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将这些想法和计划写成了一份详细的奏折,准备呈给李二。
他相信,只要能够得到李二的支持,这个农业培训中心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两日后,秦川将奏折呈给了李二。
李二仔细阅读了奏折,对秦川的计划表示赞赏,并批示道:
“秦川,你的计划很有前瞻性,我完全支持。这个我会马上交给晋儿去做的,将这个农业培训中心建设起来,帮助更多的农民。”
李二见秦川想要退下,又开口询问到:“最近活字印刷的事情怎么样了?”
“已经刻好了五十套活字印刷的工具,具体要印什么书,还需要陛下您指导。”秦川恭恭敬敬地汇报,等待李二的指示。
这按照后世来说,这可是思想文化战略,秦川可不敢私自决定,一不小心可是要下文字狱的。
李二听了秦川的回答,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之色。
他显然是发现了秦川的小心思了,但是他也不戳破。
毕竟活字印刷对于大唐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他推动的一项重要改革。
他深知,这项技术的引入将使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让更多人受益。
“秦川,你做得很好。”李二鼓励地说道,“活字印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来推动文化的繁荣。”
“我听说你最近拜了萧禹为师,你就和你师傅一起共同商讨印刷哪些书籍对于国家和人民最有益。”
秦川听后,有些郁闷,他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对他能力的一次考验。
但是他太了解,萧禹哲哥老顽固了,肯定是要印刷一大批儒家学术经典了。
心里虽然在腹诽,但是秦川比哦面上还是,对李二郑重地回答道:“陛下,请放心,我会尽快与师傅,制定出一份详细的书籍印刷计划,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李二点了点头,满意地说道:“很好,我相信你和萧禹能够共同制定出一份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书籍印刷计划。”
大帽子戴完,他就挥了挥手,让秦川离开了两仪殿。
秦川心中十分矛盾,他知道与萧禹一起商讨书籍印刷计划并征求他的意见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虽然他对萧禹的顽固态度一直有些不满,但他也知道萧禹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
说起来拜师这么多天,他倒是没有好好去拜访他这位老师。
秦川心里有些愧疚,决定今天去拜访萧禹。
他来到萧禹的府邸,与门房简单交流了几句,就被引到了萧禹的书房门前,他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萧禹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
秦川推开门,看到萧禹正在书桌前专注地研读一本古籍。他走进房间,恭敬地行了一礼:“师父,弟子秦川来拜访您。”
萧禹抬起头,微笑着看着秦川:“秦川啊,你来了。有什么事情吗?”
秦川有些许尴尬地说道:“师父,我一直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他其实不是真心来请教问题的,他只是想要引出要和萧禹商量印刷书单这件事。
萧禹放下手中的书籍,示意秦川坐下:“好,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秦川感激地坐下,开始向萧禹请教:“师父,我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还很浅薄,希望您能给我指点迷津。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一直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萧禹微笑着解释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它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反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去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秦川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谢谢师父的指点。”
“但是要时时复习书本的知识,是不是需要人们手里要长期有要学习的书籍?”秦川循循善诱道。
萧禹笑着摆摆手:“这是自然,你看看我这满屋子的书,不都是为了能学而时习之嘛。”
秦川见话题差不多了,便立即与萧禹商讨书籍印刷计划。
“老师,实不相瞒,我此次来拜访,是受了陛下的任务来的。陛下想要大量印刷一批书籍,以开民智。”
“所以想要让我来找您商量下,第一批投放的书,我们选什么书比较好。”
他们一起研究了国家的需求和人民的需求,考虑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他们决定印刷一批儒家经典著作,以及一些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
然而,在商讨过程中,秦川发现萧禹对于其他学派的著作并不感兴趣,他总是强调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秦川心中有些犹豫,他知道儒家经典的确是重要的,但他也希望能够印刷一些其他学派的著作,以促进学术的多元发展。
最终,秦川决定与萧禹沟通自己的想法。
“老师,流行的儒学典籍已经很多了,我觉得大唐大多数民众的民智未开,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印一些其他学派的书籍,尽量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秦川坦诚地向萧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在书籍印刷计划中兼顾多个学派的作品。
萧禹听后,沉默片刻,他深深地看了秦川一眼,然后点了点头。
他说:“秦川,你的想法很好。文化的繁荣需要多元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儒家经典。我愿意与你一起重新商讨书籍印刷计划,确保其中包含多个学派的作品。”
于是,秦川和萧禹重新商讨了书籍印刷计划。
他们充分考虑了各个学派的作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等。
希望通过印刷这些作品,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个学派的思想,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最终,他们制定出了一份更加全面和多元的书籍印刷计划。
这个计划受到了李二的赞赏和支持,他认为这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文化的繁荣。