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是个行动派。
而且是那种想到一出是一出,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行动派。
他说要去万家镇搞马,那就绝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他就点齐了一营和侦察连的精锐,连招呼都没打,就悄无声息地摸出了驻地。
赵刚拦都拦不住,只能在后面气得跳脚,让他注意安全。
结果,还没到第二天中午。
李云龙就回来了。
跟着他一起回来的,还有浩浩荡荡的马队,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这家伙,竟然真的把万家镇给端了!
他不仅端了伪军的一个骑兵营,还顺手把镇上的维持会和伪警察局给一锅烩了!
缴获的战马,足足有七八十匹!
虽然大多是些蒙古马,跟日军那种高头大马没法比,但对于穷得叮当响的独立团来说,这已经是天降横财了!
整个独立团,都沸腾了!
战士们兴奋地围着那些战马,又摸又看,稀罕得不行。
李云龙更是得意得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他叉着腰,站在马群中间,嘴咧得跟荷叶似的。
“怎么样?老子说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冲着闻讯赶来的我和赵刚,得意洋洋地炫耀。
“有了这批马,咱们独立团的骑兵连,架子就算正式搭起来了!”
马是有了,可接下来,新的问题又来了。
兵员。
李云龙在全团范围内,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选拔。
把那些以前当过长工,放过马,或者是家里养过牲口的战士,都给挑了出来。
凑了百十来号人,算是把骑兵连的编制给凑满了。
可这些人,大多只是会骑马,跟真正的骑兵,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更要命的,是缺少一个真正懂骑兵战术、能把这群“放马的”捏合成一把尖刀的指挥官。
李云龙自己,是个步兵悍将,让他带兵冲锋陷阵,那是好手。
可让他去训练骑兵,玩什么劈刺、冲击、迂回,他也抓瞎。
为此,他愁得好几天都吃不香饭。
他甚至还打起了耿忠的主意,跑来问耿忠,会不会“国外的骑兵操典”。
耿忠只能无奈地告诉李云龙,他脑子里,只有坦克和飞机的图纸,对怎么用马刀砍人,实在是一窍不通。
就在李云龙愁得快把头发薅光的时候。
救星,从天而降了。
旅部传来消息,说最近收拢了一批从其他部队溃散下来的官兵。
其中,有一个人,是真正的骑兵专家。
他叫孙德胜。
以前是石友三部队的骑兵连长,因为不满石友三投敌当汉奸,愤然带着几个亲信离队,几经辗转,被我们八路军收编了。
旅长知道李云龙正在组建骑兵连,缺个领头的,大笔一挥,就把这个宝贝疙瘩,直接派给了独立团。
李云龙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当天就带着耿忠和赵刚,亲自跑到团部门口去迎接。
没过多久。
一骑快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在团部门口,一个漂亮的急停,稳稳地停住。
马背上,一个高大的身影,利落地翻身下马。
来人约莫三十岁上下,身材高大挺拔,一张国字脸,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如鹰。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洗得发白的国军军装,脚上的马靴也磨损得厉害。
可他整个人,就那么随意地一站,身上那股子职业军人特有的、剽悍凌厉的气质,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那是一种,常年与马为伴,在刀光剑影中磨砺出来的,独属于骑兵的骄傲和锐气。
他大步走到李云龙面前,站定,猛地一并脚跟,敬了一个无可挑剔的、标准的军礼!
“报告长官!”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一股金石之气。
“前国民革命军第69军骑兵连长,孙德胜,前来报道!”
李云龙哈哈大笑,上前一步,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欢迎!欢迎啊!孙连长!我李云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给盼来了!”
“从今天起,你就是咱们独立团骑兵连的连长!那一百多号弟兄,和那几十匹马,就都交给你了!”
而耿忠就站在李云龙的身后。
当耿忠看清那个男人的脸,当“孙德胜”这三个字,清晰地传进我耳朵里的那一瞬间。
他的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是孙德胜!
真的是他!
那个在耿忠的记忆深处,断臂冲锋,嘶吼着“进攻”的悲剧英雄!
此刻,他正完好无损地,活生生地,站在耿忠的面前!
他的脸上,还带着属于职业军人的自信和豪情。
他的双臂,健全而有力。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他不知道。
他完全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里,他将会迎来怎样一场惨烈而悲壮的结局。
而耿忠知道。
耿忠知道他未来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以及……他生命中,最后的那一刻。
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冲击,瞬间攫住了耿忠的心脏。
是痛惜,是悲愤,更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沉甸甸的使命感!
耿忠看着他,看着他那张刚毅的脸。
而耿忠在心里,用尽他全部的意志,暗暗地发誓。
孙德胜!
这一世,我既然来了!
就绝不会让你,再重蹈覆辙!
我不仅要让你活着!
我还要让你,带着你的骑兵连,去迎接那场最终的、属于你们的胜利!
孙德胜的到来,给这支草创的骑兵连,注入了真正的灵魂。
他是个天生的骑兵教官。
严格,专业,一丝不苟。
在他的调教下,那群原本只会“放马”的战士,很快就脱胎换骨。
训练场上,尘土飞扬,马蹄翻飞。
战士们从一开始的连马都骑不稳,到后来,已经能熟练地做出“马上劈刺”、“急速奔袭”这些高难度动作。
整个骑兵连,都散发着一种昂扬的、锐不可当的斗志。
李云龙每天都乐呵呵地跑到训练场去看,嘴都快笑歪了。
逢人就吹嘘。
“看见没?这就是老子的骑兵连!以后,就是咱们独立团手里,最快的一把刀!”
可高兴归高兴。
一个新的、也是更棘手的问题,很快就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这天。
孙德胜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后,找到了耿忠。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来技术科找耿忠。
他没有客套,直接将几把从战士们手中收集来的、形态各异的马刀,往我面前的桌子上一放。
那几把刀,有的是缴获鬼子的,有的是以前国军用的,甚至还有几把,是根据地自己的铁匠铺打的“土货”。
“耿科长。”
这位骄傲的骑兵专家,看着耿忠,第一次,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指着那些刀刃上,或大或小的缺口,和那些已经卷了刃的刀锋,沉声说道。
“骑兵对决,就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生死,就在刀锋相撞的那一刻!”
“可我们的刀,跟鬼子的三十二式骑兵刀一碰,不是当场就断,就是直接卷刃!”
“这样的刀,上了战场,就是催命符!”
他拿起一把还算完好的日式马刀,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无奈。
“我听说了,技术科是咱们团最神奇的地方。你们新做的军刺,我们连里的弟兄们也在用,都说比鬼子的还好使!”
“所以……”
他看着耿忠,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我想问问,你能不能,也帮我们骑兵连的马刀,‘淬淬火’?”
“让它们,也能变得跟鬼子的刀一样,又硬,又不容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