,或许还比不上鬼子的原装货。”
“但是,光论刀刃的硬度和耐磨性,绝对可以跟他们,硬碰硬!”
耿忠说完,看着孙德胜。
这位骄傲的骑兵专家,此刻,已经完全听呆了。
他张着嘴,看着耿忠,那眼神,就像在看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
“局部淬火……渗碳……伪·包钢……”
他喃喃地重复着这些他听不懂,但却感觉无比厉害的词汇。
过了好半天,他才从那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他没有再问任何问题。
他只是后退了一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
然后,对着耿忠,这个比他年轻了十几岁的技术科长,郑重地、深深地,一抱拳!
“好!”
“耿科长!我孙德胜,服了!”
“从今天起,我们骑兵连这一百多号弟兄的宝贝疙瘩,就全都交给你了!”
“你需要我们干什么,是需要人手,还是需要材料,你尽管开口!”
“只要我们骑兵连能办到的,绝不含糊!”
这次对话,标志着,耿忠的“技术线”。
终于和“骑兵连”这条充满了悲壮和遗憾的“命运线”,紧紧地交汇在了一起。
“拯救”,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想法。
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可以立刻上手的、编号为“淬火马刀”的研发项目。
耿忠接下了这个任务。
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骑兵连,乃至整个独立团的装备问题。
他必须,也只能,回到那个终极的、也是最疯狂的难题上。
当天晚上。
耿忠再次找到了李云龙和赵刚。
这一次,他的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他知道,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